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风声密集时。
从已经确认的招商基金总裁成保良离任,到传言中的博时肖风、易方达叶俊英变动。官方纷纷否认,愈加扑朔迷离。
风起时,换帅季。
若干年后,当肖风回忆起他的1998到2011,他该如何书写?当他想起范勇宏、高良玉、赵学军、成保良、莫泰山、韩方河、叶俊英这些惺惺相惜的同代元老们,他会潸然泪下吗?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经历过艰辛的草创、满城风雨的老鼠仓、歌舞升平的大牛市、泥沙俱下的2008、纠结迷茫的2009年到如今,带出了1185亿元规模的博时,亦成就了自己,应是无憾。
这个假设并非无源之水。据来自北京方面的消息,肖风已经递出了辞呈,但博时对此认认。
范勇宏、高良玉、赵学军、成保良、莫泰山、韩方河,这些在业内能担当起标杆的人物,不知不觉已经有过半,以不同的方式和节奏,离开了公募行业,相同的是,每一个人的离开,都会引起一阵嗟叹。
他们共同的资本,是在现有条件下苦心孤诣的将公募基金做到极致,亦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星光大道上。
他们大多处在40-50岁,男人事业的黄金期,他们共同的苦闷,是天花板。是三重门:要么苦守、要么自放、要么功成身退。
留下的人,已经在业内最优秀的公司,已经是公司里最具话语权的总经理,在公募行业,他们几乎已无向上的路可以去。
最早,也最不光彩离去的是韩方河。2006年,韩方河个人涉嫌违纪而停职接受调查,2007年,韩方河因受贿 400多万元及共同操纵股价罪,两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
莫泰山亦属于把公募当作事业来做的人,曾致力于改善交银施罗德激励机制,但梦想照进现实,摆脱不了泡影的宿命,随即离开了公募而奔私募而去,去继续耕耘“真正的事业”。
莫泰山不仅在公司治理方面长袖善舞,其人格魅力也备受称道。在交银施罗德期间,并未配备秘书,逢撰文及演讲,多亲力亲为,工作细致程度备受下属赞叹。2010年莫泰山的离开被称为业内公认的损失。
时间行到2011,业内高管变更更为频繁,而最醒目的和具有里程碑暗示的,仍然是大佬们的离去。
据报道,招行基金掌门人成保良即将离开公募行业,成为上海瑞力投资有限公司主要筹备人,该公司是上海国际集团按照上海的QFII-LP政策发起设立的本外币产业投资基金。
此次转型业内看法不一,有空间亦有风险,但是对于成保良来说,他选择了改变。
但在众多看法中,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则直言“其实对他来说已经谈不上转型了,就是为退休养老做过渡了。”
紧接着,5月11日,嘉实基金发布公告,宣布王忠民因任期届满并退休,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职务。总经理赵学军先生代任公司董事长职务。而据业内人士消息,赵学军很可能自此退出直接管理一线,卸任总经理职务,担任董事长一职。
这在董事长多为股东方任命的基金行业来说,已属不易,如果坐实,赵学军可谓功成身退。
范勇宏和高良玉仍在坚守。范勇宏带领华夏稳坐公募基金头把交椅却仍然身处公司与股东无休止的博弈中,而高良玉仍然宝刀未老兴致勃勃的带领着南方基金走向再一次的改变——投资策略化。
“从个人发展轨迹来看,他们的确已经走到了目前职业生涯的巅峰或者瓶颈,寻求其他出路很正常,但是在基金行业走过十多年的时候出现这种群体现象,值得深思。”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向记者表示。
成保良筹备上海瑞力投资风传肖风辞职 博时否认
再过几天,成保良真的就要告别工作了8年的招商基金了。
而据记者了解到的最新进展是,成保良或将成为上海瑞力投资有限公司主要筹备人,该公司是上海国际集团按照上海的QFII-LP政策发起设立的本外币产业投资基金。
成保良的事情刚落锤,大佬肖风的动静旋即再起风波,有传言称,肖风已向博时基金董事会正式提交了辞呈。
