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分流在审IPO治标更需治本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19/2012 09:22:30   来源:新华网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排队待审拟首次公开发行(IPO)的企业数量达到了831家。以2011年共有282家企业进行IPO来计算,目前已经递交材料的企业足够未来3年进行首次公开发行了,最直接的发行压力与融资压力显而易见。因此,这831家企业形成的IPO“堰塞湖”已经成为了当前资本市场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难题。在这种背景下,分流IPO的各种建议备受关注。然而,从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在利用各种分流措施解决市场短期不平衡的问题外,更加重要的是从造成IPO“堰塞湖”深层次原因的角度在制度层面进行有效约束,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彻底防止未来再现IPO“堰塞湖”的奇观。

  当前分流在审IPO的主要建议包括赴新三板挂牌、协调到香港等地市场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利用财务指标压力倒逼部分企业主动撤回材料等。从短期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可能发挥一定作用,但是,在当前市场状况下,这些措施的效果可能都较为有限。例如,统计显示,今年共有不到50家拟上市公司撤回发行申请材料,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即使考虑到业绩明显下降的因素,未来一段时间能够主动撤回IPO的企业数量也较为有限。至于将排队部分企业放到新三板交易更多的只是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A股的IPO问题,更大的“堰塞湖”必然在不久的将来同样会出现。另外,到香港等地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由于涉及方方面面的协调工作,甚至需要对相关规则进行较大调整,短期内恐怕难以成行。

  与IPO“堰塞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A股市场11月份连续创下新低的情况下,以中小板与创业板为主的大小非依然大肆减持套现。有数据显示,11月大小非减持规模达到3.5亿股,创8个月来新高,上市公司股东抛售压力不降反升。其中,持股比例大于等于公司总股本5%的大非股东减持量接近2.4亿股,环比增加近一倍,同样为8个月以来新高。就大小非套现来说,国有股由于控股的需要,减持相对缓慢一些,减持的主力军以民营企业为主。2011年全年大小非共计套现约680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大小非套现的金额就达到了620亿元,大小非减持的节奏在明显加快。

  因此,众多企业力求尽快在国内实现IPO的主要动力,除了推动企业发展外,追求高价套现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创业板开闸后,一夜暴富的现象刺激着越来越多的资本参与到股权投资(PE)中,几乎全民都参与PE追求暴利的现象也愈演愈烈,这反过来倒逼企业尽快实现IPO。在较大程度上,当前高价套价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已经超过了融资需求,毕竟,IPO融资后的资金仍然归上市公司的全体股东所共有。据统计,这三年来大小非在沪深两市累计套现额接近2800亿元。所以,在治理IPO“堰塞湖”过程中必须从这方面下大功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然,只要没有违规,股权套现是大小非与上市公司高管们的正当权利。至于什么时候什么价位上套现,大小非与高管们在合规前提下都有绝对自主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所作为了,要彻底治理IPO“堰塞湖”就必须从高价套现的角度来完善相关制度。首先,必须进一步尽快完善监管制度,严惩造假,提高违规入市的成本,将那些业绩有水分、合规性存在重大问题的公司逼出在审IPO。为什么这么多企业不愿意到海外去上市?首当其冲的就是需要面对海外市场极其严厉的监管与处罚。在我国,证券市场违规违法案件发生之后,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和执法能力,违法违规的主体也得不到足够严厉的制裁。例如,按照我国《证券法》的规定,对于欺诈发行股票的,处以非法募资金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也仅处以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显然,与目前国内股市融资在数亿元以上的募集资金与更高的市值相比,这样的违法犯罪成本明显偏低,也就缺乏足够的威慑作用了,众多企业蜂拥而来争相IPO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为提高高价套现的机会成本,对业绩造假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可以考虑从制度上增加对大小非解禁的附加条件。根据当前的规度,一旦IPO闯关成功后,大小非基本上就高枕无忧了。为此,部分企业不惜发生业绩造假等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高价套现的冲动成为其冒险的一个主要利益诉求所在。显然,从制度上完善大小非解禁限制很有必要。例如,发生类似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公司,延长大小非解禁的时间、每年解禁的股份数量进行严格限制等。如果发生极其严重的造假等行为,甚至可以考虑用大股东的股权来弥补小股东的损失。当然,相应的配套措施也要进行完善,例如,在IPO审核过程中,应该弱化财务指标要求,转而以要求企业如实信息披露为第一要务。

  第三,进一步降低新股发行价格,降低大小非套现的预期收益率。众多企业不愿意在海外上市而宁愿选择在国内扎堆排队,套现的高价格无疑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客观地说,去年以来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已经大大降低了新股发行市盈率,仅仅是在今年一季度,A股IPO平均市盈率从2010年的60倍降至30倍,此后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然而,与国外市场相比,国内市场上多数新股的发行市盈率仍然偏高。为此,应当考虑有效措施进一步降低新股发行市盈率。另外,即使在相同市盈率下,目前仍然有空间来降低新股发行价格,同样可以达到降低大小非的预期收益率。例如,适当增加单个IPO公司的发行数量。根据《证券法》相关规定,股本低于4亿元的,首次公开发行的股份要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公司IPO时的公开发行数量比例被限制在一个极小的波动幅度内,不少公司甚至就只有25%。提高公开发行比例就将增加首次公开发行数量,既摊低了每股收益从而降低了发行价,也降低了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大股东套现形成一种潜在制约。

  另外,为增加大小非套现失败的系统性风险,要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最新研究表明,在过去10年间,美国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速度远不及上市公司的退市速度,上市公司数量减少了近三成。从不少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的经历可以看出,在退市制度完善的市场上,业绩并不过硬的企业大股东套现失败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这一点经验尤其值得借鉴。一旦退市制度切实完善并付诸实施后,一些公司就将面临着上市后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退市的尴尬局面,大小非高价套价根本无法实现。在这种预期下,不少公司的IPO冲动自然就会大大收敛。刘兴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