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传已久的中国人寿集团高层换届消息终于尘埃落定。
5月6日,立夏。中国保监会宣布,中国保监会原主席助理、新闻发言人袁力接替杨超出任中国人寿集团总裁和党委书记。
突如其来的人事变动,其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是由于国寿一季度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大幅度下滑还是杨超正常退休?
据了解,今年已61岁的杨超已达法定退休年龄成为此次卸任的原因。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更爆出猛料:“近期将有中国保险业巨头退位,国寿此次人事调整或与其有关。”而国寿集团某内部人士对此说法笑而不语,为本就众说纷纭的态势平添一份神秘。
换帅探源
2005年5月,杨超从中国保险(总部在中国香港)董事长兼总经理任上,接任62岁的王宪章出任国寿集团总裁,至今已六年。六年时间里,他创造了中国人寿的多个第一:中国人寿成为全国最大的保险公司,摘得“保险第一股”的桂冠,股价市值也位列全球寿险上市公司之首。
杨超的“能力强”是业界有目共睹的,执掌中国人寿后使其走向集团化,并于2007年1月9日回归A股,成为一家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纽约三地上市的金融机构。如今,国寿集团及其子公司构成了中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资产过万亿元的保险集团,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2010年集团合并保费收入达3510亿元,集团合并净资产超过600亿元。
回忆起杨超,国寿某内部人士的语气里仍充满了敬佩:“杨总的36字方针,以及对品牌的重视程度至今让我们受用不尽。”杨超几乎逢采访必讲到品牌效应的重要性,曾经在海外服务多年,回忆起几十年在欧洲、香港及中国内地市场的磨砺时说,“没有品牌的企业一分一分地赚钱;有品牌的企业一毛一毛地赚钱;而既有品牌又有资本市场的企业可以一块一块地赚钱”。
而杨超的平民化和节俭则让“基层员工都喜欢”。中国人寿很多人都知道,杨超喜欢喝干白,原因很简单:便宜。他常说:“咱们吃饭,花的都是自己的钱,如果喝干红,一瓶酒动辄几百块钱,干白则不过几十块钱,而且很少有假酒。”
当年杨超执掌中国人寿后讲过这样一段话:“我现在五十几岁,正是干事业的时候,我一直告诫自己,作为国有保险公司的董事长,首先要对国家负责,其次要对股东负责,另外还要对我的家庭和我自己负责。”
不过,就算是如此一个杨超,也不能阻止国寿一季度利润的下滑。截至3月底,中国人寿实现营业利润95.05亿元,同比减少23.2%;实现净利润79.71亿元,同比减少22%。这个数字对于占据中国保险业资产半壁江山的国寿来说有些不尽如人意。尽管中国人寿对此表示,营业利润和净利润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受投资收益减少所致,但还是会让某些好事者对人事变动浮想联翩。
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否认了业绩下滑导致换帅,“近期将有中国保险业巨头退休,国寿此次换帅或与其有关。”而问及袁力的接棒时,该人士含糊表示国企高层变动并不看这一点业绩,而是有更深层的原因。
中国人寿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现在说“换帅”为时过早,“杨总这个不叫退出,他是全国政协委员,离换届还有两年,而且他只是辞去了我们集团党委书记和总裁的职务。”该人士表示,杨超仍任国寿集团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职务,就算要离职召开股东大会,最起码也要两个月的时间。
针对前述保险业资深人士推测杨超离任与“某保险业巨头退休有关”,该内部人士只是笑说“有点意思”便跟时代周报记者岔开话题。
为何是袁力?
5月6日,国寿集团内部就已经宣布了袁力与杨超的人事任免。
三天后,袁力就已经正式走马上任。国寿集团一位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袁总很和蔼,一来就马上到各个部门走了一圈。”
资料显示,袁力是目前第一梯队保险公司一把手中最年轻的,今年49岁的他却已有27年的保险业从业经历。其中的14年是在保险公司工作,熟悉财产险业务及国际险业务,先后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吉林市分公司国际业务处处长助理、平安保险(美国)公司总经理等职务。1998年调入刚刚成立的保监会,历任政策法规部处长、发展改革部副主任、主任。2006年1月起,任保监会主席助理兼新闻发言人。
和前任相比,袁力既有保险公司的从业经验,又在监管机构中得到历练,曾先后负责保险业“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专题研究,负责《保险法》修改草案的起草工作,参与了人保、国寿等三家国有保险公司股改方案的研究制定,参与制定中国保监会新“三定”方案,组织起草保监会有关重要会议文件。业界认为其丰富履历将有助于中国人寿保持核心优势。
袁力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结合以上工作,他撰写了一系列专题调研报告。连续四年参与编写《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在多家国内重要杂志和报纸上发表数十篇论文,已出版一本论著和译著。
一位熟悉袁力的保险高层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身为经济学博士后的袁力,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许多重要问题都有系统深入的见解:早在1998年就撰文提出,我国保险监管要“突出一个导向,抓住一个重点,构建四位一体的监管思路”。
在袁力看来,这即是通过监管的手段把保险公司从盲目追求规模引导到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轨道上来,保险监管的重点要从合规性监管转到偿付能力监管上来,构建以国家宏观监管为主体、以行业自律为辅助、以企业内控为基础、以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如果说杨超重视“品牌”,那么袁力可能更重视“风险”。在袁力发表的著作和公开场合的讲话中,有一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风险管理。他强调保险集团进行监管要考虑到资产负债评估、资产投资、资产负债匹配、责任准备金等方面,要及时进行模型评估和压力测试,并曾多次对保险企业强调偿付能力、保险准备金、财产再保险分出、资金运用及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建立。
