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矿石与钒钛双引擎启动 *ST钒钛华丽转型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16/2010 02:07: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ST钒钛今日发布公告称,拟以其拥有的钢铁相关业务、资产与鞍钢拥有的鞍钢集团鞍千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鞍千矿业)100%股权、鞍钢集团香港(控股)有限公司(鞍钢香港)100%股权,鞍钢集团投资(澳大利亚)有限公司(鞍澳公司)100%股权进行资产置换。重组完成后,*ST钒钛主营业务将转变为铁矿石采选、钛精矿提纯、钒钛制品生产和加工、钒钛延伸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等。顺应资源量供给愈发有限、工业产品愈发高端的时代背景,*ST钒钛将借力矿产与钒钛两大主营业务,转型为具有战略性地位的资源类公司。

布局境内外矿产 中国的世界级铁矿巨头雏形已现

世界铁矿石资源分布中,中国以探明储量210亿吨、保有储量460亿吨位居全球第三,拥有800多家钢铁企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长期以来需要依靠从国外进口来维持国内高速增长的资源需求。2009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为6.277亿吨,占世界铁矿石贸易总量的68%。但与中国庞大的进口对应的是,国际三大铁矿石巨头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巴西淡水河谷对铁矿石拥有高度的垄断权以及绝对的矿价话语权。近年来,中国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被动地位难改,进口量一再受压,“疯狂的石头”始终压迫着中国钢企的脆弱神经。

为了解决铁矿石进口量大价高的“魔咒”,各大钢企一方面通过加大在境内的勘探力度、兼并重组集中资源等方式努力提高铁矿石自给率;另一方面纷纷走出国门,寻找境外资源的有力支撑,宝钢、武钢等一批企业都已通过各种方式将触须伸至海外。澳大利亚为其主要目标领地,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丰富,探明储量及保有储量分别为160亿吨及450亿吨,位居世界第五;二是当地资源开发有待加强。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及需求动力不足等原因,位列全国资源首位的西澳大利亚州不少矿产资源仍待字闺中。

海外寻矿大潮中,*ST钒钛此次的资产置换或将使其成为行业领跑者。

此次资产置换完成后,*ST钒钛将通过100%控股鞍钢香港获得澳大利亚上市公司金达必35.92%的股权。该公司主要矿产除卡拉拉铁矿以外、还有Shine、Gap、Porcupine、Johnnys、Karara West、Hinge和Brac等赤铁矿项目,以及Lodestone磁铁矿项目。由于卡拉拉铁矿为鞍澳公司和金达必各按50%股权比例合资设立,本次资产置换完成后*ST钒钛还将获得鞍钢在澳注册的鞍澳公司100%股权,因此最终可控制卡拉拉铁矿67.96%的股权。

据公告披露,卡拉拉铁矿拥有25.18亿吨的铁矿石资源,建设中的一期开采能力为磁铁精矿800万吨/年、赤铁矿300万吨/年,计划于2012年达产。对比*ST钒钛现有的铁精矿730万吨/年的产能,单是卡拉拉铁矿的注入就已将*ST钒钛的铁精矿产出翻了一番还多。

此外还有即将注入的鞍千矿业以及*ST钒钛自身正在建设中的白马铁矿二期项目。鞍千矿业已探明地质储量约11亿多吨,已办理采矿证可开采的储量为4亿吨,目前拥有年产1,500万吨铁矿石、260万吨铁精矿的产能。综合攀枝花、鞍山及澳洲的铁矿石开采能力,*ST钒钛的年产铁精矿至2012年可达到约2,510万吨。据公告,2011年*ST钒钛预计可年产990万吨铁精矿,可实现净利润18.6亿元(不考虑鞍澳和鞍钢香港);以此推算,2012年达成2,510万吨铁精矿的产能后,*ST钒钛的盈利水平又将往上拉升一大步。

但这仅仅是*ST钒钛资源之路的开端。鞍钢集团公司承诺:“本次重组完成后,鞍钢集团公司将尽最大努力逐步促使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现有的铁矿石采选业务达到上市条件,在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现有铁矿石采选业务符合上市条件且相关操作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在本次重组完成后5年内将其注入攀钢钒钛。”据公司透露,*ST钒钛的中期目标是达成年产4810万吨铁精矿的产能,若鞍钢集团矿业公司注入后,届时*ST钒钛的铁精矿产能则可达到6100万吨/年左右。如此巨大的产能不仅对鞍钢集团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中国企业抗衡国外大型矿石企业、打破国际市场上铁矿石的垄断局面更可起到一个战略性的作用。

通过布局东北、西南、西澳,*ST钒钛已基本形成铁矿石巨头的雏形,具备相当可观的成长潜力。

做强钒钛产业 把握未来契机

与铁矿石储量丰富、需求更甚的资源特点相比,中国在钒钛资源上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世界钒钛磁铁矿排行榜上,中国仅落后于南非和俄罗斯两国,居全球第三位。而国内又以攀西地区钒钛资源最为丰富,拥有钒资源储量1,862万吨(以五氧化二钒计)、钛资源储量6.18亿吨(以二氧化钛计),分别占世界储量的11.6%和35%,占中国储量的52%和95%。

