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新华时评:景区“门槛”不该定期加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4/30/2012 08:48:3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合肥4月29日电(记者王立武)景区票价“三年一调整”,本意在于限制过快涨价、过大涨幅,但事实上却沦为“时间一到就涨”和“按规定幅度上涨”的“合法依据”。过高的景区门票,正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游客品尝到“玩不起”的尴尬与无奈。人们不禁要问:祖国大好河山的门槛怎么会这么高?

  “三年一调整”,是指国家有关部门2008年4月就景区门票提价间隔时间和上调幅度分别作出“3年”和“15%”的规定。随着“三年一调整”第二个涨价预期的到来,全国部分景区门票近期已经上调,还有一大批景区未来数月内将进入新一轮“3年”门票涨价,众多景区事实上已把“三年一调整”政策“吃透用足”。

  “限涨”变“竞涨”,逐利动机不言而喻。一些著名景区景点“变身”上市公司的一部分,门票提价是增加公司利润的“捷径”。不仅如此,一些地方政府也希望通过提价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因而默许甚至变相鼓励景区门票“按期”涨价。

  名山大川、名人故居,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遗产,属于公共资源,应当为全民共享。适当收取门票用以维护景区是必要的,公众也能理解。但若把名胜古迹当作摇钱树,靠公共资源的市场化运作牟取暴利,既不正当也不合理。如果公共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只认钱、不认人”,不仅背离公益属性,也无益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尽管公众颇有微词、舆论多有呼吁,但景区门票上涨的脚步依旧,很多都已涨到令游客“望而生畏”的程度。眼下当务之急,是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景区门票过快上涨、涨幅过大的势头,给消费者“减负”。同时,加强公共旅游资源门票收入的监管审计,让门票收入真正有助于景区的维护而不是“造福于”少数人或小团体。

  从长远看,确保公共旅游资源的公益性,需要加大政府投入,逐步将公共景区列入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菜单”,该免费的免费,该限价的限价,让公共景区实至名归地为公众服务。而围绕公共旅游资源延伸出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消费项目,则应成为拉动旅游经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只有转变观念更新思维,形成大旅游产业格局,才能拥有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让公共旅游资源的开放保护更到位,消费者的旅游体验更美好,商家的生意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