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靳之林的艺术生涯和艺术哲学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6月4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靳之林的艺术生涯和艺术哲学

靳之林

3月23日,久画廊推出了“靳之林的绘画艺术之一——故乡之路”展览,靳老先生是一位低调的艺术家,他谦和而又慈祥,年龄虽大,却依然笑声爽朗,语言铿锵有力。展览展出了靳之林多次回到故乡创作的风景油画作品,他的作品多为中国北方农村的风景和田野绘画,展览描述的是他从50年代第一次回到故乡之后至今的绘画。

访问人:袁加 靳军

时间:2011.03.01

地点:北京东城区中央美院宿舍楼

访:靳先生好,听说您刚出差回来。这次去了多久呀?

靳:从河南到山西,前后加在一起有一个多月吧。我整个走一圈,再画了一点,画的不多,因为还有考察的事情。

访:作为油画家,您热衷于考古学及对整个中国文化精神文脉的梳理发展。在这方面您可能是做得最深入的画家了。而在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思考上,您又是如何与自己的绘画经验相对接的呢?

靳:大概是这样,开始的时候是进入到传统文人画。我从高中二年级开始临摹王石谷的画。那时候,校外的老师是吴镜汀,从1946、1947年都是跟他学的。而校内的老师是李智超,李智超就是当时“国画论战”的一方,徐悲鸿先生是另一方。北京的画家比较保守,传统功底比较厚,跟他们主要是学石涛,主要还是临摹,当时我没有创作。有创作的话也是综合传统的画法,画四条屏,山水的春夏秋冬什么的。这是我开始画画的基础,这个很重要。

当时有一个书画研究会,记得是“冬青书画研究会”。学生毕业以后要教小学,所以很重视音、体、劳、美。我们在一个房间,每天上午自习。上完自习时会先在那儿点炷香,让心先静下来,接着才开始临摹王石谷的画。我现在有一幅还留着呢。文革的时候抄家弄烂了,不过当时也没人要这个,要的都是我的印象派画册。1947年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北平艺专。1948年,北平艺专从东总布胡同搬到校尉胡同来,李宗仁给的这块地方,徐悲鸿就写了“德林堂”,就是后来的大礼堂。这个时候的徐先生是提倡新中国画,所以他那时请李可染先生,教我们临摹《八十七神仙图卷》,之后他又陪着齐白石先生给我们上中国画课等。在当时这都是创新,和我高中那时候的教学是不一样的。我有传统绘画的基础,这有好处,假使我没有传统的那一段,一下接触到李可染先生,特别是齐白石这样的大师,我可能就如遇烟云地过去了。也就是因为我有基础,所以当他们在教的时候我很容易就学进去了。齐白石不讲课,他就是表演给我们几个人看……。记得是在艺术“八”教室。因为我是班长,所以我在第一个位置。齐白石就是先从我那儿开始,第一课我记得是画荷花。徐先生先教我们研墨,这个墨要研的出沟来,没沟墨就太稀了。但是有沟它得合上去,要不合上就太稠了,也不行。要一碗水,水多一些,因为齐白石不涮笔。这个是他很特别的地方,但是启发很大。他上来这个毛笔饱饱如提斗,往墨里面一蘸,半个笔尖的前半头都是墨,水淋淋的,上去他就在这画荷花叶,荷花叶画完不涮笔,再一蘸,又是淡的,他先画这边,然后再一蘸,淡了,再画那边。到最后笔上实际上都没有墨了,他还在画。这几下子,几乎就看不出黑白来了,裱上才能看得见,要不裱上都看不到了。然后再画整个荷花杆的穿插,最后点那个墨点。点墨点的时候,李苦禅先生也教过,他说:『墨点下去的时候,这个墨点不是滴下去的,也不是摁下去,他说这个笔滴到这儿了,也就摆到这儿了。那个墨点滴到那儿了,笔也就到了。这样的话,它的气是连接的,光是点儿,在那儿它没气。拿笔甩的那种点儿不行,但是摁的也不行。我感觉这个整体的布局,到最后那个杆儿很重要。

