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死在编制里不如活在事业里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19/2013 10:56:00   来源:新华网

  新年伊始,哈尔滨公开招聘的448名事业编制环卫工正式上岗。此前该市计划招录环卫系统驾驶员、维修员和清洁员457人,引来超过1万人报名,结果有包括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在内的7186人通过资格审核。最终录取了448名环卫工人,其中7名研究生。本来在“公考热”持续升温的今天,这算不上什么“大新闻”,但落选女硕士王洋的一句“就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再度引发了人们对“编制崇拜”的关注和反思。

  众所周知,“事业编制”的附加值扭曲了社会资源分配。哈市数千本科生、数十名研究生报考环卫工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他们未必是真的喜欢环卫工这个职业,而更可能是奔着环卫系统的事业编制去的。用王洋的话说,她热衷体制内身份,不仅是为了“饭碗”稳定,更是因为能落户城市会带来就业、福利、教育、社会保障等优待。这份“编制”红利带来了一个人少奋斗若干年的诱惑。

  另一方面,它又造成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不科学、不公平的现象。本来就业就是希望能够人尽其才,学以致用,为“术有专攻”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创业环境。可是,体制内外的差别扭曲了他们的人生观,使他们把环卫工职业作为一块敲门砖,用以实现他们“体制内生存”的世俗梦想,但充其量只是赶上了“体制内”的末班车。

  很少人关注“学历高消费”,也同样扭曲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光哈尔滨,也不只环卫工,我国“学历高消费”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一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聘或引进人员,动辄要求硕士、博士学历,有些后勤人员都是硕士。事实上,这些岗位只需大专甚至高中、初中生都能胜任。国家、家庭花费大量财力、精力培养大学生、研究生,但他们毕业以后,却从事着“低端”的工作,这就是一种人才浪费。另一方面,这种最低端岗位也需要高学历的现实,会误导大家要找到好工作,就得有高学历,造成教育资源错置。

  在笔者眼里,职业稳定、生活安逸并非社会之福。拿被录取的7位研究生来说,其中有一位曾经是一家培训机构的教师,月薪将近4000元,成为环卫工人之后收入减少了2000多元,落差很明显,但他直言不觉得意外,因为图的就是稳定。如果年轻人把职业稳定作为普世认识观,把事业编制视为一劳永逸之事,那肯定不是社会之福,也不是一个社会所应当具有的创新竞争力的体现。我国古代先哲早就警示国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稳定”、“安逸”是事业单位“神仙日子”的代名词,从过日子来说,浙江乐清市某轻工业总公司不愧经典“好去处”。据说,这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25个包括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名额。公司员工基本没人管,从来不因迟到、旷工而扣工资;家里有事,也不用请假,因为几个领导基本上都不在;常年上班的只有十几人。据了解,该总公司下属13家企业,其中12家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陆续停产,早已面目全非。但在去年,这些“临垮企业”却招工34人。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家总公司还在接受财政拨款,还有数十个公务员和事业编制。

  人员在编不在岗,“空吃”国家财政。可见,事业编制不等于能编制事业。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之下的今天,竞争的惨烈程度超过任何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都去追求稳定、安逸,追求体制内的生活方式,那么,国家创新、民族复兴、实干兴邦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与其死在这样的编制里,不如活在个人创业的事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