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公款拍摄的地方电影有何生命力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08/2012 09:25:01   来源:新华网

  近年来,拍电影似乎成为地方政府的新时尚,而时尚背后是“营销城市、推广旅游”的共同诉求。苏州的《蟹蟹侬》、江阴的《底色》、常州的《阳湖拳》,有的已开机有的已上映。放眼全国,湖北丹江口市的《汉水丹心》、湖南通道县的《通道转兵》、北京昌平县的《温泉世界》等也都一一亮相,本土电影方兴未艾。(新华网8月7日)

  本土电影繁荣的原因,究其原因,无非是地方政府借此打造一张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进而提升地方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地方领导像湖南通道县那样,借此机会好好过一把“客串”的瘾。

  确实不乏一部电影带火一个地方旅游业的现象。比如,谢晋的《芙蓉镇》带火了湘西,张艺谋的《英雄》让许多观众对九寨沟的迷人美景印象深刻。许多地方景区为此极力保留剧组道具,如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虽未达到预期效果,但原本应当拆除的“麻子面馆”,却被当地保存下来。前几年,有一部极其普通的合拍片《黄石的孩子》,尽管剧中的实际地名与现实中的黄石远隔千里,湖北黄石仍旧大张旗鼓,牵强附会地大搞首映式。

  实际上,不是所有的影视作品都能带来效益。就国内电影来看,靠一部影片提升一地声誉的现象恐难复制。虽然《画皮2》前不久创下了7亿元的国产电影最高票房,虽然有几个国内导演颇具票房号召力,但更多国产电影让人不敢恭维。国产片高亏损屡见不鲜,许多电影拍完直接锁进库房。去年,曾有人估计,“国产片90%左右都是亏损的。”

  经过多年改革,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市场化的文化产品。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把大笔资金投入到市场行为中,就难逃公众苛责。许多地方一边哭穷,一边又将有限的资金砸到电影上,这到底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还是大肆浪费,颇值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