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Editorial
住建部人士日前关于房产税的表态,框定了房地产行业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路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资源税和增值税等多项政策也密集出台。
中国证券报认为,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背景下,这些预调微调措施有利于舒缓经济增速下滑幅度。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旨在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积弊,结合起来看,则远远超越短期宏观调控的范畴,而应被视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相信,制度性改革带来的红利,将释放我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
宏观调控富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才能更好地熨平经济波动。必须承认,目前的经济形势既不需要也不支持宏观政策立刻、全面重回宽松,但一些局部问题确实影响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就决定了要谨慎使用总量色彩浓厚的货币政策,多在具有定向调控功能的财政、产业和区域政策层面下工夫。
针对本轮经济增速放缓和部分领域风险暴露,国家采取的措施是“精确打击”。更令人欣喜的是,许多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问题,正逐步得到有效解决。若单独看,每一项措施都可谓“切中要害”,但将这些措施放在更大的宏观视野下考量,则它们不仅仅限于短期调控的意义,更应看作是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开始,是在新时期对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传承。
改革开放的首要经验,就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解放生产要素,使劳动力、土地和资本逐渐按照市场化机制的要求进行定价、交易和分配。贯穿整个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支柱型产业变迁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动力也全赖于此。时至今日,与三十年前相比,生产要素禀赋已有所变化:劳动力数量从几乎无限供给变为边际递减,土地等许多自然资源稀缺,而资本从绝对稀缺变为相对富裕。同时,中国出口总额已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一,外需推动式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这些看似简单而渐进的变化,从根本上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随着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禀赋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增长模式须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同时,在劳动密集同时兼具资本与技术密集领域开拓成长空间。这就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生产要素中的潜在动能。
中国证券报认为,近期出台的各项政策几乎是全方位的:二十一省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做好“十二五”扩大消费工作等,直接惠及民生、促进消费;资源税改革、稀缺矿产保护性开采,是为理顺资源品价格;金融综合改革、扶持小微企业是在资本层面对民营企业加以引导和帮扶。还有一些政策措施,比如增值税改革试点和加速推进房产税,尽管不直接涉及具体生产要素,但在分配环节作出调整,也是具有建设性的制度性改革。
从生产要素禀赋看,中国经济以超高速为特征的增长周期渐趋结束,未来的经济增长应以平稳、可持续和福利分享为特征。上述政策需切实落实,但远远不够,人们期待着更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有制度性红利,才是真正开启经济增长新周期的“钥匙”。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