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保障房周边配套普遍不完善 或加剧住房贫富分化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7月3日   来源:新华网

  

  “构建住房‘双轨制’的意义就在于,最大限度地保障弱势群体的住房发展权,绝不能走进住房两极分化的误区。”日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众多业内人士及专家指出,未来5年建3600万套保障房,此举被普遍认为将奠定“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的住房“双轨制”新格局。然而,一些与“双轨制”相伴的误区,也同步显现。

  比如,各地大规模兴建保障性住房,而与之配套的公共服务面临严重“欠债”;保障房将成低端住宅的主角,商品住宅却迅速豪宅化;随着保障房建成数量的大幅度增长,房改的历史旧账逐渐销去,而因分配、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缠身的保障房或将沦为住房问题的矛盾多发区。

  公共服务“欠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的福湾新城共有春风苑、夏雨苑、秋月苑、冬阳苑4个小区,总计有近百栋的住宅楼,是福建省迄今已建成的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性住房集中区。2009年,福湾新城各小区先后交房,陆续入住的业主随后发现,交通出行、孩子教育、医疗保障等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务在这里都成了“奢望”。

  福湾新城周边目前仍是待开发的乡镇,福湾公交站则是福州公交系统能覆盖到的一个较远节点。本刊记者现场看到,这里仅有98路和6路等少数几趟公交车,其中仅有6路车可抵达福州市中心。

  “这给我们到市区上班带来了很大不便。”福湾新城春风苑小区业主陈伟向本刊记者抱怨道,这里的公交车通常是早上6点30分发车,半小时一趟,赶上高峰期是趟趟爆满,沿途乘客苦不堪言。

  在福湾新城附近,这一带沿途的公交车停靠站台建设也不正规,有的只是在路边电线杆“插”了块公交站牌,经常出现公交车还没停稳打开车门,蜂拥的乘客就冲到路面上挤车,甚是危险。

  早在2006年底,福湾新城动工建设时,有关部门就出台了福湾新城需配套建设3所小学的规划,时隔5年,这3所小学仍不知所踪。福湾新城业主黄先生颇为焦急,因为他的小孩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我们曾多次咨询房管部门、教育部门,得到的答复就是要我们再等一等,然后建议我们先到附近的其他学校入学。”

  类似福湾新城这样,保障房周边公共服务配套严重“负债”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今年春节前夕,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首个社会保障房项目金涵小区遭遇30多户经合法程序产生的认购者的弃权,本刊记者从弃权名单上看到,有的弃权认购者选房优先号码相当靠前。

  选房号排在第5位的谢祖辉是宁德市公路分局的职工,他告诉本刊记者,弃权的原因是,这个保障房项目位于远离市区的“乡下”,交通、教育、卫生等公共配套设施还是一片空白,生活在那里不仅不方便,成本也很高。

  现在,更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计划正在各地展开。然而,“保障房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后续管理,一直是个大难题,主要是地方财政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不能很快地把公共服务配套都建起来。”福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向本刊记者表示,随着保障房规模的急速膨胀,与之配套的公共服务“负债”也将日益沉重。

  加剧住房贫富分化

  未来,随着保障房的巨量入市,同样位于城市周边区位、中低端商品住宅因其土地出让价格、税费成本等都显偏高,将失去其原有的价格竞争优势。

  “保障房将成低端住宅的主角,而商品房日显豪宅化,这样的景象值得担忧。”浙江大学金融系教授景乃权告诉本刊记者。

  景乃权担忧:“这样的住房‘双轨制’将可能造成一道加剧贫富分化的‘分水岭’。因为缺乏需求量最大的普通商品房,中间阶层既没有雄厚经济实力购买豪宅,又很难挤进为困难家庭设置的保障房,于是‘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就成了‘富人区归富人,贫民区归贫民’的代名词。”

