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前我国在汽车召回方面法律约束力有限,近年来,陆续出现不少消费者与汽车制造厂商的产品纠纷得不到有效解决的现象。一些跨国车企更是在全球召回中屡次“漏掉”中国
◆导报记者 吴淑娟 济南报道
盘点上半年的中国车市,“召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词语。从锦湖轮胎到韩泰轮胎,从进口车到国产车,屡屡发生的召回也加速了《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的出台步伐。据悉,在有望于年底出台的新条例中,召回将涵盖整车以及轮胎等重要零部件。
管理缺失罚则过轻
据某网汽车统计,去年,我国汽车召回的总数累计达到117.7万辆,其中进口汽车召回17.6万辆,国产合资品牌的汽车召回96.2万辆,自主品牌汽车的召回3.9万辆。按照去年乘用车产销量1389万辆来计算,召回比例占到了8.44%。
就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国内共发生汽车召回事件35次,涉及乘用车的召回34次,召回乘用车672647辆,虽然召回次数不到去年的一半,但是在召回车辆的总数上却早已过半。上半年,长安福特马自达召回国产沃尔沃S40,三菱汽车召回部分进口ASX劲炫,保时捷(中国)召回部分进口997系列轿车,克莱斯勒召回进口吉普牧马人越野车,捷豹汽车召回部分进口XK 和XF轿车,标致雪铁龙(中国)召回部分进口雪铁龙C4轿车,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召回部分雪佛兰乐驰轿车,马自达召回部分进口和国产Mazda3车型,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召回部分名驭轿车。
由于目前我国在汽车召回方面法律约束力有限,近年来,陆续出现了不少消费者与汽车制造厂商的产品纠纷得不到有效解决的现象。一些跨国车企更是在全球召回中屡次“漏掉”中国,而在国内的召回中也鲜见自主汽车品牌的身影。“可以说,政府部门的管理缺失和法律的罚则过轻,是召回难的主要原因。”中国汽车咨询中心网CEO徐锦泉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强制召回将扩面
面对一批又一批的召回事件,成千上万的汽车用户期盼的《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却千呼万唤难以现身。据了解,3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刘平均曾表示,条例有望于年内出台。国家质检总局正在组织专家和有关的实验室,对一些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和研判。
“与美国所采取的‘强制认证,强制召回’不同,我国现行的汽车召回管理所采取的是‘强制认证,自觉召回’。然而,在没有法律强制要求的前提下,汽车厂商不可能做到自觉。”资深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分析说,除了“自觉召回”的制度没有保障外,目前我国负责汽车认证的政府部门涉及多家,包括发改委、质检总局、环保部等。但是在这些部门中,仍没有一个真正负责收集消费者信息、获取质量反馈的具体机构,无法及时发现汽车的质量问题。即使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在中国,这些企业也可以坦然地不履行“自觉召回”义务。
贾新光称,去年,美国对汽车企业共开出3张罚单,罚金最高的一笔为1800万美元。而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如果企业拒绝召回,对其的处罚最高为3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这一处罚的威慑力显然有限。
越来越多的汽车召回事件的发生,或许会推动我国汽车行业实行强制认证、强制召回。据透露,《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召回管理范围将从过去的整车延伸至轮胎等重要零部件,届时,监管范围、监管力度、威慑力也将全面提高。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