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质监局“清洗”乳业 逾40%乳企被迫退出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9日   来源:南方网

  

4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乳业整顿和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结果,全国1031家乳制品企业和145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中,有643家企业通过了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其中包括婴幼儿配方乳粉114家企业;107家企业停产整改,426家企业未通过审核。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天津市,被关闭的企业名单中也不乏知名企业,如完达山乳业、银桥乳业集团旗下子公司天津完达山七里海乳品有限公司、银桥乳业天津公司,其中天津银桥乳业因为卷入2010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而被关闭。

未通过审查的企业,加上仍在整改的107家企业,有近一半的企业未通过。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连芳认为,尽管数量庞大,但是“过关”的企业,占据了国内乳业市场约95%的份额,因此,此次整改对整个乳业影响相对不大。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643家“过关”企业中,蒙牛、伊利、光明等乳业巨头旗下子公司多达190家左右,约占30%。

大小企业命运殊途

在此次整顿中,乳制品大企业成为了大赢家,在众多小企业因为未达标而被淘汰之际,蒙牛、伊利、光明等大品牌纷纷顺利过关。

蒙牛集团对本报记者称,“蒙牛集团旗下子公司100%通过了这次生产许可再审核,总共32家子公司获得了32张生产许可证。”蒙牛乳业刚刚公布了2010年年报,以实现主营收入302.65亿元领跑中国乳业。

4月5日,飞鹤乳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整顿,飞鹤乳业旗下多个分公司先后顺利获得国家颁发的婴幼儿奶粉生产新许可证,成为国内最早通过重新审核、拿到生产许可证的7家企业之一。

蒙牛副总裁赵元花称,“其实,三聚氰胺事件以后,蒙牛旗下的工厂基本都已经配套了(检测设备),所以,这一次不一定是新增加(投入)。”

伊利方面则称,“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我们积极配合国家质监总局,下属130多个工厂已全部通过了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的重新审查”。而本报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进行统计,光明乳业共有15家子公司获得新生产许可证,三元乳业共计是11家。

这前四大企业加在一起,共有约190家子公司获得生产许可证,约占过关企业的29.5%。

而多数小企业被淘汰,则是因为在国家要求的硬件设备上未达标,或者无法投入数百万资金进行技改而放弃申请生产许可证。

工信部一位人士指出,“由于必须有一套三聚氰胺、兽药残余、抗生素等检测设备的硬性要求,需要投入300万至400万元,小企业没钱就只能退出,或者只能转型做饮料。”

陕西红星乳业总经理王宝印之前告诉记者,“三聚氰胺检测设备,简单的要十多万,更全的需要几百万,这个开支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建一个乳品厂。”

被淘汰者的出路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乳业重镇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北京、上海等地,被淘汰企业的数量均相当可观。

乳业大省黑龙江省原有138家乳企,质监局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88家乳制品企业集中开展了重新审核,截至3月31日,共有75家企业通过了乳制品生产许可再审核,获得新生产许可证。通过审核的仅占乳企总数的54.3%,这意味着,其余63家企业将退出乳业市场。

而内蒙古原有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157家,在此轮重新审核中,提出重审申请的企业有71家,截至3月30日,共有 61家企业通过审核。37家企业因生产条件和检验能力达不到要求而未提出申请,49家生产民族特色奶制品的企业按国家相关规定未列入乳制品生产企业实施管理。

另一大省份山东则是有一半的企业被淘汰。截至2011年3月31日,全省原有86家乳品生产企业中,经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等部门审核获得产业政策批准文件的企业有69家,而提交申请并受理的企业有55家,其中,通过乳制品生产许可重新审核的企业有44家,未通过的企业有11家,未提交重新审核申请的企业有14家。

作为乳制品消费最大地区,也是三元乳业的主场,北京共有27家企业重新获证,其中三元共有6家关联企业通过。

426家小企业出局,107家企业停产整改且可能被淘汰。但这些被淘汰企业的设备还在,对于无力承担高额产业升级成本的中小企业来说,除了转向产业链上游成为原奶供应商,转型做饮料,成为了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安徽蚌埠和平乳业总经理李扬民告诉记者,“我们周围的小厂都不愿申报了,提交申报材料的,都是有条件的企业。蚌埠市有七八家生产厂,现在只有两家做了,其它有的转做饮料了。”李的企业是安徽第一批通过审核的企业。

  


  

  

青岛天惠乳业,是山东42家未通过生产许可再审核的乳制品企业中的一家。该企业共占地30余亩,其中15亩用于乳制品加工生产,另外15亩为奶牛场,圈养着上百头奶牛。虽然天惠曾花费180多万元更新设备,但依然未通过这次审核。

该公司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公司不再做乳制品了,现在做乳饮料”。被淘汰之后,该公司总经理李绪高表示,企业今后将转向生产乳饮料。根据国家质监总局的政策,乳饮料产品不在此次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之列。

李绪高认为,该公司的产品很难竞争过蒙牛这样的大品牌,再加上重新审核生产许可证,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改资金,这无疑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现在转型生产乳饮料,原来的生产设备大部分能用上,算是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对于这样的结果,李感觉还算庆幸。

另外一家青岛企业喜来乐乳业,则更名青岛喜来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转型做养殖场,并且已经购进了一批奶牛。

