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
为什么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 着重解决定位不清、活力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决定》明确要求,必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并强调要“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
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和财政状况的不断改善,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框架。同时也要看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硬件条件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严格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切实解决“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重条条块块、轻资源整合,重上级考核标准、轻群众不同需要”等问题,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提高公共文化资源使用效益,真正形成长效、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第一,只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确定以群众为中心的服务导向,才能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看到,一些地方和公益性文化单位还在以传统计划经济的观点对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经费短缺相比,内部机制僵化问题同样突出,管理行政化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内在动力和活力,干好干坏一个样,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不高。结果,有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老化,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变化发展了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少数人自娱自乐的场所,广大基层群众不感兴趣、无法参与。必须以新的视角、新的机制,科学调整、界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定位和职能,进一步明确服务规范和考评标准,切实把它们变成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中心和指导中心。要赋予文化事业单位应有的自主管理权限,建立和完善现代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和基层群众参与对文化宫、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监管。
第二,只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才能更好地解决财政投入总量和投入效益问题。总体上看,目前文化建设特别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投入方式也比较单一。一是缺乏刚性的投入要求,一些基层文化单位财政拨款仅够发工资和最基本的维持经费。二是缺少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钱投进去能否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难以量化考核。三是经费结构不合理,在一些地方出现“有钱建、没钱养”、“可以养人、无法干事”的现象。中央或省市财政对区县基层文化设施的投入主要是基建投资或专项补助,日常经费则由区县财政负责。其结果就是一些文化设施建成后,由于基层财力紧张,又不得不将这些文化设施挪作他用或自收自支,甚至关门了事。必须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探索形成稳定高效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公共文化设施日常经费来源;探索形成科学合理的投入绩效评价机制,以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确定财政补助数额,确保有钱能办事、有人愿干事,使基层文化阵地正常运转、持续发展。
第三,只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推动共建共享,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些地方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公共文化资源地方化、部门化、行政化,资金和项目分散投入、分割使用,“散、小、弱、无”,有的布局不合理,有的配置标准低,有的处于闲置状态,公共文化设施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必须着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积极探索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新路子、运行新机制,扩展功能、共建共享,推动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整体使用效益。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