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奶农“国情”:检测标准提高 奶牛第一村没落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6月26日   来源:经济观察报

  

奶业标准再起争议。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日前表示,在我国奶业行业标准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200万个/毫升,国外一般为50万个/毫升。“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

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则以国情论反驳,他认为,我们国家72%的牛奶都是散户饲养,散户生产,养殖环境比较差,乳房炎的发病率较高。如果按50万个细菌数/毫升来规定,绝大多数奶达不到标准。

标准之争背后,真实的奶牛及奶农的“国情”是什么?

奶牛养殖这本账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舍必崖村,这里号称奶牛养殖第一村,有40多年养殖奶牛的历史。

村民潘有柱一共养了11头奶牛,在村里算是养殖大户。

“养一头奶牛,经济效益究竟怎么样?”——这个问题很让潘有柱踌躇,他扳着指头算了一会儿,得出的结论是:在奶牛饲养得当、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一年顺顺当当下来,可以收入3000元。

显然,这是个理想状态。去年潘有柱就赔了。

潘有柱入驻了村里统一建设的养殖小区,村里建立了专门的奶牛养殖服务站,为村民们提供养殖技术指导、疫病防治等服务。但奶牛散养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喂什么,不喂什么,还是由村民们自己说了算。

按照伊利奶站对农户们的饲料要求,精饲料要搭配玉米和麸皮(小麦加工后的外皮),按照配比要求,玉米占到45%~50%,麸皮15%,精饲料要占到35%~40%。如果是产奶量大的奶牛,还要提高5%~10%精饲料的配比。

每个月,潘有柱都会从村里的伊利奶站购买一些精饲料,价格是每斤1.35元。此外还要购买一些麸皮,大概是每斤0.8元。玉米则是潘有柱自己种植。

老潘大致算了一下,一头奶牛,每天需要喂料40公斤,平均每天产奶20公斤,伊利设在村里的奶站,每公斤奶的收购价格,如今是3.01元。

严格折算下来,按照配比要求,玉米、麸皮、精饲料三项加起来的饲料成本,每公斤大概要2.6元左右。按照成本核算,老潘这摊子奶牛生意,一直是亏损的。好在,玉米是自己种植的,减去了大半儿的成本,才略有些盈余。但如果再加上养殖场的水电费、防疫费等等,利润就很低了。“要按这个配比方式喂,那就一点儿利润也没了。”潘有柱说。实际上,老潘还要自己再搭配一些更便宜的饲料。至于育成牛,也就是那些断奶后到配种前的牛(一般为6~18个月龄),老潘就更舍不得喂精饲料了,他们主要是玉米、麸皮以及胡麻榨油之后的油渣。这一段时间,育成牛不产奶,却要吃大量的饲料。算总账的时候,还得把产奶牛的效益摊到育成牛上。

养奶牛最怕它们得病。去年,老潘就赶上了。他10头奶牛里,4头产奶牛全部得了乳房炎,除了牛奶没办法卖钱,还要给牛输液治病,其中一头还做了手术。

如今,乳房炎是最常见的病,易患不易治。要治病就得用抗生素,用了抗生素,牛奶便不能再卖了。伊利公司对抗生素的检测非常严格。所以,生了病的奶牛,老潘就干脆当肉牛卖掉了。

侍弄奶牛,不是个轻松的活儿。到了春秋两季,老潘和老伴儿一边忙着收割玉米,一边还得饲养奶牛,每天还有两次固定的挤奶时间,常常忙不过来。在奶牛产牛犊的产前产后,要格外精心地饲养,饲料的配比得格外注意。而在记者采访前,老潘的一头奶牛,刚刚生下了一只牛犊子。

生产并不顺利,老潘心急火燎地找来朋友帮忙,晚了一会儿工夫,牛犊子还是憋死了。“可惜了,一个公牛犊子,可以卖500块钱。”老潘说。

  


  

奶牛第一村的没落

“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十头牛,比公司老总还要牛。”这首歌谣,放在2000年左右,是奶农的真实写照。当时,蒙牛刚刚兴起,伊利和蒙牛掀起了收购大战,奶价交替上扬。呼和浩特市周边的奶农,迎来最幸福的时光。“只要是牛奶,就会收,还是抢着收。”一位奶农回忆道。当时,收奶没有严格的检测标准,养奶牛稳赚不赔,利润可观。这样的市场行情,给了养牛户极大的信心。人们纷纷加入了养牛的行列,全村人几乎都养牛。

2000年,当地政府为了鼓励农户扩大规模,为每户养牛户提供1万元无息贷款,在村里建设养殖小区。奶牛的市场行情可谓火爆,一头奶牛的价格,最高时上过两万元,仍然供不应求。那时甚至出现了诈骗团伙,给黄牛隆胸染色,冒充奶牛卖给村民。