  显然,开发商早已窥见了其中的“机关”,迅速地转向豪宅市场,攫取利润最大化。在福州局部地区,新建商品住宅豪宅化的倾向已十分明显。仓山区是福州市新建商品房上市成交量最大的区域,在该区浦上大道、洪湾路等新楼盘集中地带,都大比例配建联排别墅,别墅均价达每平方米2万~2.3万元,比同一地段的普通商品住宅均价高出近1万元。在福州市中心的鼓楼区,商品住宅签约套均面积环比也持续扩大,今年5月套均面积达到了154.7平方米,环比扩大32.4平方米。

  据业内人士介绍,去年以来,北京房地产市场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市区的房子豪宅化。如CBD、金融街区域内无论何种产品类型,售价均堪称天价;二是首次置业郊区化。目前,北京居民首次置业的主要区域已经从四环发展到了五环,短期内就会进入到六环区域。

  2010年持续热销的房山、大兴、顺义等北京周边区域的中低端楼盘,在今年上半年仍旧火爆,并出现千人连夜排队的抢购景象。有关专家指出,这充分显示了住房的刚性需求是中低端楼盘的有力支撑。然而,一旦保障房体系逐渐完善和规模膨胀,这种情况或将不复存在,更多的人将投入保障房的“怀抱”。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指出,当前,各地大规模建设保障房对市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保障归保障,市场归市场”的“双轨制”下,套型面积小于90平方米的保障房,势必将把市场上低端户型商品住宅和楼盘挤出市场,对中高端市场来说却是利好,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将消耗掉大量的土地资源,城市中心土地资源也将变得更加稀缺,进而导致中高端房价进一步攀升。

  走出“双轨制”误区

  “构建住房‘双轨制’的积极意义在于,弥补政府自1998年房改启动以来在住房保障方面的‘短腿’。”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指出,“也就是以价格低廉的政府保障房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弱势群体的发展权。”

  顾云昌认为,从这个意义来讲,保障房及配套是应该由政府投资为主体,但主要还是靠社会力量,开发公司特别是国企、央企这样的企业来建设。但现在的情况是,保障房建设资金面临巨大缺口,而应该承担起责任的企业却在一旁袖手,或是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豪宅开发。

  “绝不能寄望于住房‘双轨制’形成之日就是房价调控得心应手之时,事实上,保障房无法担当‘高房价的终结者’。”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徐峰认为,保障房和商品住房是面向完全不同的群体,前者针对的是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不能扩大市场的有效供应。

  在他看来,地方政府要扩大市场的有效供应,必须尽快改善目前房地产市场高端商品住宅过多,而普通商品住宅稀缺的局面,加快加大中小户型供应,缓解突出的供需矛盾,科学运用组合调控,才能真正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保障房建设还需走出盖房子的误区。专家普遍表示,保障房建设迫切需要完善一系列制度建设。在大规模保障房建成后,如何实现公开公正地分配、完善退出机制等保障房管理,对于各级政府来说,是一道考验其社会管理能力的新难题。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福州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王阿忠认为,应该把保障房分配管理和制度纳入到基本住房保障法的内容中,强化保障房分配管理,实行保障房房源、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

  2009年6月,厦门市实施了国内首部保障房管理的地方法规《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对于出租、转租、转借、调换、经营、转让社会保障房,擅自装修和改变房屋用途,损毁、破坏和改变房屋结构和配套设施的行为,拒不改正的,管理部门将收回房屋,并对相关责任人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另外,无故空置6个月的,将收回保障房。

  上海、重庆等地也出台了关于保障房的地方性法规。

  当务之急,是要在各地立法探索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国家层面的住房保障法律,确保3600万套保障房实现公平分配。

  福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李尧向本刊记者建议,成立保障房分配和管理专门机构,整合民政、房屋管理、人力社保、工商、公安等部门的信息,完善分配程序;在住房分配后,还要建立动态机制,能够掌握保障性住房用户的财产信息,逐步建立相关的申请和使用信用体系。 (瞭望新闻周刊 来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