我过去也没有太多地去总结这些,徐先生安排的教学,我感觉受益很深。后来我在中央美院的学术委员会开会的时候,我也提出过这个建议,油画的专业能不能够加入中国画课呢?我认为,加入此专业并不会影响到油画色彩的提高。相反的,是打开另一个新的视野,对这方面的加强修养还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个就是董希文先生。1956年以后,我是作为助手在董希文先生工作室。董先生工作室主要有两个内容,一个是油画民族化,第二个是民族化基础上的百花齐放。那时,我跟董先生接触比较多。董先生家里案头上摆的一个宋代的梅瓶,白底黑花,磁州窑,这个对我影响很大。因为他从《开国大典》到《春到西藏》,到《红军不怕远征难》。整个画的过程从始至终我都很熟悉的。包括我到浙江,到光华楼他的老家。董先生睡在哪个床上,我也睡一睡。他在艺术上的素养更让我想了解他的整个生活环境,在董先生老家,遇见到他的堂叔,就问他:董先生小的时候最喜欢什么?他画什么?他告诉我他喜欢玻璃画,那个《三国演义》,拿出玻璃画一看,太漂亮了,我没看过那样的。那是当地的工匠画的玻璃画。因为玻璃画就是勾线的,填色的时候在后面,线的那种流畅感实在太厉害了!

访:董先生的父亲是不是也有很多收藏?

靳:对,也有很多收藏,这其实对他的影响很大。

访:他的家乡是在什么地方?

靳:在绍兴。光华楼,这是个水乡。在1956年,我们两个带着学生到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我画那个《妇女组间棉苗》那个地方。董先生也画过。临走的时候老乡让董先生留一点字画给他们。晚上,董先生拿起毛笔来,画水墨的菊花。我一看,太精彩了。老乡很懂,哪个画得好,哪些地方精彩,比咱们的学生都懂,咱们的学生倒是讲不出来。老乡对笔墨怎么样,精神不精神,都很清楚。它有中国文化在里边……

在董先生家里面,我看《开国大典》的巨画。云彩,鸽子的点法,那些用笔,既有中国画法,又有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力。那种玻璃画的线条,色彩的那种装饰风格。在他的《春到西藏》和《长征》里,他把磁州窑这样的画法,融在他的油画里面,这个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一直是希望尊从徐悲鸿先生、吴作人先生的写实路线走的,不过在那时我也同时受到了现代派的影响,在素描里面我搞立体派,冯法祀先生不但没有阻止我,还支持我。我正是不断的在挖掘自己所找不到东西,古元的木刻、解放区的民歌,陕北的民歌过来,一下子,我就像找到了自己一样。古元的这条道路,原来是我最高的目标,它主要是质朴,这也是我自己的最高美学理念,所以我就希望接下来画完革命博物馆的《大生产运动》,《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然后1961年再接着《南泥湾》,之后就到陕北落户。因为要表达出农民的画,是必须到农民生活中,实地去感受、体会的。

到了延安我那时候就不是画家的想法了。我对延安的感情等于是在一种磨难及更深的情景中成长起来。为了要建设延安,成为“建设者”中的一员。画画是我的一个手段。因为我是画画的,画画怎么能够鼓动,能够为生产服务,为延安的建设服务。所以我要把自己贡献给延安。那个时候完全扑在“农业学大寨”上。

  


  

访:从一开始您喜欢徐先生的《吹箫》这种绘画的表达方式,是第一个阶段。到后来您又喜欢古元对社会的这种深切关怀的创作方式,这两个转变是当时知识分子非常普遍的心态。在这个以后,我觉得您在对董先生中国油画、艺术民族化的想法,包括对周围绘画群体的了解和对社会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您的艺术在后来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靳:我接着说下来就是这个了。改革开放,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在文化馆工作,那个时候整个的工作重心转移了。因为什么呢?就是光是上层建筑解决不了经济基础的问题,还是达不到建设延安的目的。所以问老乡,什么时候生活最好?回答:“是毛主席在那儿的时候”。那时候耕三余一,耕二余一,吃饱穿暖。现在反而吃不饱了。那么大的力量用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并没有解决延安建设的问题,最后还是转到解决生产方式的问题。因为我跟老百姓比较贴近,所以认识到迫切问题就是文化面临着断裂的问题。这个断裂是人为造成的,是政治因素造成的。那个时候我就想,人还在,搞剪纸的大娘还在,这些民间艺术的群体还在,这个文化就可以恢复。这是我这一生里面可能最重要的一刻,开始呢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之后古元同志的木刻又让我找到了自己,让我到延安去。但是到了延安以后,感受到民间艺术的质朴、粗放、自由,更广阔的感情天地,这种更加豪放的自由,我喜欢。所以那个时候,发动了一个全区的民间文化普查,目的就想把这个文化传下来。