不过,随着市场的饱和,牛奶收购价渐趋稳定,而饲料的价格则逐年攀升,养奶牛的效益一直在下降。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舍必崖的村民来说,是一场巨大的打击。危机倒逼之下,伊利和蒙牛陡然提高了检测标准,几乎所有的牛奶,都成了不合格的奶。好多村民至今记忆犹新:“白花花的牛奶,每天上百吨地倒掉。”

在此前后,舍必崖村民对奶牛养殖的热情,呈现了一道鲜明的分水岭。

潘成奎是舍必崖村的村委委员。他告诉记者,村委会曾经专门研究过,散户养殖奶牛,会越来越没有效益。从2000年到现在,饲料的价格平均上涨了两番,而牛奶的收购价,只上涨了1倍。

潘成奎说,如果精细算一笔账,现有的散养农户都是赔钱的。按现有的状况,奶价上涨到4元左右,养奶牛才会有些利润。不过,显然,奶农在和伊利、蒙牛等公司的博弈上,没有丝毫的议价能力。

实际上,还有很多没进入统一的养殖小区的村民。那些农户的牛奶收购价更低,每公斤只有2.8元。

潘成奎说,奶牛一般是一天饲喂三次料。但现在奶价这么低,大多数农户都削减了饲料,改成了一天两顿,或者是每顿减少了喂养量。这样,牛奶的质量当然会受到影响,最常出现的情况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上不去。按照伊利的《生鲜乳安全标准》,生鲜牛奶蛋白质指标为2.95%。但来自散户的牛奶蛋白质指标,2.7%和2.8%的最常见。好在,对于蛋白质含量不达标的奶,伊利会以差别定价来收购,不会完全拒收。“现在工人工资都涨了,干一个月活儿下来,每月也能赚3000块,这比养牛强多了。”潘有柱感慨着。自己已经快60岁了,出去打工也不行了,只好继续维持着。潘成奎说,这代表了很多农户的想法。“很多人都是养了一辈子的奶牛,哪能说扔下就扔下。虽然效益不好,但还抱着‘观望’的心态,期待出现转机。”潘成奎说。

舍必崖村位于呼和浩特市近郊,养牛曾经让这个村声名远播,村里规划建设了160个单元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这种模式,一度在呼和浩特市周边非常盛行。

而如今,很多院落已经空了出来。舍必崖村的奶牛总数,从高峰时的2700多头,逐步削减了大约1/3。奶站数量也从7个减到了5个。近几年,村里又搞起了蔬菜大棚,许多农户已经将奶牛卖掉,承包了大棚。更多的人,则选择进城里打工。

探索奶牛合作社

其实,即使在奶牛效益不错的时候,奶牛散养户的经营风险仍然是很大的。

最大的威胁来自于疾病防疫,一旦感染乳房炎等病症,一年的辛劳就会功亏一篑。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助理、内蒙古奶业协会常务理事金海告诉记者,“分散养殖,集中挤奶”的模式,给食品安全带来威胁。某一户奶农的某一头奶牛患病,很容易通过挤奶环节传染给其他奶牛。而牛奶集中收储,也将不同奶牛的奶汇集到一个冷藏罐中,难以进行质量追溯。

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说,奶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从农户养殖的“小、散、乱”,尽快实现规模化、优种化、集约化。而只有国家大力推广和扶持合作化养殖,鼓励各种样式的合作社出现,才能逐步改变中国现有的奶业现状。

经过几年的发展,呼和浩特市周边的很多村庄,都开始了由散养到合作化养殖的探索。

金河镇旭泥板村,从2005年就开始了奶业合作社的探索。他们采取了奶农以奶牛入股的模式,来启动合作社经营,逐步建起了规模更大的牧场。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助理金海,曾以技术专家的身份,指导这个合作社的创立和经营。

另外,呼和浩特市伊百康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拥有了7万多平方米的封闭牧场,共180多头奶牛。奶牛的养殖和饲喂、挤奶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只用了五六个工人,就全部管理了牧场。

云成成是这个牧场的场长,也是合作社的股东之一。“起初,农户是不愿意加入的,普遍担心加入合作社后,利益得不到保障。”合作社的探索和磨合持续了两年多,直到三聚氰胺事件后,巨大的打击,才使得很多农户们下决心将牛拿出来,进行合作化经营。

在合作社章程中规定,股东们不论股权大小,在开股东大会时,每个股东都只有一票的发言权。

如今,合作社的经营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分了三次红利。股东云三栓对奶牛合作社的评价是,自己省了不少心,不用整天操持了,腾出手可以做些其他的事儿,而效益,比起那些散户们,也并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