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品正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过去一年运行的情况表明了这一点。”————中投证券金融衍生品部总经理张晓东。
2010年4月16日至今,股指期货推出一年有余,各家参与股指期货期现套利业务的券商也纷纷交出了答卷。中投证券金融衍生部总经理张晓东带领的中投证券金融衍生品部在对冲交易市场表现优异,管理的平衡策略产品资金规模数亿元,实现期现套利月平均收益1.5%,年化收益18%的无风险回报。
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张晓东既往的历练不无关系。早在2007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金融工程专业,张晓东从华尔街回到国内,带着他在华尔街对冲基金工作中所积累的在金融衍生品的丰富底蕴,加盟中投证券,并致力于国内金融衍生品的研究。2009年,他受聘国资委担任金融衍生品顾问,帮助东方航空公司等企业同高盛对抗,并以此为基础发表了《起诉高盛》一书,揭露了国际金融机构欺诈中国企业的黑幕,引起很大的反响。近日,张晓东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亲历黑幕 揭露高盛欺诈中国企业真相
记者:您最近出版的《起诉高盛》在业内和普通读者中都受到了热烈的反响,请问是什么启发您写这本书的呢?
张晓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每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参与。央企一次次在同一个问题上摔跟头,损失之大,令人痛心,作为中国金融业从业者,我感到有责任用专业知识保护我们企业的利益。
记者:在为东航、国航以及国资委担任境外石油套期保值顾问的过程中,您接触到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特别您和您的团队代表我国企业和高盛站在谈判桌的两端针锋相对,作为整个过程的亲历者,您认为我们的企业为什么屡屡被国外的投行坑害,这其中最大的症结又是什么呢?
张晓东:不仅仅是我们的企业,这些投行通过自己在衍生品这个黑匣子一样的市场中的不对等优势,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肆的进行金融欺诈,受害者名单中有美国和欧洲的地方政府、希腊政府,还有象宝洁一样的世界500强公司,当然还有我国的企业。
中国企业被欺诈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外因主要是交易对手的恶意欺诈;内因包括企业没有专业能力、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缺位、相关业务人员的失职、监管缺位和对国际金融机构的盲目崇拜等。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一个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太过弱小,一个是中国的金融市场太过简单。这两个问题,事关中国企业未来使用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安全和效率问题,攸关中国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问题。
由于我们的金融市场太过简单,产品太单一,所以,我们的监管机构不知道如何对复杂的金融产品进行监管以及如何处理复杂的金融产品导致的问题。金融机构太弱小,没有人员,缺乏专业能力,更没有经验,导致中国的金融机构没有能力跟高盛等国际金融机构进行对抗,无法给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中国生产制造企业提供帮助。实际上,我们很多的金融机构自己就是高盛等国际金融机构猎杀的对象和受害者。
业绩问鼎 首家为客户推出股指期货套利服务
记者:据说中投证券在股指期货套利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请您介绍一下目前股指期货套利市场的现状和贵公司业务开展的情况。
张晓东:去年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推出对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公司是首家为客户推出股指期货套利服务的券商。目前股指期货主要交易者为散户,机构入市比例仍然较低,套利机会尚未被充分挖掘,预计今年的期现套利机会依然十分丰富。
中投证券衍生品团队在实战中总结经验,针对中国股市的特色完善了原有的期现套利模型和参数,实现了套利模型的“本土化”,确保客户资产在市场不同阶段都获得稳定的套利收益。目前团队正在考虑做一些有风险的阿尔法套利,通过主动承担风险获取更高的收益率。
过去的一年中,中投证券缔造了诸多行业第一:第一家开展股指期货套利业务、股指期货套利年化收益行业排名第一;第一家自主开发程序化交易系统;第一家成功研发复杂石油场外期权定价模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代理央企与高盛等外国投行进行石油期权合约重组谈判。
去年客户的最好收益是半年9%的绝对收益,股指期货套利成为资金规模大、风险偏好低追求稳定收益客户的策略首选。
记者:在套利交易策略的研发和执行中,您认为什么是一个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优势呢,成功的因素有那些?
张晓东:核心竞争优势包括,现货组合与指数的跟踪误差控制,程序化交易系统的速度,持续开发套利策略的能力、更丰富的套利品种等。
成功要素:完善的套利模型,高效的程序化交易系统和科学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股指期货的期现套利交易成功的关键是确保期货标的和现货变动的一致性、实现跟踪误差(现货组合和股指收益率的差异)的最小化。对沪深300指数的高精度复制需要复杂的金融工程模型和程序化交易系统。目前团队构建的期现套利模型,自主研发的自动识别套利时机、自动执行下单、动态监控的程序化交易系统保证了行业领先的套利收益。
放眼国际 中国迫切需要金融创新和衍生品市场
记者:美国08年由次级贷引发的金融海啸曾一度被认为是美国市场过度金融创新和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不力的结果,您认为就国内的情况而言,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金融衍生品呢?
张晓东:衍生品正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中国的经济发展迫切的需要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这些都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和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首先,我们的企业迫切需要管理风险的工具,而且需求非常大。我们的石油消费企业需要石油期货、石油期权和石油互换来对冲石油价格上涨的风险;我们的钢铁企业需要铁矿石的期货、期权和互换产品来对冲铁矿石的价格波动风险;我们的金融企业需要金融期货、期权和互换来管理证券价格波动的风险。
其次,因为我们没有对冲风险的金融工具,没有金融衍生品市场,所以,我们的企业被迫到海外市场去购买对冲风险的产品,同境外的交易对手,主要是高盛等金融机构签订合约。而境外的金融市场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市场,企业与其交手没有任何经验,被欺诈也就在所难免了。
最后,因为没有对冲风险的金融工具,没有金融衍生品市场,我们的金融机构也和其他企业一样,不懂这些产品和工具,不知道怎么使用这些产品和工具,因此,不能为实体企业提供金融衍生产品投资和交易的财务顾问和投资顾问服务,中国的企业只能靠自己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交易。
对于未来,衍生品投资领域是否会发展的快,还取决于金融产品开放的程度、管制放松的步伐、金融产品推出的速度,也取决于企业是否有能力做这个东西。对冲投资更多需要很多数学模型、数量分析、计算机系统、程式化交易,这方面就需要狠多人才。还有另外一方面,取决于金融机构管理层能否理解透、认识到如何去做大这块业务。在现有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基础上,有必要继续推出诸如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指数期货。
张晓东简介
现任中投证券金融衍生品部总经理,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金融工程硕士。曾在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从事金融衍生品的分析、定价和交易工作,有长达19年在中国和美国证券市场的丰富工作经验。曾受聘国资委为金融衍生品顾问,代表中央企业同高盛对抗谈判,著有畅销书《起诉高盛》。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