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保险>  正文

养老保险连续两年收不抵支 退休者和缴费者比例1:3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09/2015 11:19:2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截至2014年,中国养老金制度内的赡养率(退休者和缴费者比例)已经达到1∶3,这一年养老保险征缴收入为2.11万亿元,小于支出的2.33万亿元,连续两年出现收不抵支。与严重的收支平衡危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超过3.5万亿元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却处于“闲置”状态。由于不能投入到除政府国债和银行存款以外的金融市场,这笔由地方政府管理的社保基金只能任由通货膨胀侵蚀。

  这一局面可能即将改变,因为人社部于6月29日发布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召唤庞大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从沉睡中苏醒,走上前途未卜的入市之路。

  反对这笔社保基金入市者认为应当“安全第一”,养老基金可是老年人的“养命钱”,在上蹿下跳的股市中,万一出现了巨额投资亏损,该由谁来负责?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当“兼顾收益”,在人口老龄化汹涌而来时,社保基金有必要冒点投资风险。

  然而,如果纠结于的“安全第一”还是要“兼顾收益”之争,必然让我们的思考陷入死胡同,不能给养老基金投资以任何有价值的指导。笔者认为,关键是不能光“跟着感觉走”。我们的目的地到底在何处?这个问题却往往被忽略了。实际上,社保基金投资真正迫切的问题是要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从而赋予基金投资以清晰的目标和合理的绩效基准。

  迄今为止,我们没有任何关于养老保险体系负债的定期精算制度,也没有一份公开的官方精算报告。通俗来讲,我们根本不知道在养老保险方面政府到底欠了参保人多少钱,这种负债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如此这般,当然就不知道我们需要积累多少资产才足以满足未来支付的需要,也不知道养老基金投资合适的绩效基准是什么,更不清楚在不同的投资组合下资金缺口的变动情况是怎样的。跟着感觉走,则必然导致投资的盲目。

  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会在没有编制任何资产负债表时让股东做出重大投资决策。同理,如果我们把参保人看作社保基金的股东,那么也应当首先为社保基金编制一张资产负债表,这是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基础。社保基金的资产相对清楚,而负债则需要进行一个仔细的长期精算分析。

  日本在2001年建立了专门的政府养老投资基金,开始引入资产负债管理。每经过5年,政府将进行一次长期精算以确定养老金负债规模。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负债规模,还应当了解负债的期限结构。因为,社保基金资产负债表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利率波动,而期限结构决定了负债对于利率波动的敏感性,从而为通过久期免疫策略来实施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了依据。

  当我们有了一张清晰的资产负债表,接下来需要探讨的是究竟需要怎样管理资产组合才能满足未来待遇发放的需要,也就是树立明确的基金投资绩效基准。

  社保基金的投资目标常被笼统滥设为“保值增值”。“保值增值”的专业术语表述是以通货膨胀率为基金投资绩效基准,但是通货膨胀率真的是一个合适的绩效基准吗?社保基金不是一笔“闲钱”,而是退休金待遇足额发放的保证。为了保障退休者社会地位的相对稳定,退休金待遇必须和工资增长有一定挂钩,仅仅超越通货膨胀的绩效要求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通常以超过工资增长率1%为投资基准,而不是通货膨胀率。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社保基金连通货膨胀这个绩效要求也没有达到。

  有了资产负债表,有了合理的绩效要求,我们还需要对未来社保基金不能满足待遇发放的缺口风险进行充分的模拟,将这一风险控制在合适的水平上。如果即便采用最佳的投资组合仍存在难以接受的缺口风险,那么就需要政府提供额外的财政补贴承诺来降低缺口风险,所以资产负债管理也为未来政府补贴规范化和制度化奠定了基础。

  跟着感觉走,是无所谓该与不该、好与不好的,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去向哪里。一场说走就走的任性旅程,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因此,我认为我们的养老基金投资迫切需要一张基于长期精算的资产负债表,需要清晰的投资目标和合理的绩效基准,需要对未来缺口风险的模拟测算。唯有如此,才能判定社保基金入市到底该不该、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