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财政预算:不透明就没有科学性和完整性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1月23日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去年国家财政收入8万多亿元人民币,今年据说要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在一年间,国家财政年收入从8万亿元猛增到10万亿元,这个跨度堪称巨大。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是不是就意味着“钱多好办事”了?那倒也不一定。问题的关键是谁来花、怎么花。

  如果像湖南省财政厅、文化厅、省直机关的政府采购中心用3000万元,去买市价只有1500万元的东西,那么,财政收入再多,也不够花。当然,有关方面对此是有一套解释的。按湖南省文化厅官员的说法,这样的采购是“预算执行的需要”,“如今不仅有预算编制,还有预算执行。如果预算没有执行完,财政就要收回,必然会影响第二年的预算编制”。

  看来,问题还是出在财政预算上。

  每到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就格外突出。“突击花钱”,说明政府本来用不了那么多钱。用不了那么多钱,却能“争”来预算,分来“蛋糕”,这也说明现如今的预算审批,根本就是一个用来走过场的摆设。所谓的预算约束,也仅仅体现在“不用就不能(再)用”上面,并由此造成了 “不花白不花”、“不花也得花”的实际效果。

  为什么用不了那么多钱,却还能得到预算?这与现行预算的制定办法、通过程序以及执行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现行《预算法》于1995年开始施行,到2005年开始着手修改,直到上周三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才原则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修正后的《预算法》能否改变上述那种逼迫预算单位“突击花钱”的“基数预算”,能否结束“近水楼台先得月”、“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局面,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透露,此次《预算法》修改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透明度。在此,预算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有赖于预算的透明度。没有透明度,没有公开度,预算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就无从判断。

  实际上,现行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之所以造成政府“突击花钱”、以高于市价购买可买可不买的物品等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预算的不透明、不公开。不透明、不公开,财政预算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就变成了预算编制者手里的泥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这样,所谓“科学性和完整性”,就成了“说它有它就有”、“说它强它就强”的东西。

  有了公开和透明,财政预算就可以在公众的参与下,从不科学或科学性小,向着科学和科学性强的方向迈进。只要把财政预算公开,那么,所谓公众不懂财政预算的担心就会显得多余。这是因为,公开和透明,其实就相当于让公众参与了预算的制定过程,而公众当中自会有各行各业的专家存在,这些专家中也自会有人怀有参与公众事务的热情。由此,财政预算科学不科学、完整不完整,就不再是一个完全由财政预算编制者自己说了算的事。

  在中国现有政治经济制度下,编制财政预算的透明和公开,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对政府财政预算具有审议、批准权的人大代表,其是否具备财政预算的相关背景知识,并非是其被遴选成为代表的必备条件,并且,现行的相关法律也没有允许人大代表雇请专家为其提供专业咨询参考意见的规定。这样,把财政预算的编制及其内容透明化、公开化,就有利于具有审议、批准权的人大代表,从公众中汲取智慧,把住预算的“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