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富士康百万机器人战略变局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2月2日   来源:经济导报

  

富士康百万机器人战略变局

中国制造目前的困境是实业空心化,大量游离实业的游资推高了原材料价格引起通胀,通胀推动了人力成本的上涨

一直以来,中国制造都以低廉的人工取胜,代工巨头比亚迪就是以人工替代机器工作而成功的。现在,富士康作为中国制造的标杆企业,正通过配备机器人来提高资金和劳动力的组合配置比例,向西方工业生产模式靠拢。以人工替代机器的时代正在过去,现在是用更多的机器来武装人。

100万台机器人

日前,染着时尚黄色头发的郭台铭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2012年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以提高公司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这是郭台铭首次明确了富士康的机器人战略目标,来自全国17个省份的26个园区的几十万名员工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尽管在3个月前,郭台铭就已声称未来3年投资至少1000亿元,引入100万台机器人,但当时更多人觉得这是个玩笑。

作为代工的主要成本,人力资本的剧烈消耗让富士康产生了用机器来替代人的冲动。在过去的10年间,富士康充分利用了中国从高收入国家取得高质量设计然后将其转变为廉价量产品的能力,通过120多万人的代工队伍将富士康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商,其中,仅中国大陆就有超过100万名工人。

事实上,富士康早已对机器人计划有过准备。公开信息显示,富士康的SHZBG 鸿超准产品事业群已专门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产品处,近两年也在全国各地招聘机器人应用工程师。

“和一年前的两次大幅加薪一样,这次郭总发布的机器人计划我们内部完全不知情。不过郭总所指的机器人,应该绝大部分是机械臂和少部分的低智能化机器人。”富士康内部人士称,目前富士康应用的1万台机器人绝大部分也是机械臂。

如果说一年前富士康的大规模内迁是为了应对跳楼事件和加薪的影响,借机完成了在中国大陆的布局,那么这次富士康的机器人计划被认为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制造的新跨越,同时也是新挑战。

“如果机器人计划实施成功,富士康将突破对人工需求的天花板,实现全球化布局。”富士康一位具有国际经验的台籍人士表示,物流是代工企业另外的一块重要成本,全球化布局能大幅降低富士康的成本,富士康这次大额投资巴西,就是为了压缩到美国的物流成本。

被迫推到台前

在富士康内部,机器人计划并不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甚至连富士康的员工在巨大的机器人声势下也没有感受到机器人,带来的失业威胁。“我觉得这更像是郭总激情爆发的演讲,我看不到处于产业前沿的富士康发展机器人的内发动力在哪里。”富士康一位内部人士如此评价。

富士康目前使用的机械臂,每个成本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机器人的成本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简单地看,机械臂能够24小时连续工作,其工作时间是工人的3倍。机械臂的成本相当于雇用3个普通工人一年的成本(目前富士康普通工人的年薪约为3万-4万元),这样一个机械臂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第二年就可以创造大量的利润了。

不过,这些不需要灯光和空气,也不需要感情的机器人,实际性价比可能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不管是机器人还是机械臂,维护成本都非常高,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生产完一个产品后原生产线上的机械臂和机器人需要重新调试,基本就等于报废了。机器人取得成本和技术的突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短期内根本不现实。”富士康的一位台籍中层人士称,机器人只能用于生产线上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后端的组装,机器人实际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比如说i-Phone4上组装的螺丝,机器人很难保持这么高的精度,只要没对准,iPhone4和机器人都将报废。”

相比富士康的经济成本问题,富士康的上述内部人士认为,机器人引起的社会失业问题是一个更大的难题。“富士康如果一裁员,必然引发劳工组织的关注而重新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郭台铭,从一个生产黑白电视机旋钮的小厂老板做到代工行业老大,被认为是站在制造业前沿最具智慧的人。

“100万台机器人战略肯定是豪赌,但可能也是无奈。”富士康内部人士称,富士康在内地开出了非常有竞争力的工资,但在郑州等地的工厂都出现了招不到人的现象。

富士康在郑州目前仅有5万人,远低于其产能规划,在成都等地,情况也大幅低于预期。而规模一直是代工企业在低利润环境下生存的重要推动力量。

上述富士康台籍人士称,富士康深圳的工人成本比美国人力成本最低的州只便宜了40%左右,工资在一般消费电子产品的成本中占比约为30%,再考虑到物流成本,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只有不到10%。关键是,中国的劳动力工资还在不断上涨。

富士康宣布120亿美元投资巴西,也是为了大幅压缩到美国本土的物流成本,这一投资额接近富士康过去一年多内迁投资额的总和。

推出机器人计划这个决定之前,富士康已经感受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寒意。“富士康成本控制已经远远超过2008年,严控出差,而且很多地方只能坐火车。”富士康内部人士表示。

成本均衡年代

为了应对一年前的跳楼事件的批评,富士康提高了工资并向内地搬迁来抵消成本。富士康准备推出机器人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这更像西方工业的生产模式。

波士顿咨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考虑到人民币的升值因素和美国工人相对价高的劳动生产率,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的净劳动力成本将与美国相当。

作为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人力成本升高后,已面临两难境地:采用自动化生产线,与西方相比没有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不采用则只能眼看着代工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印度和东南亚等国转移。

富士康内部人士称,在人力成本的推动下,中国以代工为代表的制造业已经进入成本均衡年代,利润已降无可降。“以前来料加工的单子,你出一毛我出九分,现在大家都不降价了,只能拼技术保障。”

富士康只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中国制造目前的困境是实业空心化,大量游离实业的游资推高了原材料价格引起通胀,通胀推动了人力成本的上涨。人力成本上涨后,更多的企业没有利润,将导致更多的资金从实业中撤离。”太和投资负责人王亮(微博)说。

(李保华)

(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