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招聘网站打包卖简历 应聘者信息外泄遭骚扰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5月16日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眼下正值“毕业季”,不少求职者无端收到大量来历不明的招聘信息,不堪其扰。昨日记者跟踪采访发现不少招聘网站“打包”出卖求职者个人信息,致使求职者暴露给自己并未投递材料的不法商家。

江汉大学大四学生吴文华注册了几个求职网站。注册后,招聘网站一般会建议填写一套简历模板,内容涉及个人基本情况、住址、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甚至兴趣爱好、家庭成员等隐私信息。记者浏览中华英才、51job等几家大型招聘网站发现,在工商局注册过的企业,只要上传营业执照扫描件,审核成功后支付一定费用便可查看并下载求职简历。有些规模较小的网站甚至只需付费。网站推出不同资费的各种服务,平均下一份简历只花几角钱。

以省内一大型招聘网站为例,“季度会员”需400元,每天可下载简历400份;“半年会员”650元,每天可下载450份简历;年度会员880元,每天可以下载简历500份。

一家招聘网站客服人员声称:“我们有供求职者自主选择的加密措施,将简历分为开放和非开放两种,只有求职者认可类型的企业才能查看简历。”但事实上大部分招聘网站尚未对信息转移规则做出详细说明,求职者为提高“命中率”常常放弃加密措施。

招聘网站多要求用户承诺如实填写个人信息,还在“注册须知”中罗列诸多免责条款,甚至公告:“对于他方输入的材料和信息,本站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既无法保证网站所载信息的真实性,也不向求职者说明具体的信息使用对象。

湖北同进律师事务所罗春丽律师认为,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应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个人信息应被有效保护

评论员 肖擎

招聘网站“打包”卖简历,再一次印证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个人信息就是隐私,而隐私权则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在信息时代,个人信息被不当传播,被轻松“共享”,会给人带来更大的恐惧,使人的基本权益变得愈发脆弱。也因此,个人信息保护显得更为迫切。

泄露个人信息的招聘网站在工商局注了册,其市场行为也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接受个人信息,理应尽保护之责,付费就能下载,规则不明确,人人唾手可得别人的信息,实在让人生疑,这到底是招聘网站还是信息倒卖网站?我们还要追问,它们的行为是否被有效监管,市场规范究竟有没有?

一个人无法脱离社会生活,总要参与社会活动,接受社会服务;信息时代,人们总要在一些时候把自己的信息交出去。提醒公民个人要有警觉意识,可以,但靠此远远不够,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个人信息应当受到强有力的保护。(见习记者张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