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专家称涨工资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更有效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14/2010 07:14: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相关专家预测,我国GDP增速2010年为9.84%,2011年为9%,不会发生恶性通胀

“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用提高工资的办法,比本币升值更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们用规范的数学模型推演后得出的结论。”13日上午,在新加坡举办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公共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 Q MM)2010年秋季预测发布会”上,中新两国经济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鲜明观点。

据了解,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是我国教育部重点课题,也是我国仅有的利用国际规范数理模型预测中国经济的重点研究项目,由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合作研究,本次发布的是2006年以来的第九次预测报告。

据报告负责人,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陈抗教授介绍,根据他们的预测,2010年中国G D P可增长9.84%,但2011年可能回落到9%;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 PI)预计为2.68%,明年略降至2.04%。今明两年G D P增速能够保持高位平稳,发生通胀的可能性不大。宏观经济政策依然应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加大力度。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陈抗教授介绍,这次预测不同于以往之处在于,第一次对某项政策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模拟演算。在继续增加投资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方面,模拟演算表明,即使加大货币投放,M 2增长20%,也仅能使G D P增幅提高0.84个百分点。这表明,投资拉动增长的效应将明显下降,而且会导致国民经济支出结构失衡的局面进一步加剧,投资占G DP比重继续上升,消费占G D P比重继续下降,通胀风险加剧,挤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空间。因此,必须控制G DP冲动,防止“献礼经济”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

报告模拟了在2003年至2009年期 间 , 工 资 和 本 币 币 值 分 别 上 升10%的情况,以确认哪种方式能更好地解决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结果表明,虽然提高工资水平和本币升值都能减少外贸顺差,但是前者比后者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更有利于缩小中国的贸易顺差以纠正外部不平衡,并且能够明显提高居民消费总额占G D P的比重。

为此,联合课题组提出政策建议:不仅今明两年,而且在“十二五”规划期内,宏观经济决策当局都必须适当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以换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空间;将逐步提高劳工工资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

就上述报告内容,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讨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郑永年教授指出,当前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G D P政绩竞赛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地方利益没有与国家整体利益一致,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将地方政府职能转移到公共服务上来。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张建平博士、中国外交学院樊莹教授指出,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是对我国产品、尤其是加工贸易类产品需求的增加,不是人民币汇率问题;而在加工贸易所创造的利润中,我国工人工资所占比例过低,必须在战略上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会议现场,在《经济参考报》总编辑杜跃进的主持下,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就读公共管理硕士班的数十位来自国内各地的官员与演讲专家及嘉宾们展开讨论。对于,工资上涨是否会损害我国产业竞争力?联合课题组的另一位负责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说,为了搞清工资上涨到底有多大空间,模型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职工工资、尤其是制造业职工工资的上涨幅度,大大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大大落后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工资在很多产品价格中所占比例不到5%,占利润的比例更是不到1%,我国制造业职工工资至少存在50%的上涨空间。

如何提高职工工资?李文溥建议,一方面,要逐步提高职工和工会组织在工资确定过程中的发言权,改变资方一言堂的局面;另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各地的最低工资,尤其是提高制造业的最低工资标准。不过,李文溥提醒说:“提高工资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重大战略步骤,关系到宏观经济发展的全局,要逐步推进,不可期望过高,也不可一刀切。”

本次会议由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新加坡委员会协办。参加会议的还有,厦门大学副校长李建发、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陈永财、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新加坡委员会主席陈企业等。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