在这个普查的过程,包括十三个县、市,我直接要参加的有两个县——安塞和洛川。在这个剪纸的普查过程中,我明白了剪纸不是单独的艺术活动,都是跟社会生活连在一起的。比方说,“抓髻娃娃”。以前剪纸里头我也没见到过,从来没见到过,我自己收集的剪纸里头也没有这个。最后还是一个不到六十岁的妇女白凤莲,胆子比较大,她说她剪那个“抓髻娃娃”。一剪出来,我就认出是“抓髻娃娃”。我就问这是干什么的?她说招魂的。娃娃从岸畔上掉下去了。你剪个这个,搭上他的衣服叫上他的名字,在十字路口那一烧,把水倒在那儿,再拿着衣服喊着娃娃的名字回来,这个就是给娃娃招魂。那边呢,又剪了一个“抓髻娃娃”,是坐着莲花盆儿的。我说这个呢?他说这个是“喜娃娃”。“喜娃娃”是干什么用的?她说不是招魂的,是生娃娃的。还有坐着凳子的,我后来才知道,这个凳子就是催生的“生”,然后查《说文解字》的时候呢,催生的“生”,生娃娃的。然后呢,又剪了一个手拉手的,这个“手拉手”的叫做瓜子娃娃。瓜子娃娃什么意思呢?她说“天不怕、地不怕,单怕瓜子娃娃一把叉”。我说什么叫做一把叉呢?她说就是这么一站,妖魔鬼怪谁也不敢吃了。因为这个东西是五个,也叫“五道娃娃”。我说的不是 “舞蹈娃娃”,叫“五道娃娃”。“五道娃娃”是东西南北中五方神来保护我们家,有招魂的,有辟邪的,用途不一样。我就感觉到这个东西时间很远了,这里面的问题有很多了,这个可能是我思想上最重要的一个转折。后来呢,我闹不清楚,就跑到社会科学院,我的老朋友赵超,他搞古文字学,在考古所。他给我介绍到他的图书馆,帮着我借了很多的书。那时候我有五年的时间基本上是读书,想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我搞清楚了,整个的民间艺术就两个内容,:一个是永生,生命的生存;还有一个就是繁衍。除了这两个以外再没有第三个。这两个升华为哲学,就是阴阳相合,化生万物。没有阴,没有阳,不可能有人类,也不可能有动物,也不可能有生物。自然的生物,植物它也要花粉的交配。没有力学作用和反作用就没有物理;没有化合的分解就没有化学;没有正数和负数就没有数学。宇宙也是,宇宙它为什么没有阴,这暗物质一出来,我觉得还得要有阴。总是要天地相合、阴阳相合、男女相合、雌雄相合,这就是一个阴阳相合才能化成万物,这是一个阴阳观。第二个,化成万物以后它不是消亡,而是生生不息。一代一代往前发展,永生不息。

我觉得人类的文化意识可能是两个,就是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一个生命意识,一个繁衍意识。上升为哲学,就是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我觉得中国画、中医也是这个。中医讲的就是你病了,是阴虚还是阳虚,阴虚补阴,阳虚补阳,就是《黄帝内经》。所以后来我感觉,石涛并没有说清楚“画论”,但是《黄帝内经》说清楚了。如果美术学院上第一课,是讲《黄帝内经》,那中国画就好办了,就理解了。不光是多少描,十八描,十八描的根是什么东西都明白了,就是整个一直进到他的哲学和美学领域里面去,因为这基础还是哲学。如果是这样的话,看一下书法就知道了,它的阴阳关系了,抑扬顿挫,起承转合,这些就明白了。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其实笔墨也好,书法也好,就好比中国画,上边是天,下面是地,所以叫做山水人在其中,天地人的关系。然后空白,这地方不能漏气,漏气不行,这种观念不是西方的这个数学观念了,不是黄金分割律了。上来就得一笔上去,然后根据气的运行来组织构图。这我就想起齐白石的画荷花表演,它是从气连接上来的,整体的。从这一点来看,集中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里,也就更好理解了,一下子就容易抓住了本质的东西。《黄帝内经》是作为人和万物关系的哲学理念,它用到社会的话,我想就应该是儒家。所以我就认为孔子是个伦理学家,不是哲学家。哲学还得问老子。因为伦理学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这个儒家的核心是什么?是在社会上搞的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当君的君,当臣的为臣,我觉得这个都很适合,子是有子的道,夫有夫的道。这是一个整体的和谐社会,所以中国的文化、社会两千年没有断裂,应该归功于儒家。但是儒家的思想又归功于中国的本源哲学,那是一个民族的根。这种想法建立了以后,我自己拿起笔再画画时,就开始感觉融进去力量了。从1978年到1988年再到1998年,这几十年时间的思考,最后我总结出:“仰观宇宙之大,俯瞰万物之胜,万物与我合一,万物与我生生不息”。万物就是我,我就是万物,根上还是从本源哲学来论述的。

