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失能老人照护凸显三大短板 我国亟待建立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2月12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 (新华社记者葛素表、金小茜、卫敏丽)我国目前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长寿人口数量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调查显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由于失能老年人比例明显偏高,照护服务缺乏,我国正面临极大的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压力。

  业内专家指出,现阶段,我国在失能老年人照护方面存在资金、人力和服务三大短板,亟待建立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我国面临全球最重失能老人照护压力

  家住北京西城区的张女士已退休两年,“退了休也闲不下来。”张女士婆家娘家的老人都需要照顾,每天早晨她从自己家赶往80多岁的老父亲家。老父亲因丧偶独居,有病在身但生活能自理。张女士会陪老人说说话,料理好做饭、洗衣服等家务。下午她又来到婆婆家,婆婆老两口也是80岁的人了,身体还算硬朗,但洗洗涮涮也需要儿女帮忙。天天两头跑,张女士感到“时间长了真吃不消”。

  所幸张女士还有一个弟弟,姐姐实在跑不过来,弟弟还能顶上照顾父亲。今年10月份的一天晚上,张老晚上突发心脏病,就是张女士的弟弟发现后把老人及时送进了医院。

  而今年33岁的周楠作为独生子女,照顾父母的责任则要一个人承担。去年,周楠的母亲被查出患上癌症,周楠开始定期陪母亲上医院治疗。一边工作,一边陪母亲看病,周楠感觉压力不小,“现在很多家庭就一个孩子,只能辛苦些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日益凸显,60岁的人照顾80多岁的父母,或者同样来自计划生育家庭的相互结合的两个独生子女照顾4位老人的家庭数量增多。

  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78亿。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

  来自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我国首次“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作为世界上失能老人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面临的照护服务压力超出世界上任何国家。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在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中,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公益性老龄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滞后,老龄服务市场发育不全、供给不足等。

  资金、人力和服务成三大短板

  多位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在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方面,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服务供给上,都滞后于老龄社会的发展速度,存在资金、人力和服务三大短板。

  首先是照护服务的资金短缺问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试点并逐步扩大范围;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步提高。

  但有业内专家坦言: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给予了老年人基本生活和医疗的保障,但对于一些失能老年人而言,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尽管他们对生活照料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却没有财力购买养老服务。“长期照料服务的费用从哪里出?一些失能老年人的有效照护严重不足。”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政策研究部主任党俊武说,发达国家对于照护服务费用的来源是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比如德国、日本有社会保险,美国有商业保险。

  “我国目前缺乏保险制度作为支撑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而购买照护服务的成本却在不断上升。”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副会长杜鹏博士说,在一些城市,失能老年人的保姆费动辄两三千元,对于靠基本养老金生活的老年人来说,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其次是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人力短缺问题。业内专家指出,一是当前家庭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年轻人由于求学、就业等原因,一部分人不和父母居住在同一个城市,一部分人虽与父母同城居住,却不住在一起,因而小型化家庭、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与老人的沟通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二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在1.3亿以上,占全国家庭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部分家庭未来面临的养老照护压力很大。“‘80后’一代开始陆续跨入30岁,十年后,这一代人的父母将步入老年,他们将明显感到照护压力。”杜鹏说。

  第三是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带来的服务短缺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然而,目前的机构和社区照料的规模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04个,床位314.9万张。养老机构资源紧张、长期照护服务缺乏系统规划等问题已成为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障碍。

  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亟待建立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十二五”期间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最佳机遇期,面对十年后将加大的失能老人照护服务压力,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长的挑战。首先,要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提高全体公民的健康素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口失能发生率。其次,要从战略规划、制度安排、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努力,尽快建立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修学认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可持续运行的核心是服务费用收支的长期均衡,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财政支付能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以及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发展的现实,我国应按照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探索建立长期照护服务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照护救助和照护津贴相结合的制度,形成由政府、企业、个人多方负担的多层次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遇到的照护服务压力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和低生育率国家也遇到过,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杜鹏说,比如以色列、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立法强制40岁以上人群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由政府免费管理保险金,并提供护理服务。

  “目前,政府和学界正在讨论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问题,将分步骤逐步建立,至少需要10年时间。”杜鹏说。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居家养老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针对部分失能老人,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社区服务机构,辐射周边社区,通过相对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提供更多的养老入户服务。同时加快发展老龄服务机构,为完全失能老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比如需要24小时照护的80岁以上老人可入住养老机构。还可建立“老人暂管”机构,推出临时暂管老人服务,短暂接收需要24小时照护的老人,让子女有时间处理事务。

  “在现阶段,政府应探索出台一些针对计划生育家庭的照护扶助制度和政策,为独生子女提供社会支撑体系,解决计划生育家庭在老人照护服务上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比如给予津贴等。”杜鹏建议。

  党俊武表示,为失能老年人提供质优价廉的照护服务,需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能,统筹规划,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方位动员和整合包括商业保险等市场机制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从整体上快速提升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能力。

  据了解,目前国内部分保险公司已尝试开展护理保险业务,初步满足了一部分人的护理保障需求。但商业护理保险的发展仍面临政策支持缺乏、行业自身建设基础薄弱等问题。

  (葛素表 金小茜 卫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