实际上,去年肖风有意要离开,但是,最终因为股东的挽留,留了下来。
然而,迄今为止,人们仍然不知道肖风将去向何处。此前,有传言称,肖风将像交银施罗德莫泰山一般“公转私”,但目前仍未有确定的答案。
记者向博时官方求证,但对方否认了这一说法。
博时团队逐年变动
肖风已成基金行业旗帜之一,也是风向标之一。
去年的同一时间,肖风也曾被传过说有意要离开博时基金,另谋高就。虽然博时公司对此一律否认,但是肖风要离去的风闻始终弥漫于业内。
肖风曾经也对公募制度发表过自己的言论,“现在发现私募基金慢慢做成10亿、20亿、50亿的时候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事情,而且可以成为自己的事业。公募基金目前的制度设计确实很难跟他说‘这是你一辈子的事业’。”
肖风无疑是基金界的元老,13年基金业的发展,老十家的基金公司总经理现在所剩无几,目前还在总经理岗位上的只有华夏基金公司的范勇宏和博时基金公司的肖风。
肖风已经目睹过太多的离去。旗下大将高阳、肖华率先挂靴而去,此后,李全和陈亮在去年年初相继离职。
李全,一位率性的四川人,他与肖风的组合,曾被业内誉为黄金搭档。然而,一切皆随风而去。
去年8月份,博时曾经在一天之内提拔了5个副总,获准担任博时副总经理的杨锐、董良泓、邵凯、李志惠、李雪松全部来自博时基金公司内部,均是在博时服务了5到11年的业务骨干。
业内人士称,这也许是博时等基金公司挽留人才的一种手段。
面对愈演愈烈的基金经理及高管的离职潮,包括博时在内的多家基金公司已经开始采取对策,进行反击。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曾对理财周报这样表示:“肖风给不了下面的人任何东西,只能给头衔。”
肖风归何处
据闻,肖风和博时的大股东招商证券一直不合。这个问题在2009年博时大股东转让公司24%的股权时开始升级。
从那时起,博时的股东一下子变成了7个,新股权结构刚确立,博时的离职潮就开始涌现。复杂的股权结构,无疑使得肖风对公司的管理更加得不易。
一位已经离开博时基金的旧将曾告诉理财周报:“股东什么都不做,但是钱拿得最多,管理层也没有安全感,随时可能挪位。”而处于夹缝之中的肖风,对此肯定也是感同身受,业内人士表示,肖风在该位置上,上下都有不满。
去年,博时基金旗下产品业绩表现整体不佳,而且博时以86.27亿元亏损居行业第一。
在2010年基金公司排行榜中,博时和南方的座位“对调”格外引人关注。
去年年底,博时和南方分别管理27只和29只基金,其资产净值分别为1176.22亿元和1185.37亿元,博时基金在2010年被南方基金超越。
业内认为,这使得肖风朝两个方向的发展遇到了障碍:回归大股东体系、晋升董事长。
东吴基金徐建平:2007大牛市未发产品是最大遗憾
再突围聚集新兴定位弯道超越
理财周报记者 熊婷婷/文
与记者见面之前,东吴基金总裁徐建平的日程一直都很赶,往返于全国各地,拿奖拿到手软。
东吴基金成立于2004年,但如今的东吴基金更多地脱胎于2009年的自我革命,2010年初见成效。
确立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机会在于弯道超越
理财周报:东吴基金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定位于做基于成长性和新兴产业的投资,为什么?
徐建平:2009年下半年,基于我们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分析、判断和研究,成立了新兴产业的三个小组。我们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真正的转型时期,已经到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前夜,我们判断从2010年开始转型元年真的启动了。
基金行业跑马圈地已经结束了,我们作为一个新锐公司,必须思考怎么来超越。我们提出要借助国家经济的转型,实现弯道超越。实际上我们去年的最终结果证明了我们的选择,市场也给了我们回报。
理财周报:新兴产业中短期仍然有周期性风险,对于业绩的持续性怎么看?
