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基金业绩空前分化 行业洗牌催生“蓝海战略”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2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基金业绩空前分化 行业洗牌催生“蓝海战略”

漫画 高晓建

行业洗牌催生“蓝海战略”

距离2010年收官之日只剩下最后5个交易日,面对投资环境异常复杂的A股市场,在难以预判的市场起伏中,基金业绩大幅拉开!这直接导致了基金发行的剧烈分化。

历经07年基金业系统性大发展和08年全局性衰退之后,国内基金投资者日趋成熟和理性,行业“分化”似乎已经成为必然。

面对阳光私募、券商自营和集合理财、保险资金、企业自有资金投资的日益壮大,公募基金“带头大哥”的地位开始动摇。基金公司的老总们齐呼,“基金业生存环境越发具有挑战性!”

面对渠道、市场以及基金业自身发展的层层重压,基金公司开始重新反思精耕细作、细分市场的可行性。行业大洗牌序幕拉开的背后,亦催生了基金公司的“蓝海战略”。

业绩空前分化

逆势突围vs大幅亏损

从亏损22.76%到盈利37.72%!

距离2010年收官之日只剩下最后5个交易日,经过一年的“奋战”,基金业绩基本上尘埃落定。与过去3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局面完全不同的是,2010年,主动管理型的股票方向基金业绩空前分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即将过去的2010年,可谓是“指数的小年,个股的大年。”上证指数在经历了去年的“迷你”小牛市后,在经济复苏与政策的博弈中,全年整体震荡下跌。6月下探2319点后企稳,11月上攻3186点后回落,截至12月24日,指数全年累计下跌13.63%。

然而,指数沉寂的同时,个股却依然活跃,中小市值个股表现强劲,结构性行情充分演绎。好买基金统计显示,“从全市场看,2007年之前上市的个股中,有350只股价已超越2007年,创出历史新高。”

从偏股型基金的表现来看,近七成实现了正收益。虽然主动管理的股票方向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净值增长率实现了正收益,远超上证指数,然而,在结构性行情如此“精彩”的2010年,不少基金的表现依然只能算差强人意。

据中国银河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截至上周五日,标准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仅为2.45%,229只标准型股票基金中,有87只基金目前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占比接近四成。其中,业绩垫底的一只基金今年以来亏损高达22.76%,而业绩表现最好的实现了37.72%的净值增长率,两只基金业绩差距超过60个百分点。

偏股型基金(股票上限为95%)今年来平均收益为5.34%,其中业绩垫底的一只基金亏损7.33%,而收益最好的华夏大盘精选混合收益达到27.1%。股票上限为80%的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为2.21%,其中业绩垫底的基金亏损14.64%,而业绩最好的嘉实增长混合收益达到24.85%。

灵活配置型基金业绩分化相对较小,其中股票上限为95%的灵活配置基金中,业绩垫底的基金仅亏损4.03%,业绩最好的基金收益率为12.61%。股票上限为80%的灵活配置基金中,亏损最大的一只为7.88%,业绩最好的华夏策略混合收益率为32.33%。

整体来看,与往年相比,今年以来一些着力于“自下而上”挖掘个股的基金表现抢眼,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异军突起,从中冒出不少“黑马基金”。在震荡市中,基金通过对市场节奏的把握和对个股的深入研究为投资者带来了超额收益,这也是基金进行主动管理价值的体现。而年初重配银行、地产等强周期板块,由于减仓不及时,导致今年业绩不理想。

  


  

基金业绩空前分化 行业洗牌催生“蓝海战略”

漫画 高晓建

行业洗牌催生“蓝海战略”

距离2010年收官之日只剩下最后5个交易日,面对投资环境异常复杂的A股市场,在难以预判的市场起伏中,基金业绩大幅拉开!这直接导致了基金发行的剧烈分化。

历经07年基金业系统性大发展和08年全局性衰退之后,国内基金投资者日趋成熟和理性,行业“分化”似乎已经成为必然。

面对阳光私募、券商自营和集合理财、保险资金、企业自有资金投资的日益壮大,公募基金“带头大哥”的地位开始动摇。基金公司的老总们齐呼,“基金业生存环境越发具有挑战性!”

面对渠道、市场以及基金业自身发展的层层重压,基金公司开始重新反思精耕细作、细分市场的可行性。行业大洗牌序幕拉开的背后,亦催生了基金公司的“蓝海战略”。

业绩空前分化

逆势突围vs大幅亏损

从亏损22.76%到盈利37.72%!

