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深钻是我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耀眼的战果之一。严峻的能源、资源安全形势呼唤我国找矿新举措。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提高地质找矿能力,缓解资源瓶颈制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在国务院通过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中,找矿突破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新一轮地质找矿热潮在各地方兴未艾。
那么,在当前新的形势和背景下,这轮找矿热催生哪些新思维、新机制、新路径?相关利益主体能否在勘采体制机制理顺过程中,实现利益平衡?新老找矿人又如何在坚守与担当中寻求找矿突破之路?针对此,半月谈编辑部特别策划《找矿!找矿!——中国新一轮找矿热调查》专题,组织记者奔赴各地,展开深度调研。(《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6期)
上篇:中国发展战略瓶颈倒逼找矿新思维
新态势:资源瓶颈倒逼找矿热升温
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勾画了未来10年的“找矿战略路线图”,并明确了找矿突破行动“时间表”:3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进展,5年实现找矿重大突破,8到10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
进入2012年以来,全国找矿行动的推进更加紧锣密鼓——2月9日,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召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3月31日,全国探矿者年会召开,深入展开找矿技术与资本对接洽谈;5月10日,《201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发布;5月11日,第三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召开,着重加强地质找矿领域的对外开放合作……
新一轮找矿热潮的背后,是国际矿产资源总体有限,国内大宗矿产品供应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严峻现实。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未来10到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刚性需求与供给刚性制约矛盾将日益严峻。根据国土资源部预测,本世纪中叶,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矿产需求强劲,高峰大体在2025年到2035年,2035年后才可能平稳下降。
而矿产需求高峰期恰值国内资源供给短缺期。到2020年,中国将有25种矿产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
在资源需求刚性增长、资源供给又刚性制约下,资源消费远大于资源生产,资源生产又快于资源勘查,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01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石油对外依存度56.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56.4%,铜70%以上,铝60%以上,钾盐60%以上。
徐绍史说,大宗商品特别是矿产品受到货币体系、过度投资、垄断经营和地缘政治影响,特别是受过度金融化影响,金融衍生品增多,投机增多,大型机构投资增多,矿产品脱离实体经济供求关系,价格高位振荡。经济处于扩张期,矿产品交易量价齐升,可能增大通胀和经济过热风险;经济处于收缩期,矿产品量价齐跌,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拖累经济。
显然,要摆脱受制于人,保障资源可持续供给,必须立足国内,实现找矿突破。
上个世纪末,矿业一度被称为“夕阳产业”,地勘行业全面萎缩进入低谷。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还在低水平低层次上徘徊,对矿产品需求相对少一些。汪民说:“进入本世纪后,尤其是从2002年下半年起,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世界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明显增加,矿产品价格大幅上升,矿业市场开始迎来新一轮的繁荣。”
几乎与此同时,我国找矿战略行动提上议程。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吹响找矿突破行动的集结号。此后几年,地质找矿逐年升温。
新路径:深度挖潜,广度扩张
目前,我国600多座大中型矿山的2/3已进入中、晚开采期,在地表及近地表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几率已越来越小。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彭悦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说,作为“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之乡”,湖南主要矿区开采历史长、强度大,一些矿山成为危机矿山。湖南开展调查的55个矿山中,资源危机矿山达45个。
面对矿业可能出现“无米之炊”,我国地质找矿由地表浅层向地下深层掘进。新疆地矿局总工程师董连慧说,全国14个省区已相继开展深部找矿工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找的矿主要集中在铜陵、庐枞、马鞍山、淮北、霍邱等区域地表以下500米内的浅部。”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总工程师储国正说,从2002年开始,他们逐渐向深部找矿,向薄弱地带找矿。
与此同时,由陆地向海洋拓展找矿空间,也已付诸行动。“渤海湾石油多位于浅海中,正成为我国石油勘探的集中区域。”石油勘探界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半月谈记者,去年渤海湾产出4000万吨油气当量,被誉为“海上大庆”。
