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西北重化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事与非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2月17日   来源:经济观察报

  

风水轮流转,如今到西北。曾经“老少边穷”的辽阔西北,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速最快的增长极。

作为衡量经济增速的最核心指标,西北电网全社会用电量正以超出全国增速1倍左右的水平高位运行,来自西北电网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份,西北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0.41%,增速居五大区域电网之首。而同期,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11%左右。

用电量的强劲需求,来自于投资的带动。尽管宏观经济已显疲态,但广袤的大西北正飞速进行“弯道超车”:陕西省统计局称,前三季度,西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5%,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6个百分点,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青海、甘肃两省分别以49.8%、41.3%的增速,分列全国第一、第二位。

略显夸张的增长数字,并非简单的源自基数低,仅仅在5年前,西北地区投资增速还长期处于落后全国平均5个点左右的水平,如今,在资源禀赋和广阔空间的独特优势下,重工业化的车轮正隆隆作响。

第一速度

12月15日,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一行官员来到杭州,他们的使命是向浙江的民间资金推介投资项目——87个项目中,80%是资源类投资项目。

一位青海官员说,“六大产业”中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的盐化工循环产业,以及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的金属冶金产业和煤炭综合利用产业等均适合浙江民企投资。在杭州行程结束后,他们还要到温州、绍兴等地继续进行推广。

这只是当地力推资源经济的一个缩影。按照青海省省长骆惠宁的表述,未来青海的产业定位将是“我国21世纪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地”,而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资源型省份,“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资源经济直接促成了青海创造出全国第一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9.8%,比全国水平高出1倍。按照青海省统计局的分析,除开房地产,电力、有色金属、建材分别拉动全社会固投增长9.4、7.4、3.6个百分点。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西北其他省份。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委员、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说,“西北地区是中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中国历经数十年大开发,唯一剩下的地大物博的地方,形势得天独厚”。

另一个西北省份——甘肃,也正在创造全国第二的固投增速:41.3%。甘肃省统计局称,分行业来看,甘肃固定资产投资已从过度依赖交通运输、电力等行业增长,转向采矿、制造等各行业全面增长。

大量新开工项目直接导致了用电量的飙涨。在甘肃嘉峪关,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用电量在10月份增长10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79.85%,背后是酒钢改造等一批资源类新建项目的投资上马。

今年前十个月,宁夏以33.2%的投资增速位列全国第五,背后是宁东能源基地的全力开工上马。而西北最大的经济体陕西,尽管增速稍有回落,其投资增速在前三季度仍处于29.3%的水平高位运行。

发展要空间

过高的投资增速开始让一些人担心。今年10月,负责西北地区国土管理督察的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召开了一次会议,在会议上,由于大量投资开发带来的耕地保护压力日益增大以及固投占GDP比重过高等问题,被重点讨论。

据称,今年上半年,西北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比重为74%,比全国平均占比高出13个百分点,其中,陕西的比重为72.9%,甘肃为91%。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委员、西安石油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曾昭宁说,过去包括西安、商洛等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额都超过了GDP,“从长期看,这是一种不能持久的状态”。

但这并不能阻止地方政府上马新项目的热情,国土督察西安局称,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已由适度宽松转入日益紧缺的“拐点”,耕地保护压力明显增大;而且,土地执法反弹压力大。地方政府直接违法问题突出。

2011年1月5日,延安市有关官员亦被国家土地督查西安分局约谈问责,原因是在2009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中,发现延安市新增建设用地中,违法用地110宗,面积4506.32亩,其中耕地面积1452.04亩。以往,当地对土地指标紧张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西安等关中城市,这次约谈也令许多人相当意外。

而按照陕西省的想法,通过在黄土高原的大量造地,实现占补平衡,进而为其重点建设的西咸新区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置换大量建设用地指标.“大开发必然意味着大投资,”张宝通说,“不能以一把尺子衡量东西部发展。现在东部地区看起来速度慢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开始调结构,但西部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如果坚持一刀切的土地政策、信贷政策,与西部大开发的现实是不匹配的”。

调结构大问题

“可以预见,在整个‘十二五’时期,西北地区都将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增长极。”张宝通说。

从去年开始,陕西正式进入万亿GDP俱乐部,背后是能源产业的巨大贡献。陕西省省长赵正永说:“近五年能源化工产业对拉动陕西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增长了91.6%,去年增加值已占到规模以上工业近一半。”

这几乎是整个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缩影。

目前,能源、原材料已被甘肃确定为支柱产业,而在宁夏,其整个自治区的一号工程则是举全区之力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而在“十二五”期间,宁夏能源产出还将继续迎来翻倍式增长,宁夏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马忠玉说:“到2015年煤的产能争取达1.1亿吨,煤转电1600万千瓦,另外有1000万吨石油炼化项目,410万煤制油项目等。”“这样发展,速度是没有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一种低端的产业分工,”曾昭宁说,“靠出售资源类初级产品,发展速度当然会很快,但这仍然是一种粗放式增长,而非科技创新带来的可持续增长。”

他说,从最近10年看,陕西的工业产业结构正在出现逆调整:较原始的采掘业占工业比重从1999年的14.4%,上升到2009年的24.8%,而制造业所占比重则从78.3%,下降到67.5%。

而在制造业的几大门类中,资源加工类产业占比从27.8%大幅上升到45%,机械电子装备制造业则从 46%下降到37.7%,“总量是呈现出高速增长,但产业结构降低了,高增速是以消耗大量资源的粗放式发展为支撑的,是以产业结构弱化为基础的”。

在张宝通看来,这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从大处讲,是国家布局,从小处讲,西北地区产业基础薄弱,所长唯有资源、能源,现在不去大力发展这些产业,又能发展什么?就好比大庆只能发展石油产业,这都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况且,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吸引战略新兴产业进驻,代价何其巨大。在已然因煤而富的鄂尔多斯,地方政府为吸引京东方在当地建立生产线,拍出了巨大红包——给予京东方不少于10亿吨的煤矿开采权。11月15日,京东方公告将转让上述煤矿,获利36亿元。

在陕西,也开始出现类似政策:对于五年内在西咸新区有重大产业投资的企业,可优先参与陕北资源开发,实行陕北能源两权(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与西咸新区建设挂钩。

曾昭宁说,所谓的中央部委层面的布局、定位,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产业分工,“问题就在于你愿不愿意一辈子处于产业低端。如果说现在没有办法,今后认不认?如今沿海地区增速减慢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那些发达地区如果率先完成调结构,而西北地区仍然没有思路上大的变化,未来的发展仍将被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