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财经讯 2011中国经济展望高峰论坛今日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转型改变中国,2011中国经济走势分析与展望”,腾讯财经对此进行了全程直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微博)在会上表示,严厉批评贷款投放搞计划经济的说法,靠规模控制这种工具,有天然的一些缺陷。银行信贷投放违规惩罚力度不够。
以下为实录:
巴曙松:很高兴参加我们这个会议。刚才几位专家分别从宏观的层面,对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做了很好的分析。从金融角度来说,我想重点分析几个数字,有一些非常值得,从金融体制角度来深入分析的几个数据,在2010年里面非常引人关注,而且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实际上也是很相关的。
一个我们说有几个万一,在2010年,我们银行体系的税后利润会首次超过一万亿元,税前我大概九月份已经到了,社会上大量的盈利集中在银行这个环节,实体经济的盈利并没有明显的改进的情况下,这个格局有没有改进空间,怎么改进?
第二个万亿,我们央企的盈利首次在2010年达到一万亿。特别一些大型的资源型的垄断企业盈利到了一万亿。
第三个一万亿,通过资本市场的筹资,达到了一万亿。所以这几个一万亿,我觉得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
我想把这几个数字给各位解读一下。第一个我们说三个一万亿,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第二个我们谈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刚刚公布的央行的2010年的数字,达到了72.58万亿。我们按照2010年底的汇率6.6来换算,应该超过十万亿美元,不管我们说它是因为什么融资结构,金融结构,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但是至少从M2的发行量来说,我们在2010年,我们变成了世界第一大货币发行国,美国现在M2大概不到九万亿,我记得大概在量化宽松之前,应该在8.2,8.3万亿,这一次的量化宽松预计是六千亿。所以加起来大概不到九万亿。所以在2010年,中国的M2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币发行国。
第三个我觉得要分析的数字,就是外汇储备2.85万亿美元,已经当第一位已经好多年了,按照2010年四个季度外汇储备的增速,逐季加速,其中四季度的1990美元,是每次的季度增幅里面的最高值。
我想把这三组数据可以跟大家试图去讨论讨论,分析分析。
第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这几组数据里面显现出下一步放松金融业的管制,降低对于货币高速发行刺激经济增长转向经济发展的、金融经济的机构多样化,在下一阶段已经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在背后可以挖掘出来的信息含量是什么呢?那就是你如果比较M3,M4,或者其他直接融资加起来看的话,我们比美国的金融机构比重里面的,银行体系的储蓄比重,过分依赖银行比重比较大。这样得出的一个推论,就是可能下一阶段调整金融的结构,放松金融业的管制,让银行的持续转化为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应该成为下一步金融改革的一个重点。
现在我们把比较多的资源,社会的盈利集中在银行这个部门,可能有它特定条件下历史的价值,比如说帮助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比如说消化国有银行多年累积的不良资产包袱。所以我们的银行刻意对中国金融业的逆差保持了一个高的水平,在2008年的时候,应该是最高点,超过5%的净逆差。在发达国家可能就在1%到2%左右的水平。
现在有所降低,依然在3.8%左右。所以我们经常批评,说中国的银行业过分依赖逆差收入,不做中间业务,外资银行你看某某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多少比重。但是我算了一下,中国外资银行的收入结构,中国的外资银行收入结构中,逆差收入占整个收入的比重比中资银行还高。为什么?因为这个逆差收入实在是太大。
