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刘佐:改变税制征收模式 综合为主分类为辅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6月8日   来源:腾讯财经

  

腾讯财经讯 6月8日消息,“腾讯财经20人论坛·夏季篇”第二场论坛:个税法修正案专家研讨会,今日14:00-17:00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于6月下旬对个税法修正案进行二次审议,考虑到公众对个税改革的困扰与期待,为了让读者更透彻地了解这个问题,腾讯财经频道联合经济参考报(微博)举办此次“个税法修正案专家研讨会”,并为会议做全程图文直播。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所长刘佐在会上发言表示,到去年为止,个税占税收比重明显偏低,下一步这个改革应该加快进行。

他认为:“在这次个税修正案讨论过程当中,有很多的民众包括专家学者都提出这个问题,无论是调整扣除额还是调整税率,很多问题还是属于小的层面的解决一些比较小的问题。但是要真正大的问题,解决方向性问题,解决体制性问题,还是要改变税制征收模式,实行综合征收为主,分类征收为辅。”

以下为刘佐发言实录:

主持人:谢谢!我们可以看出来今天的讨论是渐入佳境了。华校长旗帜鲜明,首先突破口就错了,都不用讨论别的。再有我们税收结构不合理,要增加个人收入的调节税,甚至说税率45%高吗?甚至不高,美国比我们还高呢。这次看娜姐得冠军有一个感想,声音大的人不一定有实力。今天大家都在儒雅地讨论。下面有请刘佐先生。

刘佐: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次讨论会。我想说一点轻松的问题,说说咱们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是怎么来的,它的未来走势又是一个什么发展方向。

新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形成制度是1980年改革开放以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有一个完整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为什么?有当时的背景,第一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国家调节经济主要靠计划,而不是靠税收和价格。那时候价格由国家制定,工资也由国家制定。工资差距不大,一般干部职工一个月几十块钱,党和国家领导人四五百块钱。国家财政收入从哪里来?第一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第二是企业销售环节上缴税收,第三是农民的农业税。有没有生产经营所得或者财产所得?有一点点,50年代初期还有个体私营经济。

但是50年代改造以后,私营经济基本不存在,这部分的所得税微乎其微。对个人曾经征收过一点利息所得税,但是数量非常小,时间非常短暂。第三个情况,我们当时对外经济交往非常少,在对外交流中基本上不涉及到所得税。第四,当时在政治上对个人所得税也有一些偏见。50年代前期,对个人所得税还是看重的,曾经一度准备普遍开征,毛主席、周总理、陈云同志都有重要指示。毛主席说过个人所得税是一切财政上轨道的国家都执行的。这段话在今天看来也还很有道理,但是最终放弃了,理由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那些。甚至文化大革命中还把个人所得税当做资本主义腐朽的因素批判。如果大家翻一翻1979年出版的辞海和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上面竟然没有个人所得税词条。在我们的宪法中竟然两次取消了关于工人应有纳税义务的规定。

改革开放以后为什么要收个人所得税?当时是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外国的资本家来了,工程技术人员来了,他们劳务报酬比较高,在国外要交个人所得税,但是中国没有个人所得税制度,这不行。有的人不大了解情况,当时的800块根本就没有考虑中国人的因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工资四五百块钱。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周信芳、马连良1700,还有一位副省长1000多。但是外国人不一样,你不征税回到国外还要向外国政府交税。

后来为什么又扩大了?就是因为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他们的收入多了,这个时候国家重视要用税收特别是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邓小平也有一句名言,对先富起来的人也要有限制,比如说征收个人所得税。赵紫阳通过主持个人所得税调节,1987年开征了个人收入调节税,主要目的都是调节高收入,财政意义非常少。个体户最高税率最高达到84%。一直到1993年税制改革的时候,主要的指导思想依然是调收入。当时是800块钱。1993年全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加起来不到47亿。再后来,人们收入增加了,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比重也明显提高。去年全国个人所得税达到3900多亿,占税收比重6.6%。但相比其他的税收来说,依然比重偏低。

  


  

下一步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大概是什么方向?这从1994年以后已经开始研究,很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很多的成果,如果大家翻一下十几年来的刊物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文章,而且很多好的意见被决策部门采纳。所以从1996年开始,个人所得税改革方向已经确定,就是实行综合征收和分类征收。