徐建平:首先,我们打造基于成长性和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说我们所有的投资都只关注这一点,而是希望这一方面成为我们的优势,我们肯定也不排斥其他投资方式。
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成长性投资也不只是新兴产业投资,而且我们讲的新兴产业投资,也不局限于国家公布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因为整个经济的增长,关键的变量驱动力都来自于新兴产业。投资这些产业,肯定是能获得最大的回报。资本市场最大的魅力在于预期。
怎么来平滑市场的波动,最关键是三条:第一,要有正确的理念,不能盲目跟随市场热点,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坚持价值投资的。投资的关键是看产业和企业的本身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一切从企业基本面出发,不是找个好的概念就会去做。第二,依靠团队。我们也有明星基金经理,但是这是市场赋予我们的。我们强调,人才很重要,但是团队比人才更重要。第三,要靠规范的制度流程
事业留人 机制留人
理财周报:如今东吴基金投研团队成绩整体不错,亦不缺乏明星基金经理,在基金行业人才紧缺的现状下,如何确保团队的稳定性?
徐建平:我们最有特色的应该是整体的氛围。第一我们投资研究的无缝链接。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我们也是和其他公司一样,设立一个研究总监,一个投资总监,一个投资部,一个研究部,结果发觉不行,我把这堵墙打通了,让投资总监一个人来管。到了一定阶段以后,产品多了,投资研究分开了,但是都还是投资总监来管,而且他们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和氛围。
第二,除了正常股票池之外,我们平时还有核心股票池。而且我们很早就实行研究员的考核很大程度由基金经理来决定。我们非常强调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基金行业结合起来,强调以人为本。软硬结合的比较好。我们团队氛围也很宽松。鼓励大家差异化,在争论中寻找方法,保持团队的活力。
错过的2007 纠结的2009
理财周报: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东吴基金并未发行任何基金,为什么?2009年业绩不太好又是什么原因?
徐建平:2007年主要是一次没有成功的股权转让。整整耽误了我们一年。
2009年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个因素就是投研团队对市场形式的判断过于谨慎。第二个因素就是当时总体的投研团队还不够成熟,相对来讲,研究还不够全面。再加上之前股权转让的遗留因素,使得团队流动性比较大,2009年只剩下了两个基金经理,业绩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009年大力转身
理财周报:2009年是东吴基金投资战略确定的时候,也是现今投研团队组建的时候,这一年发生这么多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徐建平:催化剂就是在2007、2008年业绩很突出之后,2009年前期业绩不够理想,促使我们反思,做出改变。我之前是投资出身,所以在管理方面比较有经验。到了2009年下半年的时候,我靠前指挥,亲自抓这一块。从10月份开始,整体上就发生了一些改变。
2009年年底,除了我们对投资研究、团队整合、特色打造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之外,我们也在致力于公司本身的转型。主要在三方面:第一,投研从大而全,小而全到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发展;第二,整体业务上从一元到多元的跨越和转变,从2009年开始做投资顾问业务;第三,营销上希望实现从增量为主到存量和增量并重的跨越和转变,希望通过好的业绩来带动规模的增长。
我们去年规模增长的60%以上都来自于我们自身原来基金的保有量和净值的增长。实现了我们当初的目标,也证明了这条路是确实可行的。
理财周报:2004年成立的12家基金公司里面,东吴基金的规模这几年来都是落后于平均规模的,其中大部分时间东吴基金其实业绩很好,相对而言东吴基金的市场拓展是否是短板?
