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中外机构分歧银行评级 稳定或者严重恶化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周鹏峰

中外评级机构对中国银行业给予了不同的展望。在惠誉预言未来三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可能出现极其严重的恶化后,大公国际随后给予中国银行业“稳定”的展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中外评级机构的展望差异,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说,很难说谁乐观谁悲观,但总体上银行业发展还是比较健康。

他认为惠誉给中国银行业提了个醒,但不赞同未来会出现“极其严重的恶化”的预言。

上周美国惠誉对外发布了其评级报告,对中国银行业给予了被认为的“危言耸听”的展望。惠誉预言未来3年内,中国的银行系统资产质量很可能出现极其严重的恶化,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相关贷款是最大的担忧。惠誉估计如果不良贷款比率上升15%-30%,有可能需要高达10%-30%的GDP对银行系统进行支持。

虽然2010年末主要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1%,但惠誉认为,如果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进行更保守的分类,该数字可能已经更接近于6%,几乎达到了惠誉对银行的自身承受损失能力估计的最大值。

银监会年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为4336亿元,比年初减少73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3%,比年初下降0.45个百分点,实现了“双降”。部分因此,中国本土评级机构显得更为乐观。

大公国际日前发布的《中国银行业2011年信用风险指引》报告,对中国银行业信用基本面给予了“稳定”的展望,大公此次评级包括银行主体信用评级和银行个体财务实力评级。在给予稳定展望的同时,大公上调了民生、兴业、华夏等8家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同时上调了中信、兴业、深发展等8家银行的个体财务实力评级。

在谨慎乐观的同时,大公也表示,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扩张和流动性管理造成一定影响;不断提升的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将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对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