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历史上三次大底回溯:钻石底告破新行情再生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5/2012 08:56:30   来源:新华网

  在外围一片惨跌氛围下,沪综指昨日开盘即宣告跌破三年多来的所谓2132点的“钻石底”。上周笔者在“‘钻石底’其实只是阶段底”一文中指出,2132点一旦被破不代表股市就玩完了。相反,从技术上看,不破不立,所谓“钻石底”被破,也许就是新再生的开始。历史上每一次连续下挫式的大跌都是重新演绎大行情的契机。2132点可以不保,不等于2000点、1800点也不保。如果说股市向下还有100点、200点下跌空间,那上涨的空间又是多少呢?也许这笔账算清楚了,所谓的“钻石底”被破,也就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了。从历史上看,真正的底,都是砸出来的。

  2132点不算重要底部

  自有沪市以来,从大的结构看,股指牛熊转换致四次超级大循环:1990年12月95点开市之初到1994年7月325点底部,是第一个牛熊转换;1994年7月325点底部到2005年6月998点底部,是第二个牛熊转换;2005年6月998点底部到2007年10月6124点是第三次牛熊转换;2008年1664点至今算第四次,也有人将6124点形成的牛熊转换算到现在仍然没有结束的调整浪形中,这样2132点自然不能算是重要底部。

  三次大底令人惊心动魄

  中国股民,只要入市时间越二十年的,大概对这三个数字不会陌生:325、998、1664,这三个数字,代表了沪市三个重要的历史低点,算得上真正的“钻石底”。可以说这每一个数字都充满辛酸和眼泪,每一个低点的背后,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三个数字最好诠释了什么叫“一场游戏一场梦”。

  1993年2月在股指创出1558点新高后一路下滑,至1994年7月上证综指一度下探至325.89点,仅仅18个月时间,股市跌幅高达79.09%。当时马钢股份的最低价是1.21元,那时一斤咸菜的市价还高于马钢的股价呢!这是中国股民第一次经受暴跌的考验,许多人在挖到第一桶金后转眼就又两手空空。1994年7月30日管理层出台著名的三大“救市”政策:年内暂停发行和上市;严格控制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随后,短短一个多月股指即从325点涨到1050点,涨幅高达323%。

  2005年6月998点,是一个颇具戏剧性的点位,当时尽管管理层不断发布利好消息,如1月份财政部宣布印花税减半;2月份保资直接入市启动;3月下调超额准备金率……但这些都没有让人气提升,尤其4月管理层发布股改宣言,市场更是如“惊弓之鸟”,认为股改只是以较小的对价实现“大小非”的市价,在大多数声音持反对意见之下,一些投资者失望之极,纷纷离场,这引起A股的进一步杀跌,6月管理层发布上市公司回购办法,也就在这一天沪指跌破千点大关,这是自1997年2月以来第一次跌破千点。到6月中旬,管理层再发利好,宣布红利税减半,于是在重重利好下,沪综指一口气蹿到6124点。

  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是A股疯狂之后的一次彻底回归,也是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一次崩盘式调整,很多投资者带着“6100点上没有抛出最后还亏钱”的懊悔心态再次割肉于地板上。当时市场多空分歧严重,看空者认为1664点不过是下跌中继站,下一目标在1300点,在当时整个市场环境十分糟糕、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情况下,人们似乎看不到希望。6100点时市场多头喊出的口号是消灭10元之下的股票,而到了1600点时,空头竟然叫出消灭高价股。就在市场岌岌可危之时,为了拯救中国经济不受外部、特别是美国次债危机影响,国家抛出4万亿元振兴计划,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4万亿元像水银泻地般迅速流入到中国经济的角角落落,股市不雄起都觉得不好意思,那些周期性股票更是腾空而起,水泥、建材、机械等板块的股价转眼翻倍。

  纵观这三次底部的熬成,都是在市场极度悲观时出现的。而每一次由悲转喜,几乎都是通过政策、舆论、上市公司和机构的合力推动,才让人们重新有了“继续玩下去”的信心。

  股市已入结构性行情时代

  如今的沪深两市告别了过去那种齐涨共跌格局,虽然下跌在继续,但下跌的内容已经跟过去完全不同。

  在周期股整体乏力、外围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2132点注定难以成为“钻石底”,所以跌破该点位,投资者大可不必过度恐慌。一方面,沪深300成分股市盈率已经创出历史新低,在中国经济仍能保持适度增长的情况下,市场下跌空间并不大;另一方面,即便指数依然存在下跌要求,市场的结构性机会远比以往历次探底时都要丰富。而且,大家要相信,在A股已经进入全流通时代后,结构性机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想想今年A股如此不给力,券商和医药股却一涨再涨,且屡创新高,我们是不是应该在选股上更要下点功夫呢?  (韩益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