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王刚砸文物”成为网络热门词。有专家称“王刚砸的不是赝品,而是文物”。王刚究竟砸的是不是文物,我们并没有发言权,但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是艺术品鉴定市场成为“砖家”的天下。
今年5月,首都博物馆展出一场名为《“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的展览。由首博提供40余件(套)瓷器真品,与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组从被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出的30余件,放置一处对比展出。然而,近日却有专家称,“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有的专家甚至认为,“‘赝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是珍品”。对此,北京电视台断然称“绝不可能”。
由于目前国内对于文物鉴定专家并没有强制的认证标准,于是乎,只要能够在权威的渠道发出声音,就有可能被认为是专家。就像前一阶段,在业界普遍否定“明永乐青花热水瓶”的时候,还有所谓的专家认为“明代热水瓶”有存在的可能性。为何就连普通收藏者都能看出的赝品,这些“专家”还要给出相反的意见呢?关键还是希望通过这种“奇谈怪论”来博得市场的眼球,使自己在鉴定市场具有话语权。这种“敲板砖”做法,让许多专家成了“砖家”。
现在的艺术品鉴定市场就像一场没有裁判员执法的足球赛,一些鉴定专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因而现在的市场上存在着这样一种怪相:专家们往往会对一件东西各说其词,然而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鉴定标准,也没有权威的人或者机构对他们的话语进行约束。
文物鉴定本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但是目前一些电视节目却借着全民收藏的热潮,推出了一系列鉴宝类栏目。对于制作方来说,砸的是不是赝品并不重要,收益率高不高才是他们所关心的。也有些鉴宝类栏目往往给一些艺术品高估价。就像近期一档非常有名的鉴宝类栏目,其中一幅曾经在去年拍卖会以92万元成交的名家书画,提供者说他是2008年花八万元加一个和田玉挂件所得,而鉴宝专家给出的估价高到160万元以上。这种既满足了鉴定者,也娱乐了观众的做法,也是目前鉴宝类栏目的一种现象。
火了市场,忙了专家,这似乎是个不变的道理。文物进入了市场,就具有了商品的属性,同任何商品一样,都需要在认定其价值之后才好给它定价格。然而,同任何其他商品都不一样的则是,文物市场上的东西价值有多少,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标准能用来衡量。鉴定无方、鉴定不准确是乱象丛生的主要原因。虽然故宫博物馆明确专家不能进行商业类鉴定活动,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为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服务却是值得管理层思考的。英国大英博物馆,就设有一个博物馆接待日,提供免费给藏家鉴定藏品的服务;台北故宫也有免费的鉴定服务。权威的博物馆和鉴定机构在关上“后门”的时候,是否可以打开大门,在禁止专家乱开证书乱鉴定的同时,把鉴定资源向全社会开放,接受预约和咨询,为社会开展鉴定服务,让“砖家”无容身之地。(方翔)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