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制造业于2010年12月份之月环比止住四连升,和再度出现回落,主要受到(1)购进价格大幅下调,及(2)估计是内销的订单于年底有季节性缩减等因素影响,相信国家积极推动的「消费、投资、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政策,会牵动(a)与内部需求有关的新订单于2011年一季度重新抬头,而(b)美国经济复苏再升温和欧债危机威胁渐减,当使出口新订单持续加大上升力度,足见工贸存困中仍隐现不少生机。
购进价格大幅回落有利降低生产成本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ELF)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于2010年12月份仅达53.9,较11月份的55.2出现月环比减少1.3个百分点(见表一),结束自7月以来连续5个月的月环比上升势头,而此一环比缩减的幅度,无疑高于7月份的0.9个百分点,却仍明显低于5及6月份皆达到的1.8%少减0.5个百分点,和与5月份同样属指数于2010年的扩张速度最快的第6月份,故不能肤浅、片面和随口惊呼中国的工贸再度面对「增长倒退」甚至倾向「收缩」的「威胁」。
按照各个主要分类指数作出比较与分析,PMI此番之出现月环比增长大幅放缓,很主要受到(一)购进价格指数达致66.7,较11月份的73.5,大幅回落6.8个百分点所致(见表二),而此举亦止住自9月份以来的三连升的恶性势头,和低于11月及10月份之数,即使原材料与能源类企业的购进价格的指数仍高于70,唯是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的购进价格升势,出现不同程度的放慢,该可产生缓和不同制造行业的生产成本和负担,乃良性的势头转变。但要特别指出者,为购进价格指数于2010年最后一个月的实际数值,仍然高于即使是处于涨幅次位的生产指数57.5凡9.2个百分点。
(二)新订单分类指数的月环比跌幅为2.9个百分点,更是止住自7月份以来的反覆上涨势态,显然受到内销的新订单有较大程度收缩的影响,理由为出口新订单仍然保持增长。内销的新订单的扩张速度有所减慢,显然与产成品库存于12月份持续增加有关。产成品库存于2010年四季度的每一个月都出现增长,使零售批发商的累积存货,较前为充裕,而多种商品的现货或期货价格都出现较大的涨幅,由是零售批发商于年底前的订货活动,有明显的减少,并要静观2011年2月3日农历新年的销情,始定行止。
但制造业的内销新订单,该会在十分短期再度出现明显的回升新势头,理由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2011年的经济发展重点,放在「消费、投资、出口」三个重点,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要求基本有三个方面:(1)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众收入;(2)积极扩大商品消费;(3)大力拓展服务消费。估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于估计在2010年四季度会把全年之数提升至18.5%,而2011年有可能进一步提升至19.2%甚至更高的20%,由是制造业的内销生产是可以重新升温的。
出口新订单回复扩张前景可审慎乐观
至于众所关注的(三)出口新订单,于12月份仍然能够略为推高至53.5,较对上一个月的11月份的53.2,略高0.3个百分点,扩张速度无疑稍见减慢,却为连续两个月之回升和止住10月份的跌势,算是相当不错的发展和表现。相信中国制造业的出口新订单在2011年会有进一步的扩张之因,乃两大出口市场的经济前景值得审慎乐观以视之:(A)美国的经济即使暂时未许乐观,唯是近期陆续出台的新数据显就业、消费零售等的市况,未有进一步恶化之余,更有渐次温和改善倾向,故联邦储备局于去年11月3日推出的第二轮量化宽松(QE2)的额度未必需要计划中的7,500亿美元般可观。特别是公司企业于2010年的业绩普有好转,亦开始于年底时加大资本投资力度,增聘人手,也许会是新的一年可能出现之事。
(B)欧洲于过去大半年最令人感到困扰之处,是债台高筑所产生的种种危机威胁。但评级机构对希腊等欧洲诸国(缺德者谑称为PIIGS),锲而不舍地作出不专业、不持平的落井下石式的评级下调,对相关国家甚至环球金融市场所造成的不必要冲击,日益淡化;而中国总理温家宝于较早前之访欧,力表中国乐见欧盟及国际货币基金(IMF)之联手支持欧国,和透露会增购如葡萄牙在内的欧债,有平息危机的良性作用。
制造业的生产指数于12月的月环比无疑亦回落一个百分点,唯是所达致的数值仍为57.5,高于10月份的57.1,和为仅次于11月份的58.5的2010年第二高生产的月份,便正正反映出工贸只是出现年底的季节性放缓,和有望重纳反覆上升轨道。(资深财经评论员 黎伟成)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