而汉中市汉江酸奶厂则是陕西此次被淘汰的24家企业之一,这家主做酸奶的小厂被注销生产许可证后也在谋求转型。该公司的王毅告诉记者,“由于企业是小厂,规模小,在这次上台阶的整顿中被取消了生产许可证,公司停产后现在正在转型做乳饮料,市场上已经有销售,但由于竞争激烈,销量在下滑”。

众多小企业被关闭,对其他大企业来说,是否意味着并购的机会?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连芳认为,可能不大,因为小企业生产设备落后,又没有奶源可以利用,并购了也是个累赘。

“大清洗”的效应

山东省畜牧协会奶业分会秘书长张志民感慨地说,“为什么国产奶粉不受欢迎,国产牛奶总是让人心惊胆战,就是因为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公信力让消费者不信服。这次从政策层面强制加强企业的产品检测,有利于恢复消费者对乳品行业的信心。”

2010年,三聚氰胺再次死灰复燃,涉案的企业横跨陕西、天津、河北、甘肃、青海、吉林等省份,再次爆发的原因,除了监管不力,行业企业众多,竞争无序也就成为主管部门痛下决心整顿的原因。

这次“运动式”的大整顿砍掉众多小企业,让乳制品行业的监管趋于严格,一定程度上把害群之马清除出乳业行业,清除了监管死角。

不过,对于这次整顿,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4月8日表示,这是初步结果,具体还有待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具体的内容:现在,哪些具体企业被关闭,分布在哪里,市场以及收奶情况如何,还需等后续的结果。另外,还有107家企业在整改中,是否最后都能通过还存有疑问。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众多小企业退出后,在原奶需求旺季经常发生的一窝蜂抢奶混乱局面,将会有所改观。

红星乳业负责人曾对记者表示,有的地方没有奶源,没有规范的生产条件,却照样会生产乳品,这中间就会用到“还原乳”,或者造假,这样的企业出局是应该的,不然对行业影响太大。

陈连芳表示,很多小企业本身没有奶源,生产乳制品有利可图时就做个两三年,没钱赚后就转做别的,“当奶源不足时就高价抢奶,原奶价格高时就会掺假造假,通过这次整顿,对乳业安全会有一定的改善”。

“相对来讲,大企业不敢这样做,如果掺假一经查出来,整个品牌都会毁掉的。”陈连芳表示。

陈连芳认为,此次整顿的另一个效果是,“大企业的产能规模扩大了,小企业退出市场后,会留下一定的空间,大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会提高,生产设备闲置率下降后,利润也就能提高”。

但是,另一方面,尽管这次整顿砍掉了众多小企业,但是国内乳业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产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加工能力过剩,最重要的是,奶源问题依然存在,

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第十七条明确要求,“新建乳制品加工项目已有稳定可控的奶源基地产生鲜乳数量,不低于加工能力的40%,改(扩)建项目不低于原有加工能力的75%。液态乳生产企业所用生鲜乳,100%使用稳定可控奶源基地产的生鲜乳,配方粉生产企业所用原料,50%以上为稳定可控奶源基地产的生鲜乳。”

而事实上,国内有一大部分企业在自有奶源建设上,一直比较落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乳品需求大省广东,普遍实施“公司+牧场”的奶业生产模式。在该模式下,产业链条里没有了散户奶农和收奶站的环节,奶企和牧场的利益被紧密捆绑在同一条“船”上。

  

但是与伊利、三元等品牌通过自建牧场来控制奶源相比,广东当地的乳品加工企业,由于体量小,大多采取合作建牧场,或者与牧场企业签订供奶合同,每年一签。由于对多数牧场无控制权,在原奶价格高涨情况下,燕塘乳业、风行乳业、香满楼牛奶等当地企业倍感成本压力。

广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陈三有告诉记者,目前当地企业只有风行乳业有三个大型牧场。而其他企业尚无自有牧场。正是看到这个短板,燕塘乳业正在走“回头路”,正在建两个新牧场,各有2000头奶牛。王丁棉也向记者表示,“燕塘乳业正在加紧速度,今年会有改观。”

10%的新空间

此次大整顿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乳制品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奶源和市场,将更多地向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四大品牌集中,乳企巨头从中将更多受益。

蒙牛方面告诉记者,小企业被淘汰后,大企业市场占有率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小企业留下的空间,大企业会趁势扩张弥补。

蒙牛方面表示,2010年,其在国内液态奶市场的占有率为33%左右,伊利也在30%左右,而光明则约为10%,三者加在一起占据国内液态奶70%多的份额。不过,蒙牛方面强调,这是自己的统计数据,还需要跟其他数据相对照。而伊利方面表示,2010年,伊利奶粉占据国内21%的市场份额,稳居中国奶粉第一阵营。

陈连芳提供的数据则显示,蒙牛和伊利二者在国内常温奶市场的占有率超过50%,加上光明,三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三分之二。其还指出,通过此次审核的企业,市场占有率加在一起达到95%。

而乳业专家王丁棉则表示,业内普遍预期此次产业整顿,将会让出全国乳制品市场份额的10%左右。

未来,随着乳企巨头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它们是否会通过“垄断”来提价?陈连芳表示,乳制品与其它消费品不同,价格上涨,消费者就会减少消费,如果某个品牌提价,替代品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