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明年起实施新监管标准 对银行体系冲击不大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5月3日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3日电(记者 曹华)今日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从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和贷款损失准备金三个方面提高了对银行业新的监管标准。新标准规定,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该规定将于明年1月1日开始执行。

对此,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新旧资本充足率要求基本一致,新规实施之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不大。此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质量较好,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达到新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不会对银行体系的信贷供给能力产生较大冲击。

新旧资本充足率要求基本一致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不大

银监会国际监管政策处主任范文仲介绍,根据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指导意见》统筹考虑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要求,设定了三个层次的资产充足率监管标准:一是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5%、6%和8%。二是引入逆周期超额资本要求,包括:要求商业银行基于跨周期的风险参数计量资本;计提2.5%的留存超额资本要求;计提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三是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暂定为1%。

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与国内现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大型银行11.5%、中小银行10%)基本一致。

对于如何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范文仲表示,这是在商业银行出现系统性的信贷过快增长情况下,才考虑计提。而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定义,银监会表示,目前国际国内都在积极研究,最近正在进行方案制定,一切都在推进之中。范文仲表示,今年会有明确的方案出台。

对于商业银行是否面临资本补充的压力问题,银监会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我国主要银行已经达到了新监管标准,商业银行的资本缺口很小,无需大规模补充资本。范文仲也表示,从银监会对国内银行测算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银行资本充足率都是达标的。

银监会方面表示,从长期来看,由于国内经济增长对银行信贷供给的依赖性很强,为支持经济持续增长,银行信贷规模需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为持续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面临资本补充需求。需特别指出的是,即使不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银行也同样面临信贷扩张所带来的资本补充压力。基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GDP增长率、GDP和信贷扩张之间的相关性、未来银行业的盈利水平等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未来5年银行业将面临一定的资本缺口,但将主要通过银行内部资本积累满足资本监管要求;随着国内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新增融资需求不会对国内资本市场产生较大冲击。

新规明年1月1日开始执行对银行体冲击不大

按照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该项新规定将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不会对银行体系的信贷供给能力产生较大冲击,

在危机以来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过程中,实施新监管标准对宏观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备受各方广泛关注。巴塞尔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就全球平均水平而言,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高1个百分点,4年半后(18个季度)GDP向下偏离基准水平的最大幅度为0.19%,提高资本监管标准不会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重大冲击。

此外,资本监管改革带来的融资成本上升和信贷供给能力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暂时的,长期来看新监管标准实施将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维护信贷供给的长期稳定,从而支持经济持续增长。同时,强化资本监管标准有助于降低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和危机的负面影响,按照目前全球银行业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高1个百分点,所避免的经济损失占当期GDP的1.4%,提高资本监管标准的收益大于成本。

鉴于银行体系在国内经济的重要地位,银监会与国内学术机构就新监管标准对宏观经济的潜在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质量较好,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达到新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不会对银行体系的信贷供给能力产生较大冲击,对GDP增长率的短期影响很小,通过分步达标(系统重要性银行2013年底达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2016年底达标)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对GDP增长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降低。“十二五”规划纲要设定的GDP增长率预期目标(年均7%)明显低于“十一五”期间的水平,未来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是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银行业应该在信贷结构调整和信贷质量改善方面多下功夫,这也正是银监会推动新监管标准实施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