距离2010年收官之日只剩下最后5个交易日,经过一年的“奋战”,基金业绩基本上尘埃落定。与过去3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局面完全不同的是,2010年,主动管理型的股票方向基金业绩空前分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即将过去的2010年,可谓是“指数的小年,个股的大年。”上证指数在经历了去年的“迷你”小牛市后,在经济复苏与政策的博弈中,全年整体震荡下跌。6月下探2319点后企稳,11月上攻3186点后回落,截至12月24日,指数全年累计下跌13.63%。

然而,指数沉寂的同时,个股却依然活跃,中小市值个股表现强劲,结构性行情充分演绎。好买基金统计显示,“从全市场看,2007年之前上市的个股中,有350只股价已超越2007年,创出历史新高。”

从偏股型基金的表现来看,近七成实现了正收益。虽然主动管理的股票方向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净值增长率实现了正收益,远超上证指数,然而,在结构性行情如此“精彩”的2010年,不少基金的表现依然只能算差强人意。

据中国银河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截至上周五日,标准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仅为2.45%,229只标准型股票基金中,有87只基金目前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占比接近四成。其中,业绩垫底的一只基金今年以来亏损高达22.76%,而业绩表现最好的实现了37.72%的净值增长率,两只基金业绩差距超过60个百分点。

偏股型基金(股票上限为95%)今年来平均收益为5.34%,其中业绩垫底的一只基金亏损7.33%,而收益最好的华夏大盘精选混合收益达到27.1%。股票上限为80%的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为2.21%,其中业绩垫底的基金亏损14.64%,而业绩最好的嘉实增长混合收益达到24.85%。

灵活配置型基金业绩分化相对较小,其中股票上限为95%的灵活配置基金中,业绩垫底的基金仅亏损4.03%,业绩最好的基金收益率为12.61%。股票上限为80%的灵活配置基金中,亏损最大的一只为7.88%,业绩最好的华夏策略混合收益率为32.33%。

整体来看,与往年相比,今年以来一些着力于“自下而上”挖掘个股的基金表现抢眼,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异军突起,从中冒出不少“黑马基金”。在震荡市中,基金通过对市场节奏的把握和对个股的深入研究为投资者带来了超额收益,这也是基金进行主动管理价值的体现。而年初重配银行、地产等强周期板块,由于减仓不及时,导致今年业绩不理想。

  


  

行业格局生变

红海竞争vs蓝海战略

公募基金在在迅猛扩张之后,也让该领域变成充满竞争的“红海”:趋同的营销战略,同质化的基金产品,使得有限的基金市场过度拥挤,以市场份额为目标的客户争夺战越演越烈。

“困”则“谋变”!风靡全球的《蓝海战略》曾为中国企业家们点亮了一盏在市场激烈竞争中胜出的明灯。如今,在基金业业态急剧变化之际,开辟新的盈利模式,跳出“红海”竞争思维,转向“蓝海战略”,俨然已经成为行业的发展新趋势。

如果对公募基金足够熟悉,则会发现,多数中型规模的基金公司已经将非公募业务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专户、企业年金、社保、投资顾问……全面开花。

业内人士预期,各项“非公募”业务将逐步走向市场化,“弱管理”渐行渐近,监管层显然有意鼓励基金公司寻找更为多元的商业模式拓展发展空间。事实上,在专户资格门槛降低之后,QDII资格门槛将降低预期也逐渐增强。此外,据社保理事会网站2010年境内投资管理人选聘结果公告显示,社保第三次选秀“花落”八家机构,这8家机构分别为大成、富国、工银瑞信、广发、海富通、汇添富、银华等7家基金及中信证券1家券商。此前,2002年底,社保基金圈定嘉实、南方、华夏、博时、长盛、鹏华六家基金公司为第一批境内委托投资管理人;2004年,易方达、国泰和招商三家基金公司成为社保基金第二批境内委托投资的基金公司。

而随着基金“一对多”专户的推出,基金公司专户业务开始蓬勃发展。南方一家一线基金公司副总坚定地认为,“大力拓展专户业务,会是该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事实上,汇添富、广发、易方达等基金公司已经在专户业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除上述两大业务外,基金公司一度热衷追逐的企业年金业务也遇上了“版图”扩张良机。记者从权威部门获悉,2010年1季度我国企业年金组合数量为1216个,资产规模达到了1871.7亿元,较2009年末分别增长了14%和15%。而世界银行则预测,至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约15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面对这片巨大的“蓝海”,有着太多的机会等待公募基金挖掘。

“非公募”业务的“蓝海战略”,已经使得一些基金公司的非公募资产管理在规模上紧逼甚至超过公募业务。据了解,海富通、鹏华、长盛、招商等中型基金公司均有这种趋势。

在中型基金公司战略布局“非公募”业务的同时,一线大型基金公司则将目标放在了海外市场。“国际化、全能型”的资产管理公司成为基金“大佬”们下一个十年的目标!

2010年7月,由大成基金香港子公司(大成国际)担任管理人的“大成中证中国内地消费ETF”在港交所上市,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是内地基金公司在香港的子公司推出的首只公募产品!

在首只产品受到投资者热捧之后, 12月17日,大成国际同时推出的“大成中证香港中资民企ETF”和“大成中证香港中资央企ETF”,又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大成基金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一旦政策明确,在相关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还会积极开展小“QFII”业务。

随着全球化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及外资金融机构“涌进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事实上,自嘉实成功完成海外并购第一单后,其国际化业务也大幅提速。

嘉实基金总经理赵学军下一步想做的,是把嘉实国际打造成嘉实走向海外的桥头堡和旗舰。通过嘉实国际这扇门,逐渐扩大海外业务的比重。据了解,目前嘉实国际管理的资产超过20亿美元。赵学军的目标则是,“未来五年,嘉实将把境外资产管理比重从5%扩大到20%。”

基金在非公募业务的蓝海战略正在次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