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内蒙古民族工艺品品牌为何难叫响?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21/2012 11:49:49   来源:新华网

  夏季是内蒙古旅游最好的季节。每到这个季节,来内蒙旅游的人都会特别多,而很多游客离开后,都有着“带走一些具有内蒙古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留作纪念”的希望。然而,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期采访发现,虽然内蒙古民族工艺品市场发展态势较好,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与此同时,民族工艺品市场的销售情况也是“十分混乱”。

  市场混杂 价廉物不美

  “内蒙古的民族工艺品价格低的质量不好,质量好的价格又太高,真不好选择。”近日,从上海来呼和浩特市旅游的路忠先生对记者道出了他的切身感受。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火车站是人流相对集中的场所,外地游客在临走前总要在车站周围的民族用品商店采购。记者走访期间,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国际商贸城见到的几位外地游客的一致观点也是“看的多、买的少”,而“质量太次”也屡被提及。低质、低价的产品正成为扰乱市场秩序的主要推手。

  内蒙古工商联民族工艺品厂经理林元华对记者介绍,以其从事民族工艺品行业20多的经历看,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民族工艺品行业的发展还是很不错的。

  “那个时候做半年生意,等于现在做一年,现在市场比较混乱,小作坊比较多,仿造的产品也特别多,互相压价非常厉害,有的时候相同的东西你卖100别人就卖80。”林元华说,其实有些工艺品,看上去是一样的,但质量却大不相同,例如用丙烯做出的皮画和用意大利进口染料做出的皮画,前者一年后会出现褪色、裂纹,而后者永不褪色。这样的区别是非专业人员很难区分的。

  技术门槛低 缺乏品牌意识

  林元华告诉记者,有些民族工艺品厂破产后,其下岗职工仍然会依靠生产民族工艺品谋生。他们分散在城市周边地区,生产方式以家庭小作坊为主,做出来的产品再按照计件的方式卖给经销商,因为价格低,很多经销商也乐意收购。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呼和浩特市内,类似这样的小作坊约有上百家,大部分都没有营业执照,而这些小作坊也很难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低水平运作。

  此外,由于制作工艺品技术门槛较低,很多厂家、小作坊都纷纷效仿,进行生产制作。其中,在遭遇仿制的工艺品类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蒙古刀。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国际商贸城一家民族用品经销商李力告诉记者,从1997年开始,南方机械生产仿制的蒙古刀就已进军内蒙古,这些南方的刀具不仅做工精细,而且价格也比较便宜。这就致使本地蒙古刀生产和市场发展态势呈现低迷状态。

  “现在很多厂家都转向牛角刀、牛骨刀的生产了。”李力说。

  专家:耐住寂寞打造民族品牌

  对于内蒙古民族工艺品的情况,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于光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打造我区民族工艺品品牌,需要社会共同努力,这也是一个长期要去做的事情。

  “我们要耐住寂寞打造民族品牌。”于光军说,内蒙古民族工艺品市场的现状大致可以概括为:厂家多、规模小、一盘散沙、竞争混乱。这对民族工艺品向品牌方向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对此,于光军建议,要打造我区民族工艺品的品牌,仅靠厂家或消费者是永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要介入,确定品牌战略,将其纳入发展规划;其次,要创新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的经营体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再次,企业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应提高营销能力,增强对外竞争能力;最后,民族工艺品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应该积极地吸收媒体资源、专家资源和人才资源等,要积极参与到文化产业当中去。

  “只有将工艺品与文化、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工艺品市场才可能真正做强做大。”于光军说。(赵文靖 乔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