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徽电力部分职工反映,安徽省电力公司近年来以“车改”之名,为全系统约300名副处级以上干部配备公务自驾车,并且标准逐年提高。职工认为这是以权谋私,变相侵占国有资产。安徽电力则称:这是出于公车改革、减少配备驾驶员和降低成本的考虑。
(《新京报》4月28日)
警惕公车改革成“改给”
为了杜绝公车私用问题,从国家到地方几乎都在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想出办法出台政策,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办法和措施似乎总有点力不从心,使这个公车私用问题几乎成了老大难,甚至是绝症。而安徽电力公司这回算是让社会开眼了,公车禁止私用,那就把公车完全变成了私车,私车私用不就合理合法了!把“公车改革”演化成“公车改给”,也就是一次性把公车全部改给官员当私家车,而且车辆产生的一切费用全部由公家买单。这样的“改给”想必官员们不仅同意,更是梦寐以求的。
如果说这也叫改革,不如说这是一种对国有资产的赤裸裸的瓜分。不管是什么改革,宗旨都是一样,那就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更能够节省开支,增加效益,让国家、社会、个人都能从改革中获益。但是我们看看这里的“改革”,原来公司里只有12辆公务车,即便有些领导把公务自驾车送给家属使用,费用也是有限的。但是今年实行“公车改给”,一次性就购进185辆一汽迈腾1.8T和帕萨特领驭1 .8T两款车型,加上3辆丰田凯美瑞。购置费合计达到3761 .8万元。这还没有算上这些车一年1100万元左右的损耗费用。也就是说,他们所谓的“公车改革”不仅把费用成倍“改”了上去,群众更怨声载道,“改给”把人心也“改”散了。 □朱少华
“车改”自肥又是垄断特权狂飙
而垄断特权频频爆出自肥的闹剧,且祭出“雷人”的理由,归根到底还是话语失衡以及民主监督不够完善所造成的。倚仗特权,在利益自肥的道路上,垄断国企越发无所禁忌,越来越口无遮拦。特权的庇护,让垄断国企在茅台、天价洋酒的迷离眼神中迷失了公共责任;利益的垄断,让国企在配备自驾车的狂飙中脱离了正轨。而这所有的迷失,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监督的无力。“天价酒”曝丑,中石化只是自查自纠,找个人承担所有责任,继而还祭出“节俭萝卜”对舆论监督反戈一击;而安徽电力的干部配备自驾车的借口则更为离谱:公车“分配”给干部是“车改”的尝试,目的是为了降低管理成本。
安徽电力的“车改”的高论,无疑侮辱了改革。如果非要往改革上扯,那么这样的“车改”,恐怕只能说是垄断国企利益分赃的一场改革。遮遮掩掩的公车私用,以“车改”之名明目张胆地让公车私用合法化;扯“改革”的大旗,让利益集团侵占国有资产公开化、赤裸化。这,也许就是这场“车改”的真正意义。 □时言平
安徽电力“车改”是一个恐怖标本
透视安徽电力“车改”,我们再次明白了一个教训:车改不能封闭进行,自我主导。安徽电力车改之所以与车改初衷背道而驰,一大原因就是车改是内部进行,由少数人拍板。车改,不能自己改自己,某种程度上说,车改是为了切割既得利益者的不当利益,但是如果由既得利益者自我切割,就难免陷入名不副实的境遇,因为自己切自己,不容易,还怕疼,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车改不仅不切掉自己的不正当利益,反而通过种种方式变本加厉地权力自肥。
著名学者秦晖从历史教训中读出“黄宗羲定律”———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如今看来,一些地方的车改与之相比何其相似!看来,欲使车改达到初衷,就必须打破封闭化的自我改革,满足公众的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权利,由此便需约束权力,强化公众权利。否则,任何脱离公众参与的车改,难免最后都成为一场权力自肥的游戏。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