我们再做一个推演,包括今天我看到有很多地方政府的领导,我们大量的金融资源集中在正规的银行体系,集中在发达的地区和城市,怎么把这些社会资金引入到我们需要的经济欠发展的地区、农村?我们现在降低了对社会资金进入这些地区的金融业的准入门槛,但实际上我了解的情况,在实际执行中,准入的门槛的严密程度远远高于监管部门批复的门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想第一点,中国的M2达到72.58万亿,这样一个数值,再结合银行利益税后利润首次达到一万亿元的这样一个值,再结合我们现在国有银行成功的股份制改革、上市,连农业银行都已经成功上市了,应该说是时候推进金融业的管制,吸收社会资金的准入和降低这种净逆差和社会价值过分集中在银行业的这个格局的时候。
那么如果这个没有办法,就会衍生出第二个担心,你还是保持这样的高逆差,还是高保护,还是这样的一个融资结构的话,我们的过分依赖投资,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这样一个格局,短期内没有看到能够有大的转变的可能性。小的转变有可能,大的转变没看到。
那么M2的构成主要是两个部分,一个是外汇占款,一个是信贷。我们按照30%的外汇占款,70%的信贷,十几万亿,中间70%一乘,就是差不多八万亿。我们现在还要抑制信贷投放,还要控制通胀预期,但是你从M2增幅推算下来,你这个信贷投放要大幅压缩,好像空间不是太大。
你继续大量的投资,大量的贷款,贷给谁呢?逆差比较大,银行当然贷给一些大型的垄断型的这些企业,你利润来得容易,成本也低。由此就有了我们刚才说的第二个一万亿,大型央企的利润过一万亿。
接下来我们再推演一个什么呢?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现在我们在各项政策工具里面,似乎最优选的工具其实还是信贷投放,其他的工具好像似乎都不太用,或者不太愿意积极用。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你这个社会融资已经越来越多样化了,你再仅仅控制信贷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真实的社会流动性的状况。
比如说我们看2010年,整个货币政策,我看在实际执行中,被放到突出权重的实际还是信贷投放目标,7.5万亿,以及没有公开说过的一个季度分布指标,现在在一个上市银行做风险委员会的委员,不仅管总规模,还管季度怎么投放,四个季度,三三二二,一季度30%,二季度30%,三季度20%,四季度20%。
从2010年执行的情况看,当然,因为我看微博直播,我们首先说总体上是非常不错的,发挥了应有的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但是我们7.5,实际是9.5万亿。四个季度里面,第一季度不是30%,实际超过40%。所以这个有点像计划经济,昨天收到一个短信,他说现在我们准备贷款投放搞计划经济,资源价格搞计划经济,房价搞计划经济,我们应该正式跟美国谈一下,请他们确认一下我们计划经济地位。
他这样说是不对的,我们要严厉批评。
那么信贷投放这个工具事实已经被反复证明,靠规模控制这种工具,有天然的一些缺陷。比如说你怎么知道现代投放占整个社会融资的比重是怎么波动的?信贷投放跟GDP的关系并不是很稳定的关系,你怎么能知道这个规模是最适合的?再比如,你放到不同银行的时候,你用的什么公式计算?不透明。再比如,通常比的基数是2009年底的基数,有的银行发展得好,有的发展不好,你凭什么2009年底的基数来。再比如,我就是违规了,你把我怎么着?我就多放,多放了之后,无非就是给我惩罚一下,但是实际上比它多放的这部分利差比,那个利差要大出很多。
所以在2011年,这些银行一线的行员们都是非常聪明的,他一看到违规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大家都会来违规,那怎么办?于是,以基于控制信贷投放作为政策重点,我们又转向了一个新的政策公布,现在市场的报道也好,资本市场的研究也好,目前还了解不多,好像都是以非常机密的银行内部文件在传,就是所谓我们传说中的差别准备金率。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计算公式,我看下来,就是针对2010年企业贷款中的规模不透明,给了一个公式事先给了银行自己,这个公式就看,每个月银行的信贷投放的增长和GDP加CPI这个速度的偏离度,潜台词这个公司认为真正的应该信贷增长速度是GDP加CPI,应该是8%加4%,在经济工作会上说这个数字是绝密,结果第二天就报道了,说这是发改委的会议,那8加4,12%。