近几年,中海油在渤海东部海域接连发现大规模油田,环绕渤海,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以及多个海上油田等几个重要产油区几乎已连成一片。
不久前,在美国休斯敦海洋油气技术大会(OTC)上,展会主席史蒂夫 巴林特断言,1969年首届大会时业界还不能开发的海域,今天已经成了“浅海”,向深海寻求资源能源是必然趋势。
在找矿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少地勘单位在守住国内传统勘查区域的同时,也广拓思路,谋求海外找矿。
“我们是国际一流的探矿队伍,在技术上不输给发达国家,使得国外公司更愿意与我们在技术层面上合作。”西色国际总经理任小华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说。
常规能源的紧张状况也使得我国将视野向各种新兴非常规能源拓展。2012年4月22日,全国首支页岩气专业地质调查队伍——江西省页岩气调查开发研究院在江西地矿局挂牌成立。通过野外调查及样品测试,研究院发现江西页岩气地质资源量1.18万亿立方米,相当于2012年全省规划利用天然气总量的250倍。
新科技:新技术革命给未来找矿带来无限遐想
找矿行动的重大突破,依赖于成矿理论和勘探技术的重大突破。凭借成矿理论创新,我国连续3年金刚石找矿实现突破,辽宁省第六地质大队将在“十二五”末实现勘查金刚石600万克拉的梦想。
找矿效率的不断提升,往往伴随着新技术的革新和应用。目前,高性能超级计算机已经参与到石油勘探中。在我国目前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所在的国家超算天津中心,超算中心主任刘光明告诉记者,2010年12月,“天河一号”仅十几个小时内就完成某区块280平方公里石油勘探的数据处理。
巍巍昆仑山是地勘队伍的找矿热点,但高海拔、冰冻层多等不利条件给钻探施工带来了诸多难题。从2007年起,新疆地矿局开始与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合作,利用航空磁力测量的“火眼金睛”寻找矿脉,在西天山、东昆仑、西昆仑等地面工作难度大的重要成矿带上,共完成11万平方千米的测量面积。
“以往2万平方千米的面积,至少要60人用一年完成野外工作,第3年才能提交报告,而航磁几个月后就能提交初步成果。”新疆地矿局副总工程师庄道则说。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主任薛迎喜分析,目前地面电法、磁法、重力以及电磁法和重磁法的结合技术,呈现出向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这将给未来找矿带来无限遐想。
新机制:市场引导,商业跟进
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第一波找矿热潮不同,此次找矿突出市场机制的运用,以实现政府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地勘事业。
徐绍史部长将地质找矿新机制概括为“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他强调,社会资本、企业资金、勘查企业都可以矿权、劳务、技术服务、资金等形式投资入股,参与找矿突破。
“按照2011年的统计结果,在矿产勘查这一领域,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的比例是1︰10。”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介绍,2011年中国矿产勘查投入约12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在125亿元左右,相当于1块钱财政资金带动了10块钱社会投入。
地勘基金是找矿热潮中的新产物。地勘基金分为中央地勘基金和地方地勘基金。“地勘基金通过降低前期风险撬动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地勘基金先探路,再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开发。”江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王先广说。
允许勘查单位与省地勘基金合作勘查,改变了一些地勘单位仅仅是“打工”的状况,使之变成找矿利益主体。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处处长夏炎认为,“这样能充分调动地勘单位找矿的积极性和找矿突破的能动性”。
有了政府、市场形成的合力,找矿效率得以实现快速突破。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曾创出“锡田模式”的湖南地质工作者,最近又以快速评价的“岩头寨”模式,在花垣-凤凰铅锌矿勘查中发现一处超大型铅锌矿,这一世界级矿藏将有望成为我国最大的铅锌矿基地。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开源也要节流
正是在找矿新路径、新科技和新机制的全面发力下,新一轮找矿热战果可圈可点,“开源”捷报频传。千万吨级铜矿和铅锌矿基地、千吨级金矿基地、亿吨级铝土矿基地等有望形成。这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我国资源供给瓶颈起到缓解作用。
我们不仅要重视“开源”,还要重视“节流”。徐绍史指出,新世纪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开源的同时,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这既是由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的,也是珍惜地球资源的必然要求。
不容否认的是,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列世界第53位。并且,我国矿产资源品位低、贫矿多、难选冶矿多的基本特点,也决定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解决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将能够让一矿变多矿,小矿变大矿,贫矿变富矿,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中国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是宝贵的。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当立足国情,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摒弃滥采滥挖的无节制索取行为,树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科学探采理念,助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半月谈记者 禹志明 姜刚 毛振华 闫祥岭 徐杨)