就我个人来看,下一步这个改革应该加快进行。在这次个税修正案讨论过程当中,有很多的民众包括专家学者都提出这个问题,无论是调整扣除额还是调整税率,很多问题还是属于小的层面的解决一些比较小的问题。但是要真正大的问题,解决方向性问题,解决体制性问题,还是要改变税制征收模式,实行综合征收为主,分类征收为辅。

比如说对于高收入由于他的来源比较多,总额也比较大,当他纳税的时候会贡献更多的个人所得税。这样的话有助于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功能的发挥。同时在实行综合征收制度的前提下,对于中低收入者的照顾也可以更加多。特殊的扣除都可以在综合征收下比较好解决。除了征税模式改变,还有税基的调整,税率的调整,征收范围的调整,包括纳税所得的范围,纳税人的范围,以及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协调。但是现在要解决最大的问题就是征税模式问题。

在实现这个大的改革之前,进行一些局部的调整,有没有意义?我个人认为有意义。比如说调整一些扣除额,调整一些税率聚集,适当减低一些中低收入的负担。刚才华老师说对低收入没有作用,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完全如此,比如说在西宁3000块钱绝对不是低收入,但是在北京可能有点低,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情况下这个额还是有点低了。

对于个体工商户来说,他们比过去的税负还是有所减轻的。所以,我想这个方案有它的一定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家庭能够减轻一些负担,还是有好处的。

接下来我谈谈我对这个方案本身的看法。首先我赞成它的总体思路,但是它的设计上有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公有制单位3000出头,非公有制单位1700多,如果再扣除三险一金,绝大部分人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低收入者应该说全部排除掉了。中等收入者还是普遍减低了,而且幅度比较大。比如说3000块钱15.5元,1分钱不交了,22000块钱的人还可以减掉3块钱的税。这样的税是有一点问题,说是减轻中低收入的负担,22000块钱的人还是中低收入者吗?我认为大概10000块钱左右在中国是中等收入。现在我们社会上被认为中等收入的阶层,收入差不多就是1万块钱上下,比如说大学老师,政府机关司局级干部,还有一般企业的中层经理。现在我们税务机关规定的年收入12万申报,平均一个月就是1万块钱,而且不限于工资。如果不考虑这一切因素,只是从个人所得税考虑,别人就得提出,社保是不是应该调一调,住房公积金是不是应该调一调。所以我们在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其他相关的因素。

第二点,对工资还有个体户的经营所得税负有所减轻,但是类似的劳动所得,比如说劳务报酬,稿酬的问题没有解决。前两次调整都没有劳务报酬和稿酬的扣除,如果还不考虑恐怕不太合适。第三是个体工商户税负虽然比过去有所减轻,但最高税率依然是35%,企业所得税税率已经从33%降到25%。这样以来个体户所得税税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相差比较大。

从这个事情,我也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这次征求意见的过程当中,对3000块钱批评很多,对不实行综合税制很多,为什么没有人提出个体户企业和法人税负平衡?很多低收入者一个月才挣1000多块钱,他们的声音为什么我们在网上看不到?有一个网友说我愿意交15.5的个人所得税,首先把我的工资从2000块加到3000,行不行?还有一种声音,就是一些高收入的人,比如说月收入几十万,上百万的人,好象没有发表意见,因为这个东西跟他们的关系不大。因为我们的最高税率是45%,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接近极限。税负增加也加不了多少,减也减不了多少,无所谓。

最后强调一点,分配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需要通过税收,通过个人所得税去配合解决好。但是光靠税收是不够的,光靠个人所得税更是不够。好比一个人得了很多病,想吃一种药就行,这样的药没有。或者一个人得了一种病,就想吃一种药,其他药不吃,也不一定行。收入问题涉及很广泛的问题,劳动者的教育,提高他的素质,就业,再就是工资,工资水平太低,要加工资,而不是减个人所得税。他们希望加工资。对于农民来说,他们现在没有个人所得税的问题,他们希望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对于退休老人来说,他们希望增加养老金,医药费报销上稍微再照顾一下。有一个老人发邮件说个人所得税我现在不交了,但是我现在看病吃药,你们能不能照顾一下?我觉得这个有道理。所以解决分配问题,要靠税收、个人所得税,也要靠很多其他的措施配套解决。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专家、老师、同学批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