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诊断中小企业病 健康企业不到三分之一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08/2010 17:52:00   来源:浙商

  

诊断“中小企业病”

——来自43家样本企业的“个性化体检”报告

本刊记者 金少策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场大规模的企业诊断,在浙江杭州余杭区展开。

那些刚刚摆脱金融危机的幸存者们,一次次舔着自己伤口,被迷惘笼罩。杭州市余杭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陈炳鑫于是推动了一场对余杭区行业标杆(龙头)企业工业诊断的行动。

“这个区有两万多家中小企业,企业生存状态的好坏,对于余杭区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陈炳鑫说。

43家样本企业被划入诊断范围,经过数月的诊断,部分诊断报告已经出炉,《浙商》杂志率先独家拿到此次工业诊断中的16家企业诊断报告书。本次16家报告中涉及企业的年总产值为112.89亿元,每家企业平均年产值7.056亿元;企业成立平均时间16.15年;企业共计人员达9257人。在陈炳鑫看来,余杭区的这些企业,是浙江乃至全国中小企业的缩影。

相对于“大企业病”或是“国企病”,民企尽管有很多体制和机制的优势,但实际上,民企往往在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上有更多的不足。那么,这些中小企业得了什么病?这些疾病会否致命?一些小毛小病又会如何侵蚀企业,直至打垮企业?

健康企业不到三分之一

企业诊断报告中对每家企业的管理系统分项打分(10分制),各项得分总和再换算成百分比。比例越高,代表企业和现代企业的差距越小,单项得分越高,表示本项工作越好。

从整体来看,得分超过60分的只有5家企业。如果60分是健康企业门槛的话,合格率只有31%,其中得分最高的也不过69.4分。

“诊断企业中的宝晶生物、华光焊料等都是国内甚至全球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在其行业内是有定价权的。”负责此次调研协调的余杭区经济发展局工作人员胡锡巡说。

盈利能力普遍较弱是16家企业的另一共性。诊断报告中的盈利数据(企业提供)表明,杭州XX集团正处于亏损状态,2009年该企业完成销售产值9.43亿元,亏损1759万元。

这是一家“比较坦白”的企业,更多的企业则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粉饰。主持此次工业诊断的调研团专家——来自浙江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干部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浙江经信委培训中心)企业咨询部的带队老师钱朝宁对此心知肚明。

“有三四家企业,我们认为处于亏损状态,”钱朝宁在与《浙商》记者的数次交流中不只一次提起杭州XX链业有限公司10%的纯利润率。“10%在已经调研过的32家企业中已经算是非常好的了。”

浙江大学政府与企业研究所所长蔡宁对这一结果并不感到惊讶。2009年,蔡宁和他的团队同样对浙江省内某县级市的25家中小企业做出调研,目的同样是“政府想引导其发展”,结果显示企业的合格率同样不高。中小企业的健康状况如无法改善,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堪忧。

那么,这43家样本企业的“病灶”在那里呢?

战略不清晰

在工业企业诊断开始没多久,调研团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企业没有战略规划。这让陈炳鑫感到很意外,他给这些企业下达了一个“任务”:尽快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

这一插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中小企业对战略规划的漠视。诊断报告中对多家企业的建议涉及战略规划。“我们的108项调研项目表第一项就是发展规划,很多企业基本上都只是‘有笼统的规划’。”调研团的另一位专家——同样来自浙江经信委培训中心企业咨询部的邓立新说。

“其实我们的规划是有的,只是规划赶不上变化快。”一位企业主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企业在7月底就组织了一次中层管理人员“游学”,主题就是关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我们有中长期目标,用怎样的方式去达到这个目标是方法问题。”

这又牵扯出企业发展规划中战略方向的选择。

“很多企业都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规划但是缺乏竞争力要素。”邓立新以一家钢材加工企业为例,这家企业在钢材行业中属于小规模企业。最近几年来,钢材加工企业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该企业却仍然规划扩大产能,做大规模。

“民营企业在这种行业没有资源和资金优势,我们觉得在战略上他们需要重新考虑,或者做细分市场,或者干脆退出转行。”邓立新的观点得到了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郑勇军教授的支持,“多元化投资是他们的另一个选择。”

实际上,企业战略规划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主的雄心。《浙商》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工业企业诊断名单中40岁左右的企业主占70%之多,这些企业主多数为第一代创业者,对企业未来充满了期待,但是由于受到资金资源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愿望与现实之间有很大差距。

人治危机

谈到制度管理的重要性,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无不肯定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其理念与行为却背道而驰。

在调研的企业中,存在严重的“制度流程文件不系统、不健全”的现象。

一位企业主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的企业目前是“人治有余,法治不足”。过去的几年里,其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犯下了令一般老板无法容忍的错误,但是由于是和自己一起创业的老员工,他最终还是原谅了他。但这样的处理结果让很多员工有看法。老员工会放松警惕放任自流,而新员工则对此颇有微辞。