中篇:谨防利益起纷争——聚焦多元利益格局下的找矿收益分配
新一轮找矿热潮呈现多元利益格局。找矿之后是开矿,为提高找矿效率,当前鼓励勘查开发一体化的模式。各级政府、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地勘单位、矿藏所在地居民等利益主体交织,错综复杂。能否建立公平合理的矿产资源探采收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无疑是找矿突破行动中的焦点、难点。
如何统筹兼顾中央、地方和企业的找矿积极性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要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质勘查的良性机制,“政府不与市场争权,不与企业争利”。政府部门要多方面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矿业开发领域,只要社会资金和企业能够单独承担,中央地质勘探基金就要撤出。
据了解,国家财政出资查明的矿产地,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采用市场方式出让矿业权(包括探矿权、采矿权),所得收入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成。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成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和矿业权价款等权益,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
据悉,目前国家出让矿业权取得的价款,中央、地方按2∶8分成,至于地方各级如何分配这80%,各地有所不同。
以江西拍卖额历史最高的安福县灯盏窝铁矿为例,公开出让采矿权价款14.6亿元。按照江西矿业权价款分成标准,中央分成20%,省里分成45%,设区市5%,县30%。
江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王先广坦言,这例探矿权成功拍卖后,安福县从中直接分成4个多亿,现在每年利税约1个亿。
据现行政策,对可以由企业投资的商业性地质勘查项目,政府原则上不再出资,鼓励国有矿山企业实行探采结合,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公司或企业集团;同时鼓励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签订地质技术服务合同。
在一些地方,由于矿业税收占据当地收入的“半壁江山”,当地政府通过制定出台对自己有利的矿业政策,将大部分资源收益留下。现在许多地方如果允许企业在当地勘采,往往会要求企业在当地注册子公司,在当地纳税。
出于对矿产资源价格将持续走高的预期,部分矿业公司甚至出现“圈而不探”、“以采代探”、“越界勘查”等违法违规行为。今年2月13日,新疆国土资源厅公布的2011年探矿权年检通报显示,去年新疆涉嫌“圈而不探”的探矿权项目达591个。一些重要找矿远景区甚至已被“圈占”、“瓜分”完毕。
“目前实施深度找矿只能在已拥有矿权的矿山深部进行,如果发现新的矿产储量,将导致新老矿权的重叠和冲突。”新疆地矿局地质勘查处副处长李凤鸣说。
此外,一些矿业集团利用行业的优势地位,试图实现垄断,独占矿业勘采权益。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局长彭泽洲认为,垄断将导致资源利用滞后,直接影响当地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在记者调研中,业内人士呼吁,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竞争、开发、有序的矿业市场。
如何预防地矿(村矿)的利益冲突,构建和谐矿区
矿业公司与当地村镇的关系,事关矿区百姓民生,是矿产勘采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在西北、华北一些地方曾经频发侵害矿区百姓利益导致村矿关系紧张事件,给当地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个别企业只顾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社会责任,把资源带走了,只留下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和周边群众有意见。
安徽省濉溪县刘桥镇拥有皖北煤电集团刘桥一矿、刘桥二矿、河南神火集团新庄煤矿等大型矿区。随着煤炭开采的持续推进,采煤塌陷区不断扩大。“煤在咱地下,本来以为能给咱带来效益,改善咱的生活条件。没想到不仅没有得到好处,反而使我们的房子塌了,良田毁了。”该镇周大庄村一位村民向记者抱怨。
2006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出台《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各地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原则,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基本解决了新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问题。
“有些情况下,地方政府对矿业集团公司是不欢迎的。矿山开采完后,大部分收益和税收都被带到总公司去了,对地方贡献很小,地方政府觉得权利义务不对等。”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处处长夏炎说,地方政府往往要求企业配套承担一些社会公共服务,如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治安管理、子女就学、医疗。
“国家层面亟待完善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补偿机制。”新疆政协委员傅春利认为,我国现有的矿产资源税费主要偏重于补偿资源自身的经济价值以及调节资源级差的收入,或解决资源耗能性补偿问题。
