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中原 腾讯财经图
腾讯财经讯 12月18日消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卢中原今天在《中国经济时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表示,“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要抓住五大脉络:
第一,坚持把经济结构和战略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主攻方向
第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
第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四,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包括循环经济、两型社会建设、节能减排,都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
第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也就是通过改革和发展来促进转型。
以下为卢中原发言实录:
非常高兴参加第二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下面我就单刀直入,每个人半个小时,下面还有第二位演讲人王一鸣院长。我先简单说一下,我这半个小时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我想把我的观点集中一下,第一部分,讲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十分紧迫。比较正规的说法是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比较通俗简洁的说法叫做“经济转型”。第二部分,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主要脉络有哪些?第三部分,“十二五”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前瞻。简单谈一谈我的看法。严格说来,宏观经济政策是短期政策、年度政策,“十二五”是个五年,五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怎么说呢?因此我还是从年度政策与五年的中期政策怎么相协调谈一些原则性的看法。
第一部分,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十分紧迫。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有多年的研究和阐述,大家也都比较明了。但为什么我们还要再说?主要是从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出表现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大家看得更加清楚。在“十二五”期间,为什么中央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鲜明地提出来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我想还是从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这个角度来稍微展开一下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它会成为“十二五”建议的一条主线。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重程度是超乎以往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所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暴露出哪些呢?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我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结构缺陷:
第一,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是失衡的。大家知道,在2008年之前,我们面临的是经济过热,资产泡沫,国家采取的是防过热,结果因为形势逐渐变化,就变为“一保一防”,变为保增长、扩内需,由“两防”到“一保一防”,再到“一保”,在前段时间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的是经济容易过热,通货膨胀、资产泡沫,这个时候我们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暴露出来,投入结构十分粗放,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受挤压,前期粗放的投资导致过剩产能,在上升期是暴露不出来的。但是由于要素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受挤压,我们的增长速度必定要放慢,企业和行业、地方都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压力。所以,在2008年我们已经遇到了中国经济回调的低谷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外需骤降,国际金融危机大量的冲击,内外需都在紧缩,所以这样导致中国前期粗放的经济发展所积累的产能过剩、结构失衡就进一步暴露出来。我们不要把中国面临的问题统统归罪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假定没有这个危机的冲击,2008年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经济在往低谷走,态势非常清楚,它的背后就是长期积累的粗放的增长和结构性矛盾而必然要导致这种调整。我们一定要把这两个原因分开,这样才能看清楚为什么要转型。国际金融危机假定过去了,全面恢复了,我们会不会走入新一轮的上升期,我们就死灰复燃。
第二,内需结构是失衡的。投资消费两大内需,投资占的比重太大,消费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但是我发现很奇怪的是,中国这些年城乡居民消费,人均消费水平和消费开支是一个概念,增长是非常快的,1990年到2008年的长达18年间,中国的城乡人均消费开支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高达8.3%。世界平均水平是2.9%,发达国家是2.3%,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说中国消费不足?原因就是我们投资增长过快,经济增长、投资增长大大快于消费增长速度,我们这里讲的是消费是人均消费开支的实际增长速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看到两大内需关系失衡了。2008年、2009年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内需、保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消费来得比较慢,结果在2009年高达9.1%的增长速度当中,投资贡献8个点,消费贡献4.6个点,出口减净口的余额,净出口的贡献-3.7%。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进一步看到投资率还要高起,消费率还要下降。未来在“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的结构调整,投资消费关系的调整困难更大。
第三,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大家议论非常多,结构失衡,这个是中国的消费增长慢于投资的深层次的根源。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居民收入增长,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构当中,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在上升,居民的储蓄在下降,在初次分配结构当中,工薪收入的增长慢于利润的增长,这是两个结构失衡导致了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增长慢于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于是导致整个内需结构是不平衡的。深层次矛盾就在于收入分配结构失衡。
第四,出口增长方式过于粗放,出口本身的结构是不合理的。比如说加工贸易占的比重太大,这是两头在外,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导致我们国际危机冲击一来,大量的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出口的增长方式过于粗放,导致我们在国际上一种误解,认为中国过于依赖出口,事实上不是过于依赖出口,而是因为出口太粗放了,我们中心专家测算,我们加工贸易现在占一半,加工贸易增加值一块钱,拉动我们GDP三毛钱,拉动国外的GDP七毛钱。但是国际上算法和国内的算法是把全部加工贸易的出口贡献都算到我们GDP里了,这样一种出口结构导致对中国出口贡献的严重高估,高估了多少呢?我先说美国人的测算,35%到50%,我们中心专家测算高估了50%。中美贸易出现的逆差、顺差,美国商务部承认美国方面高估了26%,中国的商务部承认低估了2%。所以,我们对中国的结构矛盾、经济发展方式粗放问题的认识还应该再深入、再具体,把这个问题刻划得更准确一些。
“十二五”期间,我们还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十二五”期间,因为整个世界经济复苏比较困难,发达经济体增长放慢会拖累世界经济,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我们外需总体环境是不乐观的,外需总量是趋紧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也不可能再出现像2005年到2007年这几年较高的外需贡献。这就逼着我们要审视我们的外需环境趋紧、我们自己出口结构扭曲,因此我们还要加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这是我们整个经济增长方式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从四个结构矛盾角度来说。这四个结构矛盾就让我们看到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还要下大气力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包括粗放外贸出口增长方式。