现在呢,我的危机感就在这里。这个哲学是通过符号来表达的,不通过符号怎么表达哲学?很难。就是没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文化符号。原来的符号那么多,现在呢,结婚只剩下一个,就是喜字。然后过年就剩下一个,就是“福”字,福到。吉祥符号就是一个,中国结。实际上中国结最早七八千年前就有中国结。后来呢,我到希腊去,它的墓碑上头就有中国结。非洲那个面具上头中间就是中国结。然后到了红山文化六千年的玉猪龙玉器,中间也是中国结。中国结最多的地方,罗马的米开朗基罗,他的《最后的审判》所在的西斯廷。西斯廷的地板上全是中国结,是各种不同的变体,我觉得最丰富的还是在西斯廷那儿。然后呢,最早我看到中国结的图片是在土耳其,那八千年前就出来了,那个比中国还早。中国最早的河姆渡,河姆渡是七千年,后来到大汶口出来的中国结,六千年。后来到了陕西半坡,“渔网”符号,那个“渔网”符号就是中国结,两个,这个符号到处都在用,两个菱形,或者是加三个菱形。这个我是有意地考察的,全国各个省,从南到北,从新疆到青岛,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全是。三个菱形,两个菱形。画的时候呢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觉得都是中国结的变体。生生不息,这个都没有了的话,它这个载体就没了,它都是通过文化符号来传达的,这个符号包括国画。

我不同意“笔墨等于零”。笔墨的符号、书法的符号,都是通过这个,这个都没有了,那你这个文化载体,哲学载体,本源哲学的载体就没了。原来这个根儿是一个总根儿,一个大树的根儿,就是本源哲学。后来,分裂了,分裂为各家治学。儒家、道家、诸子百家出来了。后来到汉代的儒学,宋代的理学,然后再发展,再往下发展就是现代的和谐社会。如果这个根儿没有了,这些也就没了。所以,我感觉这个对我的画的影响是什么呢?我原来还是比较关注具体的地方的,或者是一个人的气质,比如说陕北,这个地方很质朴,黄土高原的质朴、人的质朴,这是一种精神。还有一个呢,是生活,比如南泥湾,毛主席大生产运动,关注的还是现实主义。现在呢,我感觉升华了,关注的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关注一种道了,一种观念了。

  


  

访:那您现在是不是在油画绘画上,这种用笔的表现跟这个思想也有关系?

靳:对了,我说的就是这个。在构图上,我就是根据气来了。我上来就画我这个感受。我还是重视生活感受,但是着眼点不是在这儿了。而是将这种生活感受,有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之间的意思。

访:它就不在具体表现那个的东西现象了。

靳:对,不在具体的东西,而在于道了,都是在论道。这个道就是生活感受,已经成为如果没有这个道,我可能就动不了心。有这个道呢,一下子就有很强烈的一种情感和感受。这都是从生活感受来,并不是从观念抽象那里边来,从观念抽象里边来说话,我想就是在搞史论了。而作为艺术家、画家来说,这种理念是转化为情感了,这个情感包括他对生活的观察,包括他对情感的表达,所以我很喜欢“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话。不是在表现这个事情上,画这个人也不是表现这个人,画这个景也不是表现景,而在于山水之间,山水之间那就是万物与我合一,万物与我统一。

访:您说的这个,确实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是关于中、西艺术的基本出发点的差异。比如说中国人是一个生活化的观念艺术,实际上是用艺术来解读生活方式。在根本上呢,它是要表达这样一个思想过程,一种随生活而动的观念艺术。但是西方的艺术呢,它相对来讲比较重视客观性。但我感觉老一代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他们非常重视写生这个概念,从生活里直接获取形象,或者是色彩,或者表现现实空间关系这样一种意图。您是怎么样考虑在现实和主观之间,取得平衡?因为我也知道,您是特别喜欢写生的一个画家。