如何构建和谐地矿关系?关键是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确保主体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让当地政府、矿区群众因矿产开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不少矿区群众已从当地矿业开发中获取诸多收益。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紫金矿业在荒山野岭中建成的阿舍勒铜矿自2004年建成投产以来,投入巨资种树绿化矿区,治理与再利用工业废水,确保了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不受污染。
此外,阿舍勒铜矿还帮扶附近库勒拜乡的喀拉布拉克村和姜居列克村,每年投入300万元至500万元用于两村的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生产发展。
而在同属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由于矿业开发的带动,今年全县已有1万名农村劳动力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达到全县户均一名产业工人。
富蕴县蒙库铁矿员工霍尔曼 黑扎提告诉半月谈记者:“我是喀拉布勒根乡的农民,家里有6口人,以前生活很困难,2009年蒙库铁矿招人,又负责免费培训。现在我每月至少能赚1500元钱,除必要开销外,还能给家里贴补一些。”
跟霍尔曼一起进厂的有30多个小伙子,大多数家在农村。据富蕴县蒙库铁矿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现有员工800余人,其中60%是本地员工。
如何让地勘单位的知识、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
由于历史原因,号称“百局千队”的国有地勘单位现在基本没有太多资产,更缺少资本,靠技术“吃饭”。原本应是行业主力军,现在往往处于“打工”的尴尬角色,这种境遇影响到一部分地勘队伍找矿的积极性。
“没有探矿权,国有地勘队伍就难以摆脱‘打工’身份。”彭泽洲感叹,“在当前的体制机制下,无论怎样,我们都难以拿到探矿权。拍卖会上,社会上一些私人或企业在举牌时也不知道有没有矿,为了降低风险他们跟着地勘单位举。我们就是给人做房子,房子是别人盖的,我们是‘泥工’。”
“私人企业往往没有成熟的技术队伍,也不一定真愿意投入。很多人将矿权低价获得高价出售。”王先广认为,资本与技术难以及时有效地结合,有勘查技术的单位没有实力去拍得探矿权,有了探矿权在实施找矿时投入又不够。一部分地质勘查部门往往积极性受挫,甚至出现有矿也不去报的情形。
王先广认为,应该把最优质的矿权配置给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勘探队伍,以此激励带动地勘找矿,拍卖转让探矿权时应设置勘查技术资质的门槛。
“找到矿后,利益归谁?”彭泽洲说,“谁探到了利益主体是不一样的。地勘基金探到了,是政府的;地勘单位探到了,自己可以转卖,也可以合作开发;社会资金也可以自己探。如果是基金项目,地勘单位的收益是什么呢?一是省财政应出的‘技术服务费’;二是找到矿后的奖励。”
但这两项收益相对于矿权带来的巨大利益,无异于杯水车薪。王先广认为,地勘工作是体力和智力的结合体,既要出工,又要出力,应该从政策上更多地提高地勘队伍的积极性,以稳定地质人才队伍。
如今行业红火了,地勘人员的技术、管理都要参与利益分配。但如何让这些要素参与分配,调动各方积极性,目前是个难题,也没有详细的明文规定。
目前,地质勘探一线骨干人才非常短缺。矿业公司、外资企业待遇比国有地矿单位高得多,地勘单位人才跳槽现象突出。以前,地质工作者的野外津贴、补贴对当时的地质勘探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这些津贴补贴逐渐显不出更大的吸引力了。国土资源部发展中心资深专家林棕说,地勘单位作为事业单位,正面临着转型。有的地勘单位也从事采勘一体化的经营活动,虽然能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但基本要交给国家,员工较少享受到经营收益。
1999年以来,我国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实行重大改革,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地质工作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推行,改革有待深化。据悉,国土资源部正联合中编办、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对地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行专题调研。
采访中,许多工作在一线的地质勘探人员向记者呼吁,对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继续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政策,提高增长幅度;更重要的是,逐步建立起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半月谈记者 李美娟 葛如江 储国强 刘兵 浦超)
下篇:以脚为尺,以梦为马——探寻找矿人的精神宝藏
“我们迷过路、翻过车、落过马、掉过河……被歹徒抢过,被野兽袭击过,甚至有人牺牲了生命。”面对巍巍龙门山,在野外摸爬滚打30多年、在一群“男人帮”中属“稀罕品种”的四川女地质工作者付小方对半月谈记者说,“这辈子能与地质相伴,我们就是幸福的!”
为国家资源安全而坚守,是几代地质找矿人的使命。实现新一轮找矿突破,更离不开找矿人的辛勤奉献和开拓创新。这是一支朴实得几乎不会被自己感动的队伍。他们幕天席地,以野为家;他们以脚为尺,以梦为马,奔走在广袤的大地上,也奔走在自己的精神王国里。在为祖国开掘出宝藏的同时,他们也沉积下属于自己、属于这个特定群体的精神宝藏。
坚守的含义
楼兰古国、“死亡之海”、“地球之耳”……直至今日,罗布泊的传奇仍在继续。今年5月21日首映的电影《生死罗布泊》再现了当年惊心动魄的一幕,重铸了地质探险人之魂。
2010年10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罗布泊新发现多个亿吨级特大钾盐矿。消息一出,立即引发海内外对高度依赖全球钾盐市场的中国农业的广泛关注。
而此前的6月23日,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罗布泊勘探组15人在罗布泊戈边山区域进行探矿作业中,有2名勘探人员失踪,后来找到了遗体。
生死罗布泊!对于常年征战野外的找矿人来说,生死又岂止在罗布泊!
