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2月9日电(记者段菁菁)近日,关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被指商业氛围浓重,专家称或将影响申遗”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文章指出杭州运河段在整治之后,美景背后呈现出文化底蕴逐渐耗尽,商业价值被过分利用。
这样的定论未免有些片面。记者能看到的是,过去运河边曾是一块“死地”,因为商业的出现,运河杭州段沿岸的小河直街、拱宸桥西、大兜路等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被付之一炬的富义仓以“文化创意园区”的姿态得以重见天日;历史上本就是杭城繁华集市的大兜路则以“美食街区”之名恢复了过去的面貌。
与其他历史遗存不同,京杭大运河至今都是现代生活中一直在被利用的一条河流。作为中国唯一一条南北流向的人工长河,京杭大运河天然就具有沟通与交流的特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了以徽商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商业文明,也为考察中国商业变迁提供了一个样本。
当然,运河与商业的亲密关系并不能成为运河被过度商业化的“托词”。尽管一些专家认为,有价值的老建筑、老景点闲置起来就是浪费,应该充分加以利用,让历史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在这种“不利用就是浪费”的观念下,已升格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山西平遥古城曾因居民利用沿街民居开设店铺、客栈,甚至私自改变古民居的格局、风貌,导致72%的房屋出现不同程度损毁。丽江、凤凰等古城也一度面临民俗文化缺失,污染严重的困境。这些对于正处于“申遗考察期”的京杭大运河来说,都是沉痛且深刻的“前车之鉴”。
“利用是一种办法,但利用必须有规划。”——这是中国古建筑“泰斗”罗哲文老先生一直强调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观国外经验,欧洲的莱茵河河畔严格分为商业区和生态区。在生态区旅游的游客到商业区消费,商业区赚来的资金用于生态区的基础设施维护,很好地诠释了“用文化注入经济,经济反哺文化”这一文物保护观念。
在京杭大运河进入“申遗倒计时”之际,记者要说,唯有摒弃功利思想,静下心来做好规划,把握好开发的“度”,才是对大运河时光的最好挽留。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