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今日回应“数据提前泄露”的问题时表示,国家统计局办公室秘书工作人员因涉嫌泄密正在接受司法调查。他同时还表示,5月份数据被有些机构猜对了,并不是数据泄露。(6月14日中国新闻网)
此前,国内CPI统计数据多次被国外相关机构精确无比地“猜中”,如有媒体指出,仅路透社就曾在近两年中七次精确“预测”到中国的CPI增幅。路透社表示,调查是路透社自己做的,是很透明的一个调查。我们当然不会相信路透社通过一个“自以为很透明的调查”,就能准确预测中国CPI。况且,“蒙”一次可以,连续“蒙”准了七次CPI数据,没有统计部门的“内鬼”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这不,日前国家统计局正式回应的“内部工作人员涉嫌泄密”,无疑是一个“数据泄密”的最好注脚。
对于“泄密”者必须严惩不贷,依照国家相关法律让“泄密者”付出惨重代价实是必然。但因为一个小小的内部工作人员,就让国家的重大统计数据屡次“走光”,就不仅是惩处和打击个别工作人员的问题了,这里面应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亟待反思和解决。
一个内部工作人员,即使是办公室秘书工作人员,为什么“可以”或“敢”将重大统计数据“泄露”出去?一方面,统计部门在管理和完备统计规程和数据保密上必然存在巨大瑕疵。其保密规程再吹的“天花乱坠”恐怕也无人相信,日常规章和管理规范也一定没有落实好。另一方面,秘书人员不可能最终形成“数据”,“拍板”的领导、统计数据的把握者是如何给了小小的工作人员“机会”的?这需要从制度构筑方面弥补;对于身处要害部门和重要职守的工作人员,其德行操守又是如何掌握监管的?重要岗位的监督、审查环节等,外界交往圈子等,似乎也成了摆设。不排除是相关部门长期以来对保密工作的“麻木”所致,这也需要从制度方面警醒。
出卖民生和国家利益者,大多可以获得巨额利益。泄密者究竟获得了多少好处?案件最终会有答案,但如何制约国家工作人员不渎职、不滥权?更是一个紧迫的问题。统计部门的“问题”并不止一起了。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之所以“跌倒”了也是缘于利益,在上海社保大案上邱晓华成了可耻的“帮凶”、协同“造假者”,是利益也或是“美色”。这些问题,都将是敲给我们的一记记警钟。“亡羊补牢”为时未晚,CPI“走光”后“内鬼”被查处,或将是一个修订疏漏、规范统计制度的契机。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