如果偏离了,要提高准备金率。第二个,看你这个银行跟你同类型银行的投放速度和市场份额,如果是快了,上升了,你的下个月的准备金率你自己得算出来,要多交。所以这样就促使银行别太出格,别太比其他银行快很多。但是这个效果如何呢,我们需要观察。
一个是整个信贷投放和GDP和加CPI的关系,并不是很稳定的关系。其次,仅仅看信贷,但是社会融资多样化之后,你的政策调控效果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平衡和重新评估。很多人严厉地批评2009年信贷投放过多了,我觉得仅仅看信贷,这样批评也存在偏颇。因为实际上整个社会流动性状况,或者叫社会融资总量,它不仅是信贷,信托计划,直接融资票据、债券,2009年如果没有9.59万亿的信贷投放,其他的直接融资管道被冻结了,大量投放的这一部分弥补了整个社会融资的走向。现在我们在调控里面还仅仅只是看信贷这一个指标,我们在监管银行的时候,还看存贷比,是显得多么的原始。
所以我们说,2010年,通过股市的融资过万亿,还不算债券和央票。这是我想做的第三个分析。
第四个分析,在目前非常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要取得好的效果,你的货币政策效果好一定是可预期的,对市场预期大致比较吻合的,而不是出其不意的,因为这样往往使预期比较稳。你比如美联储发布的每次开会的报告,内容很实,投票谁赞成,谁反对,反对的理由是什么,赞成的理由是什么,我预计下一个季度,下半年核心CPI大概什么水平,如果到什么水平,我可能就会加息,给市场一个大致比较稳定的预期。这样整个市场,整个实体经济,整个经济主体的预期才会顺着宏观政策引导的方向去走。
但是从2010年,我回顾了一下,我们各种分析预测机构在预测货币政策工具方面,在2010年确实让他们狼狈不堪的一年。大家采访了很多的嘉宾,大的金融机构、研究机构,2010年连这些长期进行宏观政策,货币政策研究的人预测都老犯错。比如说年初的时候大家说今年物价可能年终高点快来了,加息,准备金准备金,一直搞了五六次,后来把那些分析师,把准备金加麻了,说估计利率不会调了,看来又要加准备金了。结果刚这么说,利率加了,加完之后说,那看到就加这一次,不会有第二次了。结果趁着西方圣诞节假期,西方的经济在休假的时候,忽然加一次。弄得整个金融市场,国际国内出其不意,老是惊喜,弄得我们搞报道的也挺辛苦的,没想到的忽然叫过来赶快赶个稿子。
所以越是复杂的环境,要取得好的效果,包括企业、金融机构,要给他们一个大致稳定的企业,这样可能宏观政策效果才会比较好。2011年的政策环境现在听下来,刚才前面几个领导讲的,得出的结论就是非常复杂。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告里看出来也是很复杂,我跟资本市场接触比较多,很多大的金融机构的投资总监跟我说,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八个字,当然他这是属于比较肤浅的,说这八个字有点矛盾,我说怎么矛盾?积极稳健,灵活审慎,你要文件怎么积极?你要审慎怎么灵活呢?说明你自己都没想好,走一步看一步,他这个说法也是很错误的,也是要批评的,太市场化了。
我们想你想给市场传递什么样的政策信号呢?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引导目标和决策体系呢?特别是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预期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再一个,利率的市场化是不是应该起动了,官方利率不用灵活的经常的调整,给金融机构一定的对利率的浮动权,让他能够灵敏地缩小这个的程度,同时通过适当的竞争,来促使银行改进服务,关注中小企业,关注更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降低对过度投放信贷的冲动,而不要那么大的利差,你利差要是还是4和5,那只要拿到银行牌照就能赚钱,我何苦去辛辛苦苦做中小企业,何苦去做金融产品创新呢?
这必然有强大的冲动去做放款,就会使投资驱动增长,很难改变。我想利益市场化,在银行体系的税后利润到了一万亿之后,应该说是该认真考虑和讨论的时候了。
首先应该适度地降低银行体系的利差。如果说过去的十年金融业改革,银行改革取得的成效,既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政府领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效果,以及宏观经济强劲的增长,但是央行特意保持比较大的利差,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