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陈光标卖的空气有人买吗?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14/2012 11:43:55   来源:新华网

  9月11日,陈光标在南京一场环保宣传活动中透露,他将于9月17日在北上广设立流动专卖店售卖新鲜空气,每瓶售价4元至5元。陈光标称,新鲜空气将装在易拉罐中,深吸三口就可以感受到心情舒畅、头脑清醒。(8月11日中国新闻网)

  作为高调慈善的第一人,陈光标的数次行为引来无数争议。尽管此次推出的罐装空气,有着芯片自动感应的技术含量,尽管陈光标表示很是看好罐装新鲜空气的市场前景,但在很多人看来,卖空气也难逃炒作的噱头。毕竟,现在我们还不至于到必须买新鲜空气生活的程度,并不会真正转化为经济价值。

陈光标摆摊卖空气 5块钱你吸不吸?

  其实,出售空气的设想,最早来自日本——把来自各地的新鲜空气,装在精美的瓶瓶罐罐中,摆在店铺中出售。这里还有一段故事:美国有个叫诺克的富翁,他有一次去日本的富士山观光旅游,发现当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于是,他就找了一些研究人员,在市场上大肆宣传好空气能够对人体健康起促进作用,又将富士山的空气装进一个一个的罐头里,做成“富士山空气罐头”。

  不料,随着空气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富士山空气罐头”在日本非常畅销,并进一步打开了美洲和欧洲的市场。在国内,“卖空气”也早有先行者。2006年世界杯时,就有商人希望在国内出售“世界杯空气”,然而工商管理局认为空气像土地一样,属于非卖品,于是当时这个想法并未被实践。

  对于罐装新鲜空气的市场前景,陈光标很是看好,他说:“我们现在每天吸着汽车的尾气,而现在将无污染城市的新鲜空气拿来卖,有利于大家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但专家认为,这一行为纯属炒作,因为一般大楼的新风系统都可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出售新鲜空气实无必要。网友对此争议纷纷,质疑此举有作秀之嫌。有人提出,“做一罐气,制作过程本身就多了一些污染,”也有网友提出,一罐气只能吸上几口,真要享受新鲜空气,还不如买个氧气罐回家。

  此外,专家也提出连串疑问:这种前所未有的“气体饮料”或者“嗅料”的质量技术标准是什么?有生产销售许可吗?在我们目前的商品管理制度框架下,应该由哪个部门负责对这种商品的审批许可、技术质量鉴定、产品质量和不良反应投诉?

  10万罐乃至更多的“新鲜空气”推向市场后,用过的易拉罐该如何处理?这种易拉罐是一次性使用还是反复使用的?如果是一次性包装材料,那么用过之后应该如何回收、如何销毁、如何进入再生环节?”在空气罐头正式推出市场前,这些问题也亟待回应。(解放日报)

陈光标“卖空气”形式大于内容

  陈光标是个做好事惹了不少争议的慈善家。可是,除去形式上的夸张,我们去细细考量陈光标所做的所有“秀”,总能在不经意之间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陈光标式的作秀,作了永远比没有作强。

  陈光标式的作秀在继续,落入俗套的,当然还有网上的质疑之声——“售卖新鲜空气”,是典型的炒作。然而,在这个时候,我倒感觉陈光标此次“卖空气”之举,却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无论陈光标的新鲜空气销路如何,陈光标正在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新鲜空气正在成为一种稀有资源。我们还可以将之看成为一次“行为艺术”,因此,陈光标“卖空气”的形式是大于内容的。

  首先,“卖新鲜空气”需要在自由的商业环境之下运作。前不久,黑龙江立法规定,太阳能、风能等资源收归国有。它也引发了不小争议。而陈光标所卖的新鲜空气,正是在商业环境下的运作。

  就现实而言,呼吸新鲜空气也正在成为一种“奢侈的生活”。笔者最近去了几个地方旅游,当地导游总是告诉随团的驴友,这里的负离子氧已经达到了一个什么标准,是我国少有的“天然氧吧”。随即,随团的朋友和同事,都在导游的指导下,做起了深呼吸运动,还美其名为“洗肺”。可以说,随着空气污染的加成,生活在城镇中的我们,呼吸到新鲜空气不再是张开嘴巴大口吸这么简单了。

