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加薪十问:哪些信号能显示加薪已成必要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月21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跑不过刘翔,多数人还是希望薪酬的涨幅可以跑过CPI。2010年,企业普遍从金融危机的阴霾走出,业绩快速回升,同时CPI上涨,员工普遍有涨薪的需求,那么,何时该加薪?怎么加薪?围绕加薪的议题,本报采访了咨询、外包、投资服务供应商美世公司北方区信息咨询业务总监李喆。

《21世纪》:哪些信号能显示加薪已成必要?

李喆:可以观察三个信号,1)员工意见反馈,包括正式满意度调研和非正式交流,一般调研薪酬的满意度总是最低的,可如果员工普遍对薪酬水平持负面评价,还是应当留意;2)主动离职率,尤其是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主动离职;3)公司中层的反馈,比如老听到中层管理层抱怨手下哪个兵又跑了,管理层也该反思一下。

同时,可以采纳“人力成本支出的效率”的指标,比如以前1块钱的人力支出可产生1块钱的利润,如果现在能带来2块钱或者只有5毛钱的利润,那么要考虑薪酬水平是否应调整了。

《21世纪》:企业应该将加薪与CPI挂钩吗?

李喆:要取决于CPI本身有多高,就我们接触的案例,CPI在3%以内,一般客户并不太会关注,如果在3%-5%之间,会结合自身经营环境有所考虑;如果超过5%,往往会看同行采取行动。现在很多客户,也在观望同等规模的同行怎么做。另外,部分企业会顾及CPI增长对于各级别员工的不同影响,因此,中低端员工涨幅会大一些,高层涨幅维持相对平衡。

《21世纪》:加薪之后的薪酬水平应保密吗?

李喆:建议保密。国外做过一项对比研究,两家类似的企业,A公司公布平均薪酬,B公司不公开,结果,高于平均薪酬水平的员工流动率,两家公司没有变化,然而,低于平均薪酬的员工的流动率,A公司远高于B公司。

《21世纪》:企业决定对单个雇员加薪,要考虑哪些因素?

李喆:价值决定价格,一般来说,要考虑绩效、职责、能力以及年资,不同企业会有不同考量,比如日资企业相比欧美企业,年资成分就会多考虑一些。

《21世纪》:加薪可以解决激励问题吗?

李喆:不能。研究表明,加薪可产生的心理作用,最多只持续6个月,大概半年之后,雇员即在心理上认为这是其应得的,开始期待下一次加薪。实际上,整个薪酬激励的架构设计取决于公司战略、行业状况、发展阶段、组织架构等等,是不是普遍加薪是个等而下之的问题。

《21世纪》:知识型员工的绩效往往不好考量,怎么加薪?

李喆:这类人群在专业服务性行业尤其明显,比如咨询公司的高级顾问,出版社的资深编辑。这些行业的组织结构往往并非“金字塔”,而是“菱形”的,资深的专业人士是公司价值创造的中坚力量,人数往往也多,很多人独立工作,并不担任管理职能。个人建议,应结合其能力、知识、经验和某些业绩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充分打开其收入与晋升空间,比如,美世曾为某出版社设计过薪酬,其最资深的编辑岗位的级别、待遇等同于副社长。

由于绩效往往不方便直接考量,在晋升机制上常常依赖“人对人”的考评,一种供参考的机制是每个雇员指定一个人考察其项目表现,一个人促进其个人发展,然后他们在专门委员会上发表意见,共同评定其表现,并决定其加薪幅度,很多知名会计事务所就是这么做的。

《21世纪》:如果公司业绩高速成长,是不是有必要通过加薪共享增长?

李喆:如果薪酬占比是一定的,就是“加人”和“加钱”的问题,多数公司会更多考虑选择加人,推动规模的进一步成长。但是,固有团队的激励也应当适度考虑。我们不推荐每年都普调工资,毕竟中国公司目前都在高速增长,但若未来经济增速下降了呢?

《21世纪》:如果企业处于困难期或者战略转型期,财务资源有限,是不是要加薪?

李喆:如果企业经营不好,整体薪酬预算应该削减,甚至得裁员,然而核心人才仍要考虑加薪以防止流失。如果企业处于战略转型期,新业务尚未盈利,可以设定指标,承诺未来业绩达标后将能得到增长;既有运营稳定、贡献利润的“现金牛”业务,则采用平缓的薪酬增长,至少不要减薪,减薪是一种惩罚措施,没有人喜欢无端受惩罚。

《21世纪》:万一没有及时加薪,出现罢工怎么办?

李喆:处理的首要前提是彼此冷静,关键是罢工工人中能够推举出受信任的代表,彼此有理性谈判的可能。我们建议企业平时应重视工会作用,多与工会代表沟通经营状况,这样一旦出现罢工现象,由于熟悉两方面状况,工会能起到润滑剂作用,避免雇主加薪不够主动,或者雇员漫天要价。

《21世纪》:加薪的权力,有的在owner(所有者),有的在职业经理人,哪种情况加薪可能性会大一点?

李喆:很难说,毕竟所有者的差别很大,部分所有者也注重人情的评价,乐于与员工分享,总体来说,在雇员和雇主利益协调方面,职业经理人会平衡一些。个人有一个观察,但凡中国成功的民营企业,整体薪酬支付水平在行业内似乎都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