地处钒钛资源丰厚的攀西地区,*ST钒钛可年产钒钛铁精矿800万吨、钛精矿56万吨,具有相当的规模化优势。2009年,*ST钒钛全年生产钒制品1.92万吨,钛白粉5.91万吨,钒钛铁精矿702.33万吨,是世界第二大钒企业、中国最大的钒制品生产基地以及国内最大的钛原料和重要的钛白粉生产基地。

*ST钒钛的这些产业成就来之不易。中国的钒曾一度主要依靠进口,钒产品的生产技术控制在美国企业手里,掌握不了关键技术,即使攀枝花有大量的钒钛磁铁矿,企业却无法有所作为。为解决技术问题,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重点攻克钒钛技术,并终于成功研发各项工艺技术,如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钒氮合金产业化技术等,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形成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其中钒氮合金产业化技术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冶金科学技术奖,运用该技术生产的钒氮合金产品被成功应用到鸟巢、水立方等众多知名工程、建筑。

如今,*ST钒钛拥有完整的钒产业及钛产业产品,包括五氧化二钒、中钒铁、高钒铁、三氧化二钒、钒氮合金,以及钛精矿、钛白粉、高钛渣、钛材等,并且其钒制品生产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由*ST钒钛引军的中国钒钛产业已成为我国通过自主创新形成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在全球的钒钛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ST钒钛已于2009年启动1.5万吨/年海绵钛工程,这对公司的钛产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海绵钛是钛产品的原材料,为钛材的核心技术,将海绵钛进一步精炼,可制成钛锭、钛棒等金属钛材。与钛白粉相比,海绵钛以及其下游产品更能体现钛的资源及技术价值。由于海绵钛的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目前我国成熟的海绵钛企业寥寥无几,若该海绵钛工程顺利推进,*ST钒钛在钛产业上的发展又将拓展一个极大的空间。某权威财经人士称,从目前国内钛业企业的实力比较来看,凭借*ST钒钛的钛矿资源及科研水平,不久的将来1.5万吨/年的海绵钛工程达产后将推动其问鼎中国钛业霸主地位。

此次重组完成后,*ST钒钛还将加快推进1.5万吨/年的海绵钛工程、18万吨/年钛渣二期工程、10万吨/年氯化钛白粉工程等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在十二五末达到硫酸法钛白粉5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10万吨、3万吨海绵钛的产能。

此外,*ST钒钛在全钒液流电池研发方面的科研工作已进行了10年之久,正谋求与擅长电池结构、制造和销售的公司合作,结合自身在钒电池溶液充放电性能的科研力量,加速全钒液流电池的研发,力争早日达到规模化生产销往美国及加拿大。

由此可见,凭借天然的资源优势及“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精神,预计不久的将来*ST钒钛将成为钒产业世界领先、钛产业国内最大的公司,在国内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双引擎启动 *ST钒钛华丽转型

翻开*ST钒钛的2010年半年报,“钢材及钢材制品”仍为其主营业务第一项内容,1-6月实现收入160.65亿元,占全部收入的81%。而重组完成后,该项业务将消失在*ST钒钛未来的财务报告中。今后*ST钒钛将只专注于铁矿石开采及钒钛产业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资源属性更加明显。

事实上,*ST钒钛在资源及技术上的优势决定了其发展方向。与其他大型钢企相比,*ST钒钛的炼钢设备及工艺技术都不算出类拔萃,但在资源占有量及钒钛高新技术领域上,*ST钒钛拥有绝对的优势攀西地区的物资富饶自是众人皆知,不必多言;雾化提钒、转炉顶吹、复吹提钒三次工艺技术的飞跃以及钒氮合金产业化技术的成功研发使得*ST钒钛可生产世界上所有的钒品种,工艺技术全球领先,而海绵钛的量化生产也将在攀钢研究院的协助下于近期内完成。因此,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看,*ST钒钛此次的重组定位及方向符合择优发展的基本经济原理,可最大化其自身优势。

从宏观产业及国家经济高度来看,*ST钒钛的转型定位也符合我国经济的发展特点及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即使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下,仍保持了稳定的GDP增长。预计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维持该发展态势不变。这也决定了铁矿石需求中短期内无法退烧,*ST钒钛通过此次重组可获得多项境内外矿山,将其开采之后,便可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充沛的原料。

同时,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低碳技术、发展新型能源为重要内容。为实现这些目标,钒钛的应用必不可少。钒加入钢中可延长其使用年限、减轻其重量并可降低成本,但我国目前钢铁工业中钒的消耗强度仅约为30公斤/千吨,与50公斤/千吨的世界水平之间仍有段距离。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将加速向该水平靠拢,使钢的应用更加环保、节约。钛由于其性能优异,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冶金、军事等高端领域,钛产业也将随着各种新兴产业的发展而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当今的世界是个资源为王、科技为王的世界,占领了资源就拥有了主动权,掌握了科技就可把握未来的脉搏。*ST钒钛占领铁矿资源,手握钒钛技术,在双引擎的动力下,未来的发展空间尤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