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最后百米问题多多 垃圾分类不敌“一桶天下”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4/13/2012 09:57:19   来源:新华网

  “广州市年底将在全市12个区县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近日,随着“垃圾围城问题”在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被再度提及,试点一年的垃圾分类话题又热闹起来。去年4月1日,广州率先在16条街道先行启动垃圾分类。一年之后,广州再确定增加34条街道、100个住宅区为第二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试点一再扩大的背后,广州的垃圾分类推广一年来效果如何?据官方透露,去年广州市生活垃圾清运处理总量为504万吨,年度增长率为-2.8%,首次实现了负增长。与此同时,首批试点区域的垃圾分类居民知晓率仅七成,个别街道甚至不足一半,非试点区域更是应者寥寥,有62%的网友认为“自己所在的小区/社区实行垃圾分类可行性低”。

  南方日报记者连日走访发现,分类配套设施不健全,难以深入到户、垃圾分类标识设置尚未统一等大量存在却看似细微的缺陷,极大地影响了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细节决定成败”,有关专家呼吁,垃圾分类离居民“最后一百米”的问题不解决,推广效果可能事倍功半。

  设施滞后、标识混乱、参与度低

  现状

  按照广州市城管委的构想,广州准备学习台北“垃圾不落地”的收运经验,试行生活垃圾的“定时定点,直收直运”收运模式——即垃圾车每天在规定的一个时间段停在小区里,让居民扔垃圾,过时不候。

  但这在实践中,羊城高楼林立,加上市民素质仍有参差,要想人人都听着音乐应声坐电梯将垃圾带下楼,恐怕更多是一厢情愿。“最近小区楼下增设了几个分类垃圾桶,但是每层楼却没有这个设施,谁会跑二十几层专门下楼分类倒垃圾呢”,番禺某高层住宅的业主黄先生表示垃圾分类“爱莫能助”。而在荔湾区几个试点的高层住宅的门口,记者看到尽管分类垃圾有统一时间收运,仍不乏市民打包好的混装垃圾放在路边。

  “不是不想分,是不知怎么分。”制约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另一大因素,是在实践中尚不完全统一、标识凌乱的垃圾分类方法,令许多人一时摸不着头脑。

  按照广州市垃圾分类相关条例规定,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并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的国家标准,对垃圾收集容器色泽规定为“可回收垃圾”是蓝色,“餐厨垃圾”是绿色,“有害垃圾”相对应的是红色,而“其它垃圾”则是灰色。

  不过本报记者走访发现,四色俱全而且名称与颜色均配套的情况,基本只有在垃圾分类试点的社区楼下,用于统一存放分好类的垃圾收集点才会出现。而即使在试点社区居民门口直接投放垃圾的点,标准的四色分类都难以找到。

  在试点之一的广卫街,为方便市民理解,该街道仅将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及“其它垃圾”,每天中午与傍晚,环卫部门的垃圾分类收集车就开始收集辖区内居民的垃圾,居民听到铃声就把分好类的垃圾自行倒到垃圾收集车的两个桶里。对于楼上的居民,环卫工人每晚均需挨家挨户收集,然后再进行手工二次分类,在其它垃圾中进一步将可回收的挑出来,并对大件垃圾初步拆解。

  在非试点社区的地方,符合规范的垃圾分类设施更加难觅。例如,广州各地铁站采用的是灰色的分类垃圾桶,仅分为可回收垃圾以及其它垃圾两种,用绿色和黑色图案标识。荔湾区的垃圾桶也是分成上述两类,但桶身的颜色则变为绿色和黄色。到了天河区珠江新城,路边的垃圾桶又分成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危险废物三格,桶身均是灰色,但会分别标上绿色、红色、黑色图案。而在番禺区和越秀区,分类垃圾桶又变为“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并分别用绿色、红色(或黑色)图案标识。

  此外,不少路段还有分类垃圾桶与不分类垃圾桶同时存在,记者在长寿路地铁站出口外就看到,一个蓝色混装垃圾桶里面塞满了剩饭剩菜、纸盒以及泡沫餐具,还有被列入有害垃圾的一支废灯管,赫然从桶里露出大半截。这仅仅是室外的情况,而到了室内的办公机构、大型商场,由于垃圾桶的设置主要靠物管公司,基本上就是“一桶天下”了。

  “最后百米”问题挫伤市民积极性

  问题

  分类标识混乱、延伸到居民家门的分类设施不到位,这些垃圾分类距居民“最后一百米”的种种问题,直接影响了垃圾分类的效果,甚至事倍功半。

  广州本地某门户网站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的网友认为“广州实行垃圾分类,最需要在‘完善垃圾分类的流程以及分类设备’下功夫”。另外,62%的网友认为“自己所在的小区/社区实行垃圾分类可行性低”。

  即使在先行试点区域,情况也不容乐观。2月,广州市城管委组织各区城管局对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先行推广实施街道进行了检查验收,检查结果显示,生活垃圾分类居民知晓率不到七成。

  “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其它垃圾,市民要想一下才能反应过来,街边的大部分垃圾桶上还没有印指引,加上分类标识与标准混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欲会大大降低”,曾参与民间垃圾分类的某企业老板杨先生认为。

  于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情况是,在笼统地表述为“其它垃圾”的垃圾桶里无所不包,有可回收的废纸、饮料瓶,也有剩饭剩菜、纸巾、尿布,结局殊途同归——被环卫工人混在一起装箱运输到就近的垃圾压缩站。当初可能为节省成本和用地,而对“四分法”有所简化的这些分类设施,因为标准不一反而令市民无所适从。

