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位“十二五”规划 信托业发展障碍待清除
信托业未被列入金融业 “十二五”规划,令信托业界一时有些愕然。
最近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都作出规定,甚至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和典当行都在列,但信托业始终未被提及。
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李宪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信托业未被列入《规划》,反映出国家层面未认识到信托业务和信托制度这一工具的价值和作用,或将对信托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信托业发展需要金融业的顶层设计,需清除涉及登记制度、公益信托配套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障碍。
并非完全意义的金融机构
据预测,8月末信托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将突破6万亿元,规模将超越保险业,居金融行业第二位。
作为金融行业四大支柱之一,信托业曾出现在“十一五”规划中:“信托投资公司要办成提供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等服务的专业化理财机构。 ”当时信托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尚不足1万亿元。
“信托业没列入《规划》,说明“十二五”重点关注领域可能不在信托。目前信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金融机构,更多是作为中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建军告诉本报记者。
“《规划》未明确提及信托业,信托更多是一种金融功能,如多种金融机构均涉足资金信托,银行理财产品、证券业的代客和集合资产管理等,但不少机构否认其信托属性,原因之一担心涉及监管权力重新调整。 ”参与制定《规划》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在微博上表示。
信托公司的银信合作业务占比超过三成,还有大量其他通道类业务。据信托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信托公司融资类信托业务占全行业信托资产的比例为49.13%,投资类信托业务占同期全行业信托总规模的比例只有37.80%。
“目前信托公司自主管理能力不高,‘融资工具’角色没有根本转变,尚未成为典型的金融机构。而从事融资类业务的机构较多,如一些投资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等,信托公司业务缺乏独特性,故被弱化。 ”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亦表示。
随着各个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信托公司率先涉足的资产管理业务已被全面铺开,而监管权力如何随之调整尚未确定。
信托业是重要资产管理机构
“《规划》中没提信托,但提到了资产管理,说明国家没认识到信托业是重要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信托制度是资产管理业的基础性制度。 ”李宪明表示,或由于现在的信托公司从过去延续下来,在国家监管意识中,信托公司还是按传统的功能定位——金融百货公司。这首先会影响到信托业配套制度的建设和相关政策制定。
这是对狭义信托业——信托公司的影响。范建军表示,信托未入《规划》是逐渐实现中的信托行业巨变里的一步,垄断政策红利的“今日信托业”退而可以被广泛运用,作为制度设计的“明日信托”将是大势所趋。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金融机构受到金融管制,很多业务不允许做,就单辟一个信托公司,给很宽的政策范围。随着金融开放领域不断放大,原来金融企业不能做的业务逐渐放开,信托公司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国外信托是混在整个金融行业里面的一种制度设计。 ”范建军说。
除信托公司外,目前多种金融机构实际上均已涉足资金信托,都可被算在广义信托业之中。
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此前表示,未来金融行业应划分为创造信用货币的银行业、作为融资中介的证券业、作为相互帮助的保险业和代客管理资产的信托业等四业,而作为银、证、保三业的交集的财富管理的基本法律关系是信托关系。
相关配套制度需同步推进
“中国金融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管制放松。 ”范建军说。但对于持有信托牌照,可以横跨资本、货币、实业三大市场进行投资的信托业,最大的问题并不在此。
此前平安信托发布《2012信托业发展报告》指出,尽管政府核准的信托业务范围广泛,但由于配套制度缺失,实际只能开展以融资为主的资金信托业务,业务种类单一。
李宪明称,发展了十余年,目前仍靠一部《信托法》治信托的局面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被打破。 《信托法》解决不了信托制度实施的问题,登记制度、流通制度、税收制度都要同步推进,否则信托业的发展必会受到限制。
“做信托业务不是信托公司专有的,在信托法诞生之日起,就有个‘兄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做本源上的信托业务。现在把范围放大,让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参与,但目前只是种设想。”李宪明说,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如何参与,需要金融业的顶层设计。也许涉足信托业务的部分会逐渐从母体独立出去,成为专营公司。(记者 魏域涛)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