靳:对。

访:您那么大岁数了还要每年都到各地去写生,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客观世界,同时呢,您又是一个非常中国式思维的艺术家。这种现象在以往很多中国艺术家的身上都有所反映,只不过没有您那么强烈。比如说过去很多油画家,如徐悲鸿先生,吴作人先生,或者刘海粟先生,他们的早期的油画,西方式的绘画,和他们后来的中国绘画相比,尽管不能说没有联系,但是我们看到其间很远的距离,就是差别。但这个东西在您身上有一种特殊性,就是说您在主观意识上已经强化地要把它们揉在一起的这个概念。就是既从西方艺术包括色彩、空间的塑造的这种方式,您都在画面里极力地在保持。但是,又要把中国的这个所谓的道、气,这种对于世界的看法,对生命的理解,要灌入到您现在的绘画里去,您在这个方面是怎样一包括笔意、笔触的角度,或者从构图的角度,来谈一谈您是怎样构想的。包括对现在的艺术教育,也给我们谈一谈。

靳:好,这个题目面比较广。这么些年,我也一直在理这个头绪。一个是西方传统的油画,我比较重视它的色彩。传统的油画,我为什么非要写生不可?因为,比方说我的画,如果一万张画应该是一万张调子,不能够有一千张调子,不可能重复。这个不重复的原因呢,就在大自然,它给你的条件色是不同的,每一种条件色给你的一种调子,色彩的调子是不能重复的。给你感情的每一种影响,每一种感受,都是不同的。这个是从我学画开始,跟徐先生学画的时候,我就一直是拿这个作为色彩表达的最高要求。因为这个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整体的色调有具体的明暗、前后、空间、色彩间的转化所共同来组成的。但是最后呢,它也组合成一个,就是董希文先生讲的色彩表情。他每一张作品,都有他所追求的一个色彩表情。像画肖像,很多细微的表情,如果没有观察到的话,那种感觉,那人的个性很难表达。这个我觉得这是油画的灵魂,是靠我直接的感受得来的。我并不是把这个色彩关系画对了,我就满意,不是。这个色彩感受,包括很多因素,对这个地方的了解,历史文化的了解、地域、环境、风土人情、人的个性,它是一个统一的了解。这样的话,我觉得是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满足。另外,关于绘画的表达方式,就拿毕加索来说吧,中国人看不懂毕加索,为什么呢?他那个符号不是中国的符号,中国的文化基因不是那个样。它像那个半导体带导波段式的,他没感应。你的这个基因里边没有那个,所以不能说中国人素质低,素质低为什么他看懂董希文先生为农民画的那个,一下子他就给你评论了呢?你写书法,我有的时候在农村给他们留字的时候,人家一看哪一篇好,哪一篇不好,一下就出来了,哪一笔好,哪一笔不好,也都很清楚。但是咱们的美术学院的大学生不一定能够像农民眼睛那么清楚。但是他们可能看毕加索他们了解,而中国农民看毕加索不行。因为那个符号不是中国的文化基因所产生的符号。所以我觉得,中国艺术是形而上的,它那是形而下的,这种观念离不开它一种所谓科学性的抽象,无论康定斯基也好,毕加索、柏拉图也好,马蒂斯也好,波堤切利,这些呢,我觉得它还是形而下的,不是形而上的。我觉得最关键的应该是一种哲学观念。哲学观念所产生的美学观念,它的艺术观念,哲学体系决定它的艺术体系,艺术体系决定它的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我想中国艺术往前发展的时候会用中国的哲学形而上,来进到中国的抽象。中国也不是说完全都是用写实所能够代表中国,或者是抽象所代表中国,它不存在抽象或具象的问题,它不是一种形而下基础上的抽象或具象。我问董先生,我说什么叫中国艺术、中国画?,他说就是写意。我说那工笔呢?写意是写意,工笔也是写意。一写意呢,就是形而上,就是中国哲学的那个。另外一个呢,也不是现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这种概念了。像齐白石是现实主义的还是非现实主义的?不是现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呢,还是西方的。抽象和写实也是西方概念。中国不存在这个。这样一种观念的转变,我想应该是中国自己本土艺术的一个发展,一个趋势。

访:其实现在呢,倒是我们大部分美术学院的学生,对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表现方式,失去兴趣和判断力,没有感觉了,这是艺术教育的失败。他们对西方从古典到现代,甚至到后现代主义的关注度很高,还有解释它们的可能。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整个的主线,失去解读能力了,这是很可怕的,这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断代的现象。

靳:这个我想到原来的中国画家,都是文人。他要琴棋书画都要行的。刚才我说的符号的考察,实际上是棋,不了解棋,也不了解中国的本源文化。然后琴也好,不懂得这个音不行。所以“礼、乐、射、御、书、数”,乐就占第二了。你一定要成为秀才,你要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不懂乐不行,而乐呢,是民族文化群体的,从几百年前就是这个旋律,极其重要。然后呢,他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诗是民歌,你得懂得民歌,民间的诗,要懂得民间的音乐,这些,都要懂得。所以,我觉得三十年代的老一辈还是这样的,我的老师这一辈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文化人。中国的画家,石涛、八大他们,首先是文化人。如果这一点断裂的话,我想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的绘画,就会断裂的。这个是不能断裂的。

访:您刚才说的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个叙述,能够了解您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的基本思路,这个对今天的中国艺术家是特别有意义的。您平常如何安排时间画画的呢?