第二部分,我们经济转型抓什么?我就按照“十二五”建议说的五个坚持来说,我认为这五个坚持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比以往我们对经济增长转变的认识有新的高度、新的深度,概括得比较到位,凝聚了我们这么多年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第一个坚持是坚持把经济结构和战略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主攻方向,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包括很多,我们到底抓什么?我个人觉得,前面我谈了投入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还有出口结构,我们都可以把它作为经济结构。我们在这里还要抓什么结构?我想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大家讨论得比较多,我也不说具体的内容。我们要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到什么状态,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产业结构什么状况下算是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总要调整得合理一些,合理的标准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有五条可以参考:
一是符合专业化和市场化规律,不符合这两个规律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
二是要符合本地区或者本国的资源要素禀赋优势以及比较优势,大家知道要素禀赋优势并不一定就是比较优势,因为要素禀赋有的是不可贸易的,比较优势是在国际贸易当中比较出来的,我们的产业结构一定符合这两个优势。
三是要适应本地区、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变化,如果一个产业结构不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变化,这个结构可能是超前的或者落后的。
四是应当具有国际竞争力,大家知道中国已经加入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了,想从低端向高端进军,还是在全球分工链条当中努力。刚才我们讲加工贸易比重达,对国内GDP贡献很低,对国外GDP贡献高,怎么提升自己的层次?就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不一定走出国门,在国内也要有国际竞争力。根据我们中心的调查,去年年底对1500家在华外资企业的调查,绝大多数都要进一步向中国转移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就是把地区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转到中国来。为什么他们是这样一种选择?前不久我刚从苏州回来,我问当地的领导,当地领导告诉我,说苏州也有一些低端制造业转出去了,转到越南、柬埔寨,结果发现那边除了人工成本低以外,其他任何优势都不及我们中国大陆。官僚主义办事效率低下、产业配套条件差、熟练技工找不着,他们觉得不适应,然后他们再想迁回来。所以,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当中具备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如果不合理就不具备,合理的就具备。
五是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当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功效,这是我们这些年来实践体会出来的。大家注意我不是单独突出哪一个,如果单独突出哪一个都很难判断这个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比如让我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功效,可是我们这个地方的资源禀赋就是能耗大、排放高的矿产,怎么办?这个产业结构能不能更多地用现代的节能减排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通过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等,我们提出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要跟中国的经济转型,我们对国际的承诺,比如说到2020年我们国家承诺要比2005年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减少40%-45%。我们的产业结构如果不具有这种功效,怎么达到对世界的承诺呢。所以,我个人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怎么避免重复、雷同,我提出这么五个标准,这是一种参考,一种讨论问题的框架和起点。这是推动经济转型的主要脉络中的第一个坚持。
第二个坚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我们要抓住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着突破,抓住这个机遇,突破在什么方面?我个人认为,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特征,以新能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突破,看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
第三个坚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我认为是这次建议当中的一个非常有高度和深度的新概括,以往我们讲发展方式转变、增长方式转变,通常不落到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来。但是现在人民群众的呼声很高,前面我分析的第三个结构性矛盾,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怎么样让我们的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果能够更公平地让十几亿人普遍共享,就是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应当是全民共享的社会。因此,在建议当中就提出了两个同步,一是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同步,二是工资增长要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实际上就为我们指出了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方向。另外,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发展方式转型到位不到位,成效大还是小,根本上要看我们的成果分配是否更为公平、公正,我们的人民群众是否提高了小康生活水平,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这才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就是我们现在讨论发展方式转变,为了我们中国在国际上排名更高,还是为在本地区我们排名更好看,不是。就是邓小平当年讲的,衡量我们工作成效得失就是“三个有利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发展方式包括发展成果怎么更公正、公平地分享。
第四个坚持,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包括循环经济、两型社会建设、节能减排,都是我们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
第五个坚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也就是通过改革和发展来促进我们的转型。在五中全会建议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论断,就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想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要通过发展和转型的辩证统一,达到一种新的增长境界,我们要通过改革开放来促进我们的发展转型、结构升级,在体制上保障我们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而不要过几年又掉下来,这种危险是存在的。尤其是当外部冲击导致宏观经济出现大波动的时候,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反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有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都已经看到了这样的教训。所以,我想这五个脉络就是中国下一步推动经济转型的主线,大家一定要认识建议当中提出的这五个坚持,我认为这个主线就是这五个脉络。
第三部分,“十二五”期间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一个什么取向。年度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比较好说,比如说,去年我们的取向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就已经改了,今年年底就改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十二五”期间整个五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很难说的。因此,五中全会建议当中有个精神,就是“两个衔接”,“十二五”期间制定主要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要考虑“两个衔接”,第一个衔接,与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战略部署相衔接,今年、明年、后年如果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美国来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我们怎么应对?第二个衔接,与到本世纪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衔接,经过“十二五”的改革发展,我们要为2020年奠定更好的基础,那就是五年了,“十三五”,如果“十二五”期间我们很多矛盾没有解决,再剩五年就是像现在的节能减排,不能在最后一两年去使劲,我这样一说大家可能容易理解了。“十二五”不仅要考虑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同时也要考虑怎么样为“十三五”打好基础,为到2020年我们能够自豪地宣布中国已经基本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战略目标。这两个衔接我认为很重要,大家会问你你绕了半天到底要说什么,我要说的是,“十二五”期间的宏观经济政策是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的,因此“十二五”建议当中提出来要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这是为了继续应对危机冲击。同时,短期政策要和中长期政策结合起来,要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就是要根据形势的变化,相机抉择,及时调整宏观调控的取向、节奏、力度、时机。谢谢大家!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