徐建平:市场上对我们有两个误解:第一就是东吴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做得比较好。其实2007年大牛市我们做得很好,只是那个时候产品少。第二就是大家认为我们市场是短板。的确我们市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也有开会讨论这个事情,怎样做得更好。
但是与其他公司规模的差距,最大的因素在于2007年。后来我们业绩好的时候,市场不好,再怎么发都发不大。从2007年底到现在,基金行业的总规模是下降的,而我们公司还是净增长的,2007年底是93亿元,到今年一季度是141亿元,是少数保持增长的公司,三年综合来看我们也是不错的。
我们现在市场预算也加大了,我们在深耕渠道方面还是要加大投入,争取保持这两年的良好发展势头。
宋三江弃450亿投75亿转会信达澳银任副职
理财周报记者 熊婷婷/文
穷则思变,变则通。在基金业整体市场环境恶化,竞争加剧的时候,业内高管变动也迎来了一波小高潮。5月19日,又一高管任命公告发布,自华宝兴业离开的宋三江,最终落脚信达澳银。
宋三江看中信达澳银财务实力
宋三江,来自于有基金业“黄埔军校”之称的华宝兴业,由于宋三江在华宝兴业工作时任市场总监,并不属于必须公告的高管职位变动范围,故他的离开颇显低调。直到5月19日,信达澳银发布高管人员变动公告,宣布任命宋三江为公司副总经理兼销售总监。空降成为副总,一时间引人瞩目。
从资产规模来讲,华宝兴业近450亿的规模要远大于信达澳银的75亿元。究竟为何宋三江会离开拼搏了八年的华宝兴业,转投信达澳银开始二次创业呢?
对于其离开华宝兴业的原因,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宋三江的家人都在深圳,而他独自在上海工作,长期和家人两地分居,信达澳银总部在深圳,此次转会主要还是为了家庭。
记者致电宋三江,他肯定了这个说法,虽然信达澳银总部位于深圳,市场部位于北京,但是他得以回家的时间还是相比华宝兴业时期大大增加了。
另外,宋三江并不认为他的此次转会如外界所言的“舍大选小”这么夸张。“整个公司从战略上都更加重视市场,而且也有实力拿得出钱来支持开拓市场,加上我们去年以来业绩也不错,我认为前景还是很光明的。”
信达澳银新设销售管理部及销售总监 发力市场
宋三江曾在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任个人银行部副总经理、支行行长等职;而后任大鹏证券资产管理部高级市场经理、资产管理公司首席市场运营官助理;在华宝兴业工作八年,做到总经理助理兼市场总监。
而在宋三江之前,信达澳银副总的职位空缺,亦无销售总监。
据宋三江介绍,之前信达澳银只有市场开发部,今年以来设立了一个新的销售管理部。之前信达澳银负责市场方面的工作人员只有十几人,如今已经超过二十人。
“信达澳银的股东背景比较雄厚,从成立开始都比较顺利,财务方面也比较稳健,一直处于盈利状态,所以之前在市场开拓方面意愿不急迫,但是去年以来业绩优秀而规模却发生缩水,股东和管理层意识到了市场竞争的严峻性,所以下定决心大力支持。”
信达澳银成立于2006年,大牛市前夜,股东包括中方股东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及外方股东康联首域集团有限公司。
2007年信达澳银发行了一只产品——信达澳银领先成长,截至2011年3月31日,信达澳银领先成长规模为62.47亿元,占如今信达澳银总体资产管理规模74.55亿元的83.8%。
虽然规模发展滞后,但信达澳银的业绩不乏亮点。以信达澳银领先增长为例,成立以来回报率达到41.72%(截至5月25日),自成立以来皆跑赢同类基金平均水平,根据银河证券的评级,今年一季度也排在217只同类型基金的第8名。信达澳银中小盘去年也表现抢眼,年回报率接近24%。
与业内很多中小型基金公司一样,信达澳银面临着业绩无法转化为规模效益的局面。
特别是从去年开始,虽然业内产品发行进入快车道,但整个行业呈现净赎回态势,如2010年信达澳银旗下基金总体业绩虽然不错,但业绩并未能转化为规模及公司效益,规模却逆向缩水四分之一。此种状况到今年有愈演愈烈之势,进一步挤压了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间。
新成立的销售管理部,颇有渠道和市场经验的宋三江,正是信达澳银所需要的。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