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棉价“过山车” 纺织业中西部大转移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6月4日   来源:中国经营报

  

“棉花产业向中西部的棉花产区转移已经不再是趋势,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情。”首创期货农产品分析师董双伟表示。

自去年8月份开始的疯狂棉花行情至今年4月份终于以暴跌结束,然而越来越多的棉花加工企业、棉纱厂,甚至轻纺厂都明确地意识到,在高成本时代,只有掌握原料成本才能控制利润。

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棉花种植开始,到采摘棉花,再到轧花厂加工,再经过贸易商流通,到棉纱厂进行纺纱,然后经过轻纺厂织布,最后才延伸到纺织品服装,这是个漫长的产业链。

在这个产业链中,棉花是开端。当棉花价格由2万元每吨涨至4万元每吨时,整个产业链的天平开始向上游倾斜。“棉花暴涨后,棉农、贸易商及纱厂等上游企业获利较多,而下游的纺织加工企业、服装厂等的利润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挤压。”鲁正期货棉花分析师郭先生表示。

为了提高利润空间,下游纺织服装企业的订单报价也同期开始涨价。“一般上调20%~30%,个别产品甚至上调40%,但这远远比不上棉花的涨幅,因为国际市场很难接受如此大幅度的调价,有些欧美的客户便减少了在中国的服装采购量,更多从东南亚等地去采购。”郭先生表示。

据了解,此前包括七匹狼、李宁、利郎在内的各大品牌服装都相继涨价,涨幅从10%到30%不等。“涨价的结果导致纺织服装行业的订单持续减少,国外市场销售低迷,原料采购意愿也下降。”东亚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徐舟表示。

当2010年8月国内棉花一路暴涨时,有关部门曾将调控矛头指向郑州商品交易所的郑棉,指责期货市场为投机客推波助澜,但业内人士则为郑棉喊冤:同期美棉涨得更凶,郑棉只不过跟随美棉上涨。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虽然是纺织品出口大国,但同时也是棉花进口大国。据公开的数据显示:2010年~2011年我国棉花产量仅为653万吨,而棉花需求旺盛,缺口高达370万吨,巨大的供需缺口只能依靠进口来缓解,但中国260万吨的进口配额距离370万吨的缺口还有110万吨的巨量。

在棉花定价方面没有话语权的中国纺织业终于尝到了棉花暴涨暴跌的“苦头”。

今年4月份开始,美棉开始暴跌,郑棉紧随其后,但到5月份美棉的价格依旧比郑棉高,美棉在两万八九元一吨,郑棉在两万元一吨左右,棉花价格外高内低倒挂的现象导致很多国内加工企业开始违约。

“3月份开始出现棉花订单违约,违约高峰大概是在4月,当时价格暴跌最厉害,因为很多订单是3月份之前下的,那时棉花的价格在3万元每吨以上,如果按照当时的价格进货,用来加工,那肯定亏本,所以有些企业选择违约。”董双伟表示。

中西部大转移

在此轮棉花暴涨中,最“难受”的莫过于中游的棉纱厂和加工企业。

“很多加工企业是被迫加入到囤积棉花的队伍中来的,”郭先生告诉记者,“一般一吨棉花正常的加工利润仅500元左右,可以说利润微薄,但他们边加工,棉价边涨,有时候来不及囤货或调价,就只好亏本做,慢慢的很多加工商只好随行就市囤积棉花了。”

然而,这些加工商囤积的棉花还来不及出手,暴跌就开始了。“炒作太凶,根本来不及出手,原来囤一吨可以实现盈利接近5000元,后来净赔近5000元。”郭先生表示。

关于此轮棉花下跌的原因,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与投机过度有关。

“由于去年棉花涨得凶,春节前纺织、加工、贸易商都开始囤棉花,棉价涨到2月中旬,突然纺织订单开始减少,即便进入纺织旺季,订单依旧没起色。一些加工企业就开始发慌,只能压价出售,这时,下游采购就保持观望,期待价格更低,这造成了棉花收购价格越来越低的局面。”郭先生表示。

另外,需求不足也是重要原因,由于国内用工成本上涨,导致国内的纺织企业相对东南亚、南亚等国没有竞争优势,订单外流,而时至今日,欧、美、日等国的经济形式仍不乐观,纺织订单开始萎缩。

在此轮棉花行情中损失惨重的轻纺企业开始改变策略,另谋出路。

2010年年底,棉花价格上涨至32000元每吨时,新疆传来消息,众多棉纺企业开始到棉花主产区新疆去投资建厂。

根据2011年一季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中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脚步不断加快。其中前去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显著,今年1~3月中、西部地区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62%、63%,投资占比方面,中部地区上升了约4个百分点。而新开工项目数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部地区,前3个月中部地区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8%。

“中西部靠近棉花产区,企业在当地开厂能有效掌握当地的棉花资源,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中西部的人工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纺织企业向中西部大转移会越来越快。”董双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