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污染我国海盐纯属谣言,碘盐防辐射乃是“忽悠”
■本报记者 李海楠
随着日本大地震海啸引发核电站泄漏事故的持续影响,一股“我国近海遭受核辐射污染、居民亟须补碘防辐射”的谣言从全国沿海蔓延至内陆诸多省份,各地频现“食盐抢购”,谣言终成“谣盐”。
本月16日、17日,发迹于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的“食盐抢购潮”迅速向内陆蔓延,安徽、贵州乃至京津冀地区纷纷加入。
“辟谣”平闹剧
记者了解,谣言最早从16日晚就已传出,随后便不胫而走,传播迅速。“今天买盐了吗?”成为众人街知巷议的话题,而这股抢购潮绝不仅仅限于食盐。
面对早已空空如也的食用盐货架,众人纷纷转而瞄向装满酱油、老抽、海带、紫菜的货架——没有食盐,含碘的酱油和紫菜也可以。
一时间,各大超市商店频遭“洗劫”,闹剧频繁上演。对此,从地方到中央,从政府到企业,纷纷迅速出来辟谣表示:核辐射污染我国海域纯属谣言;海盐不会受污染;碘盐无益防辐射;社会各界切勿盲目跟风。
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主任苏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对我国海水遭受核污染的担心纯属多余,而且,靠碘盐防止核辐射更是“错误”。
“碘盐含碘量极低,达到预防目的需一次性服用多达3公斤碘盐,这显然不可行;核辐射更不会通过海洋流向我国近海。”苏旭表示,况且在我国居民的食用盐中,海盐占比并不多。
据了解,我国食盐共分为井矿盐、湖盐、海盐三类,其中井矿盐占比超过五成,不会受到核污染。
17日当日,中盐总公司明确表示,我国当前食盐储备充足,并将密切关注食盐市场,极力维稳;国家发改委当日也明确表示将严查哄抬盐价行为。
专家解读:海洋安全重点在大气
随着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发生时日的逐步推进,核辐射影响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焦点。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按照我国与日本的位置关系,我国海洋环境还是安全的,重点关注应该放在大气监测上。
“‘食盐抢购’引来社会的敏感关注确实需要科学释疑。”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与波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凡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总体来讲,核辐射污染不会对我国海洋环境带来太大影响。
王凡介绍,从海洋的物质循环运输的角度看,日本总体上处于我国下游,其污染物质将随海洋环流向日本的下游方向,不会对我国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但大气方面就需要重点关注。”王凡说。大气是围绕全球循环的,且循环速度较快,尽管当前我国在大气循环上依然处于日本上游,但是污染物质环绕地球一周之后的辐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
据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显示,从3月12日开始24小时持续监测以来,截至17日全天,并未发现任何放射性异常。
“从实时监测结果和未来几天风向预计,核污染不会对我国产生直接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孟凡对本报记者表示,未来将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做好数值模拟、加强环境应急监测。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