  记者采访中更发现,许多环卫工人本身也对垃圾分类并不了解,在文昌路扫街的环卫工人就坦言,“垃圾分类怎么分?没有人告诉过我,可以卖钱的瓶瓶罐罐自然有人收走,剩下的也没有人力去处理,我只管把它扫到一起,送到垃圾压缩站。”在试点之一的海珠区南华西街的环卫工则说“我们没有设备处理四类垃圾,故只能分成两类”。

  环卫工所说不无道理。同为分类试点小区,在广卫街,厨余垃圾会统一经过街道专门的机器处理成可再利用的肥料,而在文昌路的另一试点楼盘,其垃圾分类流程上显示,厨余垃圾最终将运到卫生填埋场填埋,本是“同根生”的一类垃圾,因处理能力上的差异也会区别对待。

  按照《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城市生活垃圾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以每次50元罚款”、“未按规定设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一年过去了,广州尚未开出一张针对垃圾分类的罚单。业内人士觉得,这多少有点“法不责众”的味道。

  政府善借社会力量或增加推广效果

  对策

  早在2000年,广州就是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后来无疾而终,垃圾桶又回归“一体化”。去年开始,在垃圾焚烧选址争议的激发下,垃圾分类又再启动,这次会否再度打回原形?在市民体验上的种种细节缺失以及不适应感,令专家和热心人士都对这个问题没有底。

  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则楚表示,“垃圾分类,若无齐全设备谈何参与意识?”他举例,目前家家户户的餐厨垃圾往往都是用塑料袋装了往分类收集的桶里一丢就完事了。其实,餐厨垃圾要进一步处理,是不能够用塑料袋装的,必须用可降解的材料制作的袋子来装。分类垃圾箱的黑塑料袋装的垃圾,还是都一起拉到垃圾压缩站混在一起压缩后由垃圾车拉走,就失去了意义。

  而对垃圾分类的标识混乱情况,专家认为主要源于垃圾容器的设立方责任大,又无利可图,缺乏动力。根据广州的规定,“有物业管理的商品住宅区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由物业服务企业负责;单位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由产生单位或者使用单位负责。”

  对此,很多物业管理公司觉得超出自身服务范围。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郭巍青表示,政府不能把垃圾分类的责任推给物业公司,“政府一定要有启动经费,垃圾桶的设置,宣传的费用,启动的费用政府要明确,这是公共财政的事情。”

  对照垃圾分类较为成功的香港。记者看到,在香港环保署等政府部门网页,《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都市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大纲(2005-2014)》、《香港环保卓越计划》等相关资料搜索目不暇接。甚至连全港每一个路边垃圾桶的位置,都可以查询到。而在广州,除了查询媒体的过往报道,记者甚至在城管委的官方网站都难以搜索到这类信息指引。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垃圾桶设立之后的收集转运,这些“有利可图”的环节,却基本是“环卫部门”包打天下——环卫工人上门收集,二次分拣、经过环卫部门(有害垃圾除外)运输到填埋场、焚烧发电厂、有害垃圾处理厂处理。很多环卫工表示,自己本身的劳动强度很大,除了保洁工作外,还要兼顾垃圾分类,是一个“不能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外,由于缺乏与市场、企业对接,一些厨余垃圾直接走向填埋,而有厨余垃圾处理能力的企业却无法得到垃圾源处理获利。

  原广东省建委主任陈之泉认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全广州市的垃圾处理利益很大。目前主管部门把“肉”焖在锅里不允许社会资本“分吃”,可能是担心企业的能力不够。如果政府想做垃圾处理但做不好,就应该归位,交给企业来做。

  记者了解到,在香港许多屋村除了负责垃圾分类的设施设置之外,也负责将部分垃圾回收后直接卖给清洁公司,这部分钱以物业费的形式回馈物管,有的大厦一年就可以从垃圾分类回收中回馈十几万元的物业费。

  “要发挥社区自治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作用,让垃圾处理纳入政府倡导、监督和采购服务的模式。”长期研究城市垃圾处理的熊孟清博士建议,可以考虑将货币性财政补贴由直接向生活垃圾焚烧、填埋等末端处理环节注入前移至在压缩站(或中转站)向运输企业注入,改变单一以及时清运、消纳生活垃圾为目的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建立起融源头管理、收运、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处置于一体的、向社会提供物质资源、能量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活垃圾处理服务等综合产品的生活垃圾处理综合服务模式。

  地少人多,如何坚持分类标准统一到户?

  ■香港经验

  香港地少人多,高楼林立,但居民依然可以一出家门就方便地完成垃圾分类投放,并且三色分类回收的标准保持统一。“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是香港推动减少废物的一个主要项目,该“计划”推行时提供了多种回收设施供选择:包括收集桶、挂墙架、多袋式收集袋(塑料袋、尼龙袋、帆布袋等)、盒子(金属盒、塑料盒、纸盒等)及其它废物分类回收桶(例如小型或可层迭式)。实在地方浅窄的,还可以用彩色胶带将物料回收室的地面划分成3区,分别收集废纸、塑胶和金属物品。有些楼层空间狭促,无法放置多种回收设施,只能放置一个分类回收桶,就采用“分时放置,分时收集”的方法。

  在回收设施的安放方面,“计划”给出了8个可用位置,其中,“最不理想”的“寄居”在楼梯平台、楼层升降机门廊。每个位置可选择多个回收设施相组合的模式,《住宅楼宇废物源头分类指引手册》都一一作了图文并茂的细致指导。

  此外,“蓝废纸、黄铝罐、啡(咖啡色)胶樽”的分类宣传口号从电视公益广告,到社区的宣传推广都反复吟唱,简单明了,其中社区推广工作大多由政府向环保团体购买服务的形式完成,既调动起社会力量,又更具亲和力。(●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