2008年,新疆地矿局地质八队副总工程师李胜伟第一次踏上昆仑山。在平均海拔5200米以上的高原,从筛选找矿靶区到实地踏勘跑路线,他始终是这支队伍的领头羊。在李胜伟眼中,昆仑山残酷得不讲一丝情面。
白天,李胜伟叮嘱队员们要尽量放缓脚步避免剧烈运动,自己却喘着粗气,背着采样袋,能多跑几米就多跑几米。傍晚,空气更稀薄,缺氧造成头痛欲裂,队员形容这疼痛就像后脑勺被硬生生挖去了一块……在险境,哪怕很小的找矿线索都会给大伙带来超级大的喜悦,李胜伟布满血丝的眼里也会露出难得的笑。
和李胜伟一样,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高级工程师杨维忠在谷深、坡陡的天山西段卡特巴阿苏,带领12名队员,经受了历时4年的掘金鏖战。就是在小憩休整时,杨维忠也不放过任何机会洞察身边的迹象。“岩石上有较强的黄钾铁矾化。”他立刻把大伙都叫过来,并将取样装在近满的地质背包里。背包重了,可地质队员心中轻松了很多,他们能憧憬到一个重大找矿成果即将孕生。
野外找矿,不仅考验找矿人抗击艰险严酷环境的意志力,也比拼他们耐住寂寞、拒绝诱惑的心理定力。
位于浙江丽水和建德山林中的“矿石勘探项目组”,是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地勘员们永远的流动之家。天还没亮,半月谈记者踏着雨后的泥泞地,跟随第七大队一分队队长王岳勇上路。他军绿色的地质包里不能少的是“老三样”:罗盘、放大镜、地质锤。包里还放着几个馒头,就着几口山里的泉水,就是中饭。“我们的工作就是背着馒头出去,背着石头回来。”
王岳勇每天必须依照规定的观察路线采样,线到哪儿人就必须得到哪儿,没有路就用柴刀砍开灌木丛。“有时候灌木和杂草长得实在太密了,50多米的路就得花半个小时走。”
远离城市,生活条件差;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胃病、肺病等职业病高发。这些在第七大队地质队员眼里,都不算什么,真正让他们难挨的,是寂寞。
队员张爱平说,他们的项目都在深山里,晚上借宿在山下的人家。每天天没亮出门,山上没个说话的人,等回来老乡都睡了。山里没信号,不能打电话、不能上网。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想找个人聊天、喝酒都没有。现实生活不会有电影《山楂树之恋》男主人公“老三”(也是地质工作者)那样的浪漫、幸运。“几乎每个晚上,村里就只有我一盏灯是亮着的,那种无边的寂寞让人很压抑、很难受。”
面对半月谈记者采访,这些淳朴的地质队员有些羞涩,但一谈起矿,他们立刻两眼放光,滔滔不绝。58岁的浙江第七地质大队地调院院长袁建新说:“能守住这个岗位的真的不容易,留下来的基本都是地勘精英。”
面对自己的选择,地勘队员不言悔,可是对于家人,他们有着深深的内疚。袁建新母亲病危时,他没法及时回去,弟弟电话里那句“你自己看着办”让他潸然泪下。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55年的历史,是老中青几代找矿人坚守理想、诠释使命的光荣史。他们在浙江西南部地区发现矿种57个,探明储量矿种26个,找到13处大矿床,探明资源储量的经济价值超过800亿元。其中仅2002年完成的遂昌萤石矿勘测,远景资源量开发后就可供浙江全省使用30年。
突破的价值
找矿的累累硕果,背后不仅仅是责任的担当、理想的坚守,也是科学的探索、智慧的结晶。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中国找矿人不断攻克成矿理论、找矿技术难关,强化自主创新,挑战和突破人类认识的极限。
在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成成果,首次在构造理论上颠覆了“西方模式”。自100多年前英国地质学家进入青藏高原考察,青藏高原地质研究话语权就掌控在西方。而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证明大陆碰撞过程可以成大矿,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全球构造理论。
“我们以4公里的路线间距,拉网式徒步穿越昆仑—羌塘—冈底斯—喜马拉雅,路线总长度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2圈,首次完成了177个国际标准图幅的1∶25万高精度数字化地质图,实现了青藏高原空白区全覆盖。”该项目的总负责人、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对记者说。
张洪涛和一批地质人还研发了一系列适应高寒缺氧环境的关键技术装备,确立3条巨型金属成矿带,圈定成矿远景区106个,新发现并评价7个超大型和25个大型矿床,估算潜在价值2.7万亿元。
