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特区中的特区:深港前海试点模式初定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2月29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30年改革先区的深圳,又一次在探索制度试验的道路上先人一步。

12月27日下午,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立法研讨会在深圳市人大举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玉浦表示,争取两三月内拿出《条例》初稿,明年上半年或大运会后出台《条例》。

“深港合作建设前海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不仅是产业发展的试验,也是制度规则的试验。”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20日在前海合作区发展规划说明会上称,前海试点是一项重大历史性工程,是特区中的“特区”,将全面借鉴香港在政府管理、法律制度、运作规则、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先行先试的前提,是“用好特区立法权”。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由国家发改委8月26日批复,指出“前海管理机构享有相当于计划单列市的管理权限的政策”,在CEPA实施中处在先导地位。

“所有的优势中,深圳最大优势是特区立法权。”著名民商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随着前海深港合作区的推出,特区立法权这一制度能量,有望获得重大释放。

前海试点的“蛇口基因”

“前海试点,有蛇口基因。”深圳前海管理局局长郑宏杰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按照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指示,前海管理局成立的第一个月,他就组织全体同仁去蛇口博物馆参观学习,“就跟当初袁庚搞蛇口一样,现在最重要的不是钱的问题,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新的探索。”

“蛇口基因”背后,是“香港基因”。香港特区政府“智囊机构”智经研究中心知情人士透露,“前海试点”脱胎于深港两地政府酝酿多年的“河套方案”,确实带有鲜明的制度移植特点。

香港和深圳之间,存在大面积边境禁区,并已封存50年。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关于港深边境合作开发的提议就屡见不鲜,2006年香港政府宣布港深边境禁区从2800公顷缩小为800公顷,释放了边境禁区开发的信号,这个时候,深港交界处一块面积为87公顷、被称作落马洲河套的土地,成了双方用以启动深港合作的计划设想区域。

过去20多年,关于河套地区开发的计划和方案不计其数,跨境工业区、金融发展区、文化产业园区、商住旅游区、会展中心区、大学城区等等囊括无遗;今年12月,深港两地政府联合公布其初步规划,拟打造成为以发展高等教育基地为主,辅以高科技研发及文化创意产业的两地知识科技交流区。

不过,这已经不是原来的规划方向。该人士透露,按照原有总体思路,河套地区将建成“特区中的特区”,成为“港深都会”的示范区,基本上是前海当前的定位。

早在2007年,深圳市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确定了福田-罗湖中心、前海中心为深圳两个城市主中心。福田-罗湖中心为现有老区,主要发展市级行政、文化、商业、商务等职能;前海中心包括前海、后海和宝安中心区,主要发展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与总部经济。因此,相较于“河套方案”1平方公里格局,深圳转而改在前海划地15平方公里,其规划更具气魄和想象力。

事实上,原“河套方案”确实颇具魅力。该人士透露,河套地区的设想采用香港的法律和制度进行管理,率先进行两地人员自由流动的探索;另外,考虑到河套地区所有权(深圳所有)和管理权(香港所有)分离的实际,双方成立“河套发展管理局”,董事会中深圳和香港的股份各为50%。“管理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统筹负责河套地区的发展和日常的管理。

“河套发展管理局”具有部分的政府行政职能,但又不是纯粹的政府部门,实际上是代表政府进行开发和管理的半官方机构。董事会的存在,确保港深两地对河套地区各自的利益,也为两地的合作搭建了一个合作、协作、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看,加快河套地区的开发不仅仅是这1平方公里如何使用的问题,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这种合作和磨合,两地探索和创新一种新的规划和合作的模式,为建构“港深都会”破题。

对于河套地区的产业类型,港深两地政府可以提出指导性原则,而不具体确定产业类型。两地政府可以通过环境标准的制定、土地租金的确定等机制,引导产业的进入和发展,尝试港深两地深度融合效果。

事实上,目前成立的前海管理局,从架构到功能,均是上述思路的翻版,和内地浦东、滨海、重庆两江新区等政府管委会模式大相径庭。

在产业布局上,前海新区也遵照自然生成模式,以四个定位(深港合作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结构调整引领区)确定基本方向,主要精力,则放在政策构建上,包括在税收、离岸业务、司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其中在税收上明确提出取法香港低税架构,司法方面允许香港的仲裁机构在前海设立分支机构等等。

郑宏杰透露,领导对他说,前海局之后的运作将完全市场化,没有什么官做,按市场化运作,除了土地,前海没有任何存量,这不是修修补补的,也不是左口袋到右口袋,也不是简单一种存量资产的调整,或者简单的利益调整,完全是一种增量式的发展。对前海来说,这种成本既有经济成本,也有政治成本。

“前海是国务院批复的最小的一块功能区,但它承担了当下最大的一个历史使命。”郑宏杰说。

特区立法权的制度价值

“前海新区的创新,是制度性的,需要采用重大立法予以保障”。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主任蔡定剑教授辞世前,一直高度关注后海试点。今年八月,蔡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极言特区立法权的制度价值,对前海试点的推进至关重要。

蔡定剑告诉记者,深圳的特区立法权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特区立法授权,包含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大创新考量。”蔡定剑称,这也是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1992年7月1日通过该立法权以来,各方对该授权持慎用的原因所在。

蔡定剑回顾,深圳1987年底提交特区独立立法权力授权议案归口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由研究室副主任萧榕主导。萧主管政治组,指定蔡定剑具体负责该议案。

而在深圳立法议案中,蛇口经验占据很大分量。

其时深圳特区内的上步、沙头角、南头以及罗湖4区不是行政区,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区——作为市政府派出的县级办事机构而存在。如果全部按照蛇口模式,以管委会功能区运作架构对应直选,有望开创出一条有别于内地体制的“小政府、大市场”模式

为解决第一个问题,深圳着手筹建人大,于1992年促成特区立法权的落地;1993年,撤销宝安县建制,一分为二设置宝安区、龙岗区;1997年,罗湖区分设出盐田区,构成了深圳市基本行政格局;2000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赋予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以较大市的立法权,自此深圳立法“双权”并拥。

在蔡定剑看来,一方面,具体的公务运转中,深圳借特区立法优势,直接采用了香港的经济行政技术,管理效率领先内地;但另一方面,为迁就人大对口,导致五套班子传统体制在特区全面复归,“导致与内地体制的同化。”

不过,深圳也由此成为真正的法律特区,尤其重要的是,特区立法为深圳今天前海新区的继续改革,提供非同寻常的制度动力。

按照12月20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香港说明会表述,前海合作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享受包括法治建设、政府服务、财税和土地支持及社会保障等五项特别政策措施。

他透露,当前正在开展的前海立法除了《条例》外,还包括将以政府规章形式出台的《前海管理局管理办法》和《前海湾保税区管理办法》。

“特区的成功,不是优惠政策寻租的成功,最大的成功是个试错权的问题。”中国体制研究会副会长李罗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特区立法权为深圳的先行先试,提供了试错机会,尤其是法律、政治以及其他调动社会民间资源整合方面的试错,不是现有五套班子格局所能承载的,只有在新的前海合作区制度创新条件下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