“为什么不按照制度去办呢?因为没有相关规定。”钱朝宁认为,中小企业在制度建设上有很多先天的不利条件,譬如:中小企业的组织架构因为组织快速的成长而经常调整,而战略方向因为外部市场不确定因素太多,对企业影响很大而经常调整,使得企业的制度和流程缺乏持续的适用性。

如此种种,从表象上,让企业主觉得不需要制度和流程。

当然,在一些企业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独到和创造性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思维,甚至让人感觉企业主有几分“挖空心思”的意味。尽管在细节上做得非常细致和具体,但往往是治标不治本。

“其本质是一种‘救火’控制,而无法做好各个环节的‘防火’工作,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而且缺乏制度和流程管理,企业内部的行为没有标准而显得混乱,从而降低效率,甚至员工会陷入推一下才动一下的状态。”郑勇军教授说。

轻视成本核算

在财务核算一项中,企业得分也偏低。在16份报告中,该项得分最高的8.6分,达到8分以上的企业有四家,分别是XX金属科技、杭州XX过滤科技公司、浙江XX实业公司、杭州XX电子公司。最低得分为3.5分,大多数企业在5分左右。该项得分平均值为5.42分。

比较突出的是,企业对成本核算并未上升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高度上。

《浙商》记者曾与调研组一道深入到5家企业,但都没有发现企业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或者虽然有专职人员却没有做具体的成本核算的工作,很多财务人员甚至不知道单个产品的成本是多少。

“我们大概知道一个产品的成本是多少,但是不知道成本组成的情况。”一位企业主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他的企业只有一个月度的成本核算。

“这是没有一套成本核算流程造成的。成本核算精确,对提升利润率有莫大的帮助。”钱朝宁认为,很多企业在财务方面可能会比较注重资金流转的问题,他们往往关注应收款和应付款的平衡,却忽视了作为成本核算的最主要抓手——财务核算的功能。

调研团认为,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

技术力量薄弱

16份诊断报告体现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匮乏。16家企业的诊断结论和诊断建议中,有半数企业提到了“需要加强研发技术”。

是否拥有自主技术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企业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从报告来看,有半数企业被“黄牌警告”。这些企业虽然有产品技术支持,并以此为核心竞争力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但是在调研团看来,其竞争力并不“核心”。

“有几家企业虽名称中有‘高新’两字,但他们拥有的技术都没有独特性。”钱朝宁说调研涉及的杭州XX植绒有限公司,该企业从事烫金植绒窗帘布等生产销售,所使用的胶水被称为“独家配方”。

蔡宁说,只有能够产生行业工艺革命的技术,才有核心竞争力;其技术如果有生命力,其产值多年来就不会只在亿元上下浮动。

中小企业对技术研发欠缺力度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中国的中小企业大多为家庭作坊发展而来,无论是从市场需求还是企业家意识角度来看,企业都缺乏技术研发意识。

在16家企业中,浙江恒强科技有限公司算得上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该企业在国内第一个完成横机电控系统的研发工作,并凭借该项技术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但到目前为止,该企业申请的技术专利只有两项。

“我们一直忙于开拓市场,忽略了专利申请。”恒强科技相关负责人说。

报告中的企业并不否定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盈利的贡献,很多企业都已把技术研发投入列入了预算。

“企业的研究投入没有目的性,只在表面上下功夫,这是在做无用功。”蔡宁对此表示,企业的研发工作要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结合,建立“产学研”链条才是正确方向。

生产工艺落后

诊断报告中的单项有“现场管理”、“技术工艺”两项,16份报告中,该两项得分情况也不理想。

“技术工艺”一项达到8分的只有杭州XX布艺有限公司一家。其余企业大部分在3-4分之间,最低分为3.1分,平均得分为4.65分。

“现场管理”一项达到8分的企业只有杭州XX布艺有限公司和XX金属科技,大部分企业得分都只有2-5分,最低分为1.3分,三家企业并列。

“技术工艺、现场管理以及设备能源等能体现一家企业的生产水平。”钱朝宁表示,从很多企业的生产车间情况来看,就是一个“大的家庭作坊。”对一些确实“让人无法忍受”的车间,调研团在诊断报告中,毫不客气地下了“脏、乱、差”。

“这事实上也是此次工业诊断中,企业最大的共性问题。究其原因,是企业高速成长掩盖了对生产工艺的改进需求。”蔡宁分析道,企业在优越的市场环境中,忽视生产工艺的提升,无疑是将自己置入“温水煮青蛙”的境地;一旦外在有利因素消失,企业的处境不言而喻。

一些企业主尽管对此有所认识,但往往找不到解决的途径。“我们每次开完会,都会谈论到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车间管理水平,但却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华光焊料董事长金李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