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亏损央企产业重组比财务重组更重要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2/25/2013 10:13:52   来源:新华网

  对于任何亏损企业来说,通过必要的财务重组,以获得重生机会固然必要,但是,果断地实施“去多元化”的产业重组,才是更为重要之事。

  可以预见,在一连串的财务重组之下,巨亏之下的中国中冶,又将重新进入“正常”的运营轨道——据《中国经营报》2月23日报道,在中国中冶发布的最新业绩预亏公告中,预计2012年全年亏损将高达72亿元。而对如此额度的巨大亏损,中国中冶似乎已经找到解决之道,即通过财务重组的手段,将持有的葫芦岛有色51.06%的股权以1元对价转让给中冶集团,将持有对葫芦岛有色约77.5亿元的债权以8.6亿元转让给中冶集团,从而达到“断臂求生”的目的。

  但是,如此“左手倒右手”,将不良资产从上市公司(中国中冶)转移至大股东(中冶集团),中国中冶就可以旧貌换新颜了吗?

  姑且不论,在上述财务重组操作之下,巨额的财务亏损并没有任何减少,而且就中国中冶这家央企绝对控股的上市公司而言,财务重组仅是其完成脱胎换骨的前提条件,而绝非是必要条件。

  与财务重组通过不良资产剥离、以及优质资产出售,以使企业度过阶段性的财务危机相比,产业重组显然更为重要,因为通过去除辅业、以及强化主业,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功能,从而提高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并相对降低企业的平均运营成本。

  中国中冶盲目扩张且失于管控,或是造成今日积弊之根源:中国中冶投资持有的澳洲铁矿、以及其承包的中信泰富西澳SINO铁矿工程均陷入亏损,而中国中冶财报中更显示,其近年来的盲目扩张,更具有过度多元化的特征,资源开发已从第二大主营业务沦落到第三位,其他主营业务则分别为工程承包、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

  尽管,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后,“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产业重组路径,一直是国资委深化国企改革的主导方向,但是,在短期投机诱惑、财务硬约束乏力等驱动之下,上述产业重组路径不仅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而且部分国企多元化的态势反而日趋严重——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已成为当下中国中冶的主营业务,即是明证。除此之外,早在2002年即已明确的电网企业“主辅分离”,其产业在经过阶段性的收缩后,近年来,却陆续多元化进入证券、保险、传媒等领域;而在2010年3月份国务院发布“央企退房令”之后,时至今日仍有过半企业没有严格执行。

  对于任何亏损企业来说,通过必要的财务重组,以获得重生机会固然必要,但是,果断地实施“去多元化”的产业重组,才是更为重要之事。可是,央企(尤其是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因其相对缺位的财务管控、以及便利的融资渠道,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痛”,通过将不良资产转移至央企大股东、或以大股东为定向增发对象等财务重组手段,度过阶段性财务危机之后,又会重演盲目多元化。

  因此,在央企整体的治理层面,有必要尽快在制度上,形成更为硬性的财务约束、以及产业重组(含主辅分离)规定,而对于已经形成巨亏的央企上市公司,则更应明确抑制其“左手倒右手”式的财务重组,以防止其陷入财务重组依赖而不能自拔。(杨国英 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