在后危机时代,颇具忧患意识的袁力的“下海”,或许将开启中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上述中国人寿某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隐约表示其担忧:“袁总的经验其实主要在财险方面,无任何资料显示袁总有过寿险的工作管理经验。”但该人士同时称,对于袁力那个级别的领导,专业技能没有必要划分特别精细,“有想法有思路会用人就行”。在问及袁总上任国寿会有何变化时,该人士表示“时间太短,看不出来”。
整体改制困局
近两年,杨超一直谋划国寿集团整体上市,但因历史遗留的利差损等问题,集团整体改制上市一直未有时间表。杨超在任时一直心心念念的“整体上市”还未实现,不得不说这是留给袁力的任重而道远的存疑。
中国人寿2003年改制剥离上市时,由集团公司承担了1999年6月之前签订的“老保单”,“老保单”的预定利率高达8%-10%,其后人民银行连续7次降息,保险业主要投资回报率从1996年的8.05%降到2000年的3.59%。
在此背景下,国内寿险公司因资金回报率达不到保单预定利率而发生的利差损累计高达600亿元,其中中国人寿占据了比较大的份额。
杨超也曾经公开表示:“集团有信心彻底化解过去遗留的利差损问题。”他表示要为整体上市该远景目标的实现“积极创造条件”。但国寿集团几百亿的利差损财政部怎一句“兜底”就可解决得掉的,况且,杨超多次表示,为减轻国家负担,将尽量自己消化一部分利差损。因此,这部分“亏差”终究是中国人寿集团无法回避的。
早在2008年,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就提出过中国人寿集团改制的大思路。吴定富曾表示:各家公司都面临着不断深化改革的问题,要把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中国人保集团等公司,下一步也在考虑积极创造条件,进行集团整体改制上市,以适应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和混业经营的挑战。
曾经国寿集团整体上市无数次牵动公众视线,集团内部也进行了优化改制;努力把内部的各种资源与关系理顺;包括打算引进战略投资者。
某国寿集团高层对时代周报记者称,那些投资者的会谈都是机密,但有时候还是会让公众窥见蛛丝马迹,“比如雷曼兄弟只是在国寿门口下了个车,第二天媒体报道就出来了”。所以大家也一度以为真可以如期待中在杨超任内国寿就可以完成整体上市的计划。
但出乎意料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国寿对于整体上市,归于沉寂。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寿要想整体上市难度太大。因为国寿隶属财政部,除非把资金转移到如中金之类的公司去整体上市才有眉目,“否则连丁点希望都没有”。
而前述中国人寿集团某内部人士颇为认同这种说法,但其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并不是国寿把整体上市当做一种噱头,“我听说,财政部对这个事情(整体上市)没有批准”。
金控路漫漫
其实,在杨超执掌中国人寿的后期,中国人寿已经开始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型,特别是在最大竞争对手—中国平安“大金融”布局的挑战下,袁力的重任或许还在于将中国人寿打造成一家国际金融保险集团的战略远景。
中国人寿一位资深人士称,在杨超执掌国寿的后期,国寿已经开始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型,而新帅的重任可能在于将国寿打造成为一家真正的金控集团,由于袁力既有保险公司的从业经验,又在监管机构中加以历练,其丰富的履历有助于国寿未来保持核心优势。
去年12月,国寿在北京成立了战略咨询委员会,数位金融界前高官和业内专家组成该集团决策层高规格智囊团。国寿称将借助智囊团成员推进“十二五”规划,以推动其实现金融控股集团的目标。
在今年国寿的工作会议上,国寿再次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进行集团整体改制,在巩固强化现有寿险、财产险、企业年金、资产管理等主业的基础上,拓展培育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新业务领域。
对于控股银行,国寿一直表现志在必得。杨超曾一再表示,如果有合适的银行,国寿会利用其网络、机构和队伍,将其做得很大。
具体什么时候控股,是选择一家或是两家,需要看时机。纳入银行资源,将对国寿的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业内评价称,在完成国寿上市之后,事实上,杨超亦有意带领国寿开始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型。
袁力在平安有过的从业经验,有助于推进国寿打造金控集团的目标。平安在建设金控集团方面一直走在国内保险业的前列,而袁力在保监会工作期间曾任职发展改革部主任,所以袁力对金融业形势发展具有深厚学术和实践经验,这对国寿的金控集团打造是一大优势。
但郝演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平安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全中国最大的金控集团,但是国寿的发展则是“另一个概念”。
郝演苏称,国企很多程序都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国字号想过于渗透是有很多障碍的”。
如农行是嘉禾人寿大股东,中国人寿也是广发行的最大股东,跟花旗各占股20%,但从嘉禾人寿、广发行整体的规模之于农行、国寿来说太小,毫无意义,且也无法利用各自网点甚好合作,离金控大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前述国寿集团某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坦承:“国有企业遇到的障碍比纯合资企业要多得多。”该人士称,杨超海外经验比较丰富,他一直认为走金控道路非常重要,也一直在努力运作,但实在是困难重重,对于整体上市和金控之路实在无法拿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表。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