胶东金矿深部一度被认为矿体薄、品位低、埋藏深,找矿前景不好。近5年来,曾经创立“焦家式金矿”理论的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以“阶梯式”成矿模式实现理论突破,找到打开“深部金库”的钥匙。一年一个特(超)大型金矿,累计探明和控制的黄金储量超过700吨,潜在经济总价值超2000亿元。
胶东采金,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但真正让胶东在全球叫响“金库”美誉的,正是这支创造奇迹的英雄地质队。50多岁的姜洪利,一直担任大队项目技术负责人或技术监理。在找矿大会战中,他会同技术小组夜以继日地进行科技攻关,以五个大“金娃娃”的献礼彰显出六队职工对英雄队精神的弘扬。
作为2011年度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的获得者,朱恒银始终把野外第一线作为实验室。他和团队研究的“受控定向钻探技术”等多项深部钻探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58岁的朱恒银,现在担任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副总工程师。他告诉半月谈记者:“上天难,入地更难。目前,人类可上太空38.44万公里,入地仅达12.26公里。我国提出钻探深度达1.3万米的入地计划,但我们与计划的差距还很大,钻探技术亟待向纵深发展。”
而在“南海首钻”的现场,让海上找矿人兴奋的是,这里的一切都是最先进的。总指挥袁光宇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执行此次钻井任务的海洋石油981。它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具备3000米超深水勘探作业能力。981平台配备的防喷器在没有电液信号的情况下能自动关闭,将有效防止墨西哥湾井喷事故重演。
在中海油工程建设部总经理金晓剑眼中,总造价约60亿元的钻井平台和其他90亿元的深水设备投资,所承载的更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未来和希望:随着981的投入使用,下探一个又一个新的深度,定将找到“深海大庆”。
新生的力量
“地质找矿要突破,有青年才会有未来。”湖南郴州宝山矿业政工综合部主任李山洪回忆起找矿低迷期的岁月,感触良多:在困难时期,一批业务骨干流失,一些职工想尽办法跳槽,或教育子女要跳出去。这几年效益好了,2008年矿山破天荒对外招聘了一批大学生。
今年5月20日,半月谈记者在湖南花垣-凤凰铅锌矿带上的一个钻探点采访了小伙高奇。身为湖南省地勘局405队的一员,高奇认为自己在这里“工作很开心”。站在18.5米高的钻井铁塔旁,他告诉半月谈记者,该钻探点20天时间已经打了300多米,再过20多天,就能知道下面究竟埋藏了多少宝藏。
1987年出生的蓝星是个地道的杭州姑娘,她毕业后来到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工作,不久就参加了位于建德官山脚村的一个项目组,整个组里就她一个女孩。她说:“我外公和父母都是地勘队员,我从小就佩服他们。虽然来到这里和学校时想象的情景落差很大,但从没想过要打退堂鼓。”
而在981海上钻井平台上,167人中8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0岁,是一支“既年轻又有经验”的队伍。
2012年5月9日,这支钻井队执行了一次历史性钻井任务——我国第一口自营深水探井。时针指向9点,随着2000多公里以外的首都北京向平台发出“开钻”的指令,坐镇平台司钻房的袁光宇向操作椅上的邱锐下达命令。邱锐环顾屏幕各项数据,盯住窗外的机械,缓缓推下操纵杆。顶驱启动,旋动近1500米长的钻具,将钻头打入海床。“首钻成功!”981平台上响起掌声。
邱锐今年不到30岁。他刚从学校毕业时,以为海上勘探能够亲近自然,欣赏海景。工作后,他才发现,每天面对大海,日出日落,心思都放在工作上,根本没心情欣赏美景。邱锐向半月谈记者介绍:“在这次首钻中,一共需要测试8组阀门,每组测试都要半个小时左右。管道内部液压高达1.5万帕斯卡,不管哪个阀门稍微有点泄漏,喷出的液体都能把人射穿。”
长期海上作业,对这群年轻人的家庭生活会有些影响。副司钻钟磊的最大愿望是找个当老师的妻子,因为一年总能赶上几次共同休假的机会,但是他迄今未能如愿。他说:“干我们这一行,真的需要对方更独立、多付出、多理解才行。”(半月谈记者 刘兵 李骥志 吕福明 安蓓 商意盈)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