靳:我这一年里大概就是这样,这么多年以来也一直还是这样。春天的时候,画那个迎春花。在北京那么多年了,跑到中山公园,后边的红墙,古老的中国焕发青春。这个是新中国以后,是我这一代人,一直都是这样的一种感觉,古老的中国焕发青春。所以先画迎春,画完迎春,玉兰开了,我就赶紧到颐和园,每天都要画玉兰。玉兰蓝天和白的,很圣洁的这种白的玉兰在一起,这是中国文人画的东西,原来田世光先生教我们工笔重彩的时候,看宋徽宗的,也是蓝底白玉兰,那种感觉很圣洁,这个时候画的感觉又不一样了。这种东西可能还都是文人画的情怀、感觉,追求的是人格的高尚,或者人格的美。而这个人格的美呢,是由中国本源哲学的生命意识和繁衍意识所派生出来的。画完了以后呢,藤萝开了,赶紧的,离玉兰比较近,转过来就是藤萝。画藤萝最过瘾了,画枝条用皴擦,怎么画都可以。藤萝完了画牡丹,牡丹原来我很喜欢吴先生画的牡丹,用笔的转折。吴作人先生画的是静物。我觉得西方的油画呢,把这些活的花都作为静物了,而且把活着的动物,螃蟹、兔子,把兔子吊在那儿,这个都是把有生命的东西变成没生命的东西了。为什么他要这么画?因为他要表达它的质感,表达它的亮感、空间感,画得跟真的一样,这个它必须摆在那儿。画鱼,他如果不画死鱼,他没办法表达那个鱼的亮感、质感、空间感。一画活的,这个就不行了,你还没画完它跑了。所以,它叫做静物。中国不是,中国不是在花瓶里的,不是把东西弄死,而画的都是活的,所以它叫做花鸟。

上回我在中央美院展览里,就是花鸟山水的油画展,只画活的,不画死的,这就是一种观念的变化。所以,我画的野鸭子在河塘里头游,画兔儿吃白菜,兔子是活的,不是吊起来的,中国就不会画那个的。因为中国是生命意识,它的生生不息是个主导的哲学观点。山水也是,它不是画一个景,而是画天、地、人的关系,画天地合一。上边有山,空闲,下边有水,然后人在其中,这样一种关系呢,是人和宇宙的融合。西方是画具体的一种景色。中国画就是道,漏气不漏气也是在道的那个范围里边。所以,用在山水静物画展上,我想关于静物画也好,风景画也好,会是这种中国哲学理念上发展。画人呢,我想可能不光是一个笔墨的问题。我画完牡丹之后,画山药。山药是杆儿比较长,花头往下来,画的时候,它的朝气蓬勃的那种感觉更强烈,比牡丹还要强烈。画完了以后,就该画荷花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我还是用《爱莲说》的观点来画荷。表现整体生生不息的一种张力,一种感觉。画完荷花之后,接着我又跑回老家画玉米,这个时候天气开始是最热的时候,荷花也是最热的时候。先从玉米地开始,再到玉米地的收获,到玉米地的垛,之后也就完成了玉米地的整个收成。接下来,我就跑去了陕北。一直画到下雪的时候,大雪来了,我就开始画黄河、画雪,画苍苍茫茫的景致,也是其中有毛主席《沁园春》那种意境。画窑洞里的雪,黄河的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画黄河,大河九曲十八弯,天地合一。然后中间一个烟儿出来了,烟儿一出来,我感觉灵魂飞上天了,然后我就说,那我埋在这儿了。这个地方叫什么地方,我就埋在这儿了,下边看黄河。过年就在那儿了。

访:太有意思了。我觉得您的这个绘画方式非常具有中国艺术家的特殊的情怀。一直是跟着天地在走,这个概念很大、很有意思。您从考古学里体会的这些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这种理解,形成了您的绘画气质和面貌。您的实践、探索和努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今天的中国是特别重要的。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