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环保部控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催生千亿脱硝市场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月30日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又一个政策催生的市场正在蓄势待发。

为治理大气污染,政府“十二五”期间将强制火电厂进行烟气脱硝,这一政策直接激活了国内尚处起步阶段的烟气脱硝市场。

据记者了解,九龙电力、龙源技术等环保领域的上市公司已先后布局相关生产线,全国各地中小型环保工程公司也正竭力占领市场。

千亿市场蓄势

氮氧化物作为一种有害废气,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2010年,环境保护部(下称“环保部”)下发通知,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控制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统计数据显示,火电厂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排放源,因此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烟气脱硝。

国家新政正在催生一个庞大的市场。

环保部的下属研究机构环境规划院已将烟气脱硝列为“十二五”环保产业的重点领域之一,并发布报告预测,“十二五”期间火电厂烟气脱硝的总投资需求在500亿元左右,运行成本200亿~300亿元/年。华创证券分析相关数据后得出结论,到2020年,火电厂烟气脱硝市场容量将接近1000亿元。

对前景的看好,促使环保领域的大小企业涌向火电脱硝市场。

投资3亿元人民币、建设两条生产线——江苏一家民营企业正不惜重金进军脱硝市场。江苏万德电力环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万德”)常务副总裁于光喜介绍,2010年年初,企业就开始筹备、研发,瞄准的是脱硝产业中的核心部分——催化剂。

一位技术人士介绍,催化剂是烟气脱硝的核心物质,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烟气脱硝率的高低。长期以来,技术和工艺都属上乘的进口催化剂占领了市场。

当下,市场的爆发将给催化剂市场带来巨大的新增容量,也给国产催化剂提供了替代进口产品的契机。目前,江苏万德的两条生产线正同时建设,2011年6月产能便会释放,年产催化剂1万平方米。“我们正在与国电、华电下属的几家电企谈判,销售渠道已基本确定。”于光喜说。

尽管前景可观,但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2010年年底,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达环保”)投资3万元兴建国内最大的脱硝催化剂生产基地。远达环保是上市公司九龙电力的下属企业,背靠中电投集团,市场前景广阔。另外两家环保领域的上市公司龙净环保和国电龙源也都已踏足催化剂领域。

除了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外,江苏万德的对手还包括全国数十家大小不一的环保公司。

不过,脱硝市场并不仅仅局限于催化剂的生产。2010年年初,环保部发布《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明确指出,低氮燃烧技术应作为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控制的首选技术。

“使用催化剂脱硝的SCR技术,其原理是尾部脱硝”,华创证券节能环保产业分析师谢天卉解释,“低氮燃烧技术则是从源头解决问题,在燃烧过程中就把氮氧化物控制了。”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一位研究者介绍,国家从2004年便开始推广低氮燃烧技术,并于2009年要求所有新装机组必须加增低氮燃烧器。目前,涉足低氮燃烧技术的既有各大环保公司,也有哈尔滨锅炉厂等国内知名锅炉厂。

  


  

资本闻风而动

“我们早就看中这块市场,已经有所投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有投资集团高级投资经理对《中国经营报(微博)》记者说。2010年下半年,这位经理专程赶往重庆,考察远达环保的脱硝催化剂生产线。据他介绍,风投关注脱硝市场已有一段时日,甚至有公司早在2009年便开始布局,而尚未出手的公司最近都在频繁接触相关企业。

企业也感觉了资本的热情。“最近,不少风投公司都来考察我们的生产线。”于光喜说。据媒体报道,远达环保的母公司九龙电力的股价半年上涨123.45%,2010年四季度的市场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目前,资本都聚焦在催化剂的生产上,大量的投入将带来巨大的产能释放。“许多企业的产能都将于2011年释放。到年底催化剂市场可能就饱和了。”这位投资经理说。

脱硝或推特许经营

相较于资本对催化剂的热捧,脱硝设施建设等其他方面却并不被看好。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除了生产催化剂之外,脱硝公司建设、运营脱硝设施等方面的利润并不高,资金回笼时间偏长。

“我们在投资时,会很小心地选择行业信誉度高的企业,以及经济发展适宜的地区。”上述投资人坦言。

这是基于对烟气脱硫产业发展的经验判断——脱硫产业与脱硝产业一样,是因国家政策而发展的环保子行业。“十一五”国家出台政策后,电厂必须大量投入以建设、运营脱硫设施,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出于成本考虑,不少电厂平时关停脱硫设施,只在相关部门来检查时才运转。

此外,许多不具备资质的公司匆忙上马,项目粗制滥造,利润压到极限,导致不少公司生存艰难,行业出现了恶性竞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07年国家开展“脱硫特许经营”试点工作,目前,脱硫特许经营3年试点已结束,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等部门正在总结经验。

这种模式,现在受到脱硫企业的追捧。“因为它可以带给脱硫公司持续、稳定的收益”,谢天卉分析,企业还可以借此提升竞争力,进而占领市场,同时也规范了火电脱硫市场。这些因素都是企业获取融资的重要条件,也有利于行业集中度的提高。

不过,争议之声还存在。脱硝产业能否实施特许经营?环保部下属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以及中电联都拒绝对此发表评论。

但于光喜对行业的发展十分乐观:“脱硫市场已经饱和,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向脱硝转型是必然趋势。”在他看来,借鉴脱硫产业发展经验,脱硝也走上特许经营/BOT道路。“这是长期发展的方向。”

小资料

脱硫“特许经营”模式

即将国有电企的脱硫收益(比如电价补贴)每年按一定比例让渡给脱硫公司,脱硫公司则“包干”脱硫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等业务,在一定期满后交予电企。

非国有企业则采取原理类似的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