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中国德班新态度:有条件接受强制减排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2月7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德班气候大会已过半,吵吵嚷嚷一周仍然分歧难消。虽然各方都在尽力维持积极谈判的形象,但拿出来的成果只有一份长达130页的“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的谈判合并文。这被外界解释为“微妙突破”,在更积极意义上,甚至被认为是一个新气候条约的开始。

按照最不发达国家集团的提案,这个新气候条约将与《京都议定书》平行,共同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议。这或将成为此次德班气候大会最可期的成果。

这份文件面向所有的参会方,为重要议题列出了各种谈判选项,分别提出了全球总的减排目标、国家的减排目标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做出的贡献。

不过,对于本次会议的两大焦点议题《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绿色气候基金设计,各方依旧存在较大分歧。谈判合并文本只是将各方意见一一列出。

在这个薄弱的基础上,大人物们在本周纷纷抵达德班,部长级会谈开场。

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团长解振华也到达南非德班,一时间成为各方焦点,他还宣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正式成立,证实了媒体此前的猜测。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内设7个处级机构,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国家战略研究机构和国际合作交流窗口。

这与当下中国在气候谈判中的位置密切相关,中国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许多发达国家都要求如中国这样的主要排放大国,也需要在未来做出强制限排努力。

美国提出希望中国承担强制减排责任,解振华回应称:“现在的问题是愿不愿意兑现承诺、采取行动,是否愿意把各自政治意愿变成实际行动。现在是检验是否对人类负责、切实采取行动(的时候了)。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持开放态度,我们愿意和世界各国一起努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历经多次气候谈判及此次德班会议各轮博弈后,各国态度也在慢慢发生分化重组。受此影响,德班会议的前景更加微妙。

解振华表态:让步还是筹码?

中国代表团在第一阶段谈判中已经明确表态,愿意考虑在德班接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解振华到达德班后就对媒体公开表示,可以接受2020年之后有约束力的减排协议。

但这并非中国的单向绝对承诺,中国接受减排的前提条件是:美国和其他发达排放国需要在此之前承担主要减排任务。

解振华提出的五项条件包括:一是必须有《京都议定书》和第二承诺期;二是发达国家要兑现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和2020年前每年1000亿美元的长期资金,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建立监督和执行机制;三是落实适应、技术转让、森林、透明度、能力建设等共识,建立相应的机制;四是加快对各国兑现承诺、落实行动情况的评估,确保2015年之前完成科学评估;五是只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的原则,确保环境的整体性,中国将承担与自身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

解振华的表态激起了各国的强烈反响。《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和欧洲的谈判代表听闻之后表示:他们需要和解振华私下会谈,以了解他此话究竟是何含义。美国赴德班首席谈判代表斯特恩(Todd Stern)则说:“我还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具有强制法律效力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底到期,此前中国表态称《京都议定书》的存续是德班会议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如果德班会议不能落实《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延续问题,将会引起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发达国家承担《京都议定书》的强制减排承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此前一直坚持在得到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展开减排行动,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同时,发达国家也要求将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主要排放大国,纳入新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中。

解振华的上述表态,在外界看来是一个让步。在南非参加德班气候会议的绿色和平媒体官员称,解振华表态后,各国的具体态度尚不清晰。

一位长期关注气候谈判的学者则对《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称,中国表示可以有条件接受在2020年实施强制减排,或是以让步寻求发达国家延续《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也有意见认为,中国这番表态可以被看做是筹码,同时表现出来的这种积极姿态也能为在日后可能的新条约谈判中获取优势。

中国在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很多观察人士早就意识到,中国迟早要被纳入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中。但如果中国态度松动,印度、巴西等排放量增长快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将承受压力。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在气候谈判中因立场相近,被称为“基础四国”。

此前,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的齐晔教授曾在一个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国的排放量仍处于增长阶段,并且排放峰值难以作出预测。一旦中国加入强制性排放协议,将会对国内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不过,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在国内控制排放。

各国立场分化重组

德班气候会议的第一阶段,即传出加拿大要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消息。美国在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后,2007年在巴厘会议上专门设计了双轨谈判机制,增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长期合作行动,美国只参与后者的谈判。

除了加拿大,《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也不情愿接受强制减排约束。这几个国家此前就提议放弃《京都议定书》,重新谈判一个包括所有国家在内的单一法律文件。

欧盟和日本在此次谈判中都指出,仅靠《京都议定书》已经不能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欧盟的想法是,希望在2015年各方能就新法律协议谈判形成文本。发达国家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已经有所转变。

发展中国家阵营里的小岛国对中国的态度也有所转变,个别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完全转变。中国此前表态称,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促进发达国家减排。但随着中国排放量的增长,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也有变化。关于中国政府可能在德班会议上就接受一个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协议作出妥协的消息,早前也从印度媒体透露出来。如果中国在接受有约束力的减排协议问题上妥协,印度将面临压力。

另外,美国一直通过向中国施压转移对它的指责,并以中国加入有约束力的减排协议作为美国行动的前提,但美国是否接受一个约束力的协议,尚不明朗。

缺少美国和中国这两个排放大国的任何协议,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都是“杯水车薪”。中国目前表现出了让步的态度,或许会推动德班会议朝积极方向发展,但其他各国态度同样重要。如果德班会议达成新的法律文件,也意味着各国在气候问题上的重新分化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