  有个叫PM2.5的学术用语,红火了去年一整年。直到今年5月24日,环保部才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全国74个城市在10月底前完成PM2.5监测的试运行,12月底前公布监测结果。可即便是PM2.5按时公布了,距离惩治和防治空气污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陈光标“卖空气”是法无禁止即为自由的体现,同时,陈光标也用这种作秀哪怕是言辞上的作秀告诉世人,既包括环保部门也包括污染企业,还包括每一个车主,如果空气污染仍然继续,如果GDP意义仍然大于公众健康和环境保护,则空气就会成为一种商品,甚至有可能还会成为一种奢侈商品。(华西都市报)

  

  

“卖空气”:“首善”行事应力减负面效应

  有着“首善”之称的陈光标,行事仍然高调,依旧特立独行。此次引发争议的“卖空气”,背后的“利”显而易见,所凸显的创意也值得借鉴。可凡事都是利弊共存,“卖空气”的“弊”暂且不论,想说的是,“首善”行事应力减负面效应。

  回溯一下陈光标的行事,不难得出大致的结论:争议一直和行事相伴而行,而每一次人们的非议,并非出自对“新事物”的无知与反感,而是基于陈光标的言行确实有打“擦边球”之虞。

  当然,针对非议,陈光标坚信“人在坐,天在看”的理念,进而导致行事更显极端化,而如此坚定的表态,加之“慈善”的光环,支持者愈发狂躁,质疑者愈指其“居心不良”。从而,掩埋了行事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须知,号称“首善”,也就扮演了公众人物的社会角色,当有一定的担当。像陈光标之前的“钱墙”秀、砸奔驰砸电动车、送猪送羊发自行车等等,或有悖公序良俗,或举措欠妥,或对公众情感存有一定的欺骗性,纵然有行善之实,也如同记者以绿茶假装尿液的检测用谎言揭开谎言,终究不妥。

  再则,陈光标应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个慈善家,更是一名商人。每一次的“高调”慈善,更利于自己搞投资、拉项目做生意,附带价值极高。倘若不顾及负面效应,无视社会效益,所行的慈善之“实”也将大大消解,一定程度上只是对公众的“利用”。

  且实质而言,力减负面效应也是行事的可持续发展之道。置换于此次“卖空气”,由于属于新生产品,法律空白,暂未有质量技术的标准,甚至连审批许可、技术质量鉴定等都欠缺,置身于制度与监督之外,况且易拉罐的处理也是个棘手的问题。以此,陈光标不妨先进行局部地区的试点,何必动辄10万罐呢?

  对于“卖空气”,个人以为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加重人们的生存危机感,促进环境保护。但不得不说,陈光标当力减负面效应,才对得起“首善”之名。(中国江苏网)

陈光标卖空气不仅是行为艺术

  作为高调慈善的第一人,陈光标的数次行为引来无数争议。尽管此次推出的罐装空气,有着芯片自动感应的技术含量,尽管陈光标表示很是看好罐装新鲜空气的市场前景,但在很多人看来,卖空气也难逃炒作的噱头。毕竟,现在我们还不至于到必须买新鲜空气生活的程度,并不会真正转化为经济价值。

  然而,卖空气不仅是行为艺术。正如前些年有一则公益广告“人类最后一滴水是自己的眼泪”,令无数人为之一震。眼下,环境保护欠缺的就是这种前瞻意识和危机意识。对于一些部门而言,环保“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名义上环评是第一道关,但在现实中环评为重大工程让路,“先上马、后补票”事件时有发生。

  陈光标卖空气就是一则警世通言,深深刺痛我们麻木的神经。的确,在今天看来,卖空气似乎像“狼来了”一样荒唐可笑,但倘若继续对环保置若罔闻,明天“狼”很可能真的让我们猝不及防。

  同时,卖空气也不只是一个概念产品。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以法律形式限制了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由于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碳交易应运而生。

  这不仅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找到了市场机制这条新路径,更重要的是为空气赋予了新的价值,对于发展清洁能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就这一点而言,碳交易和陈光标卖空气的意义是一样的。(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