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期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专题调研,调研涉及全国22个省市区,历时4个多月。形成的调研报告提出,应尽快制订出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分配格局。(《新京报》8月24日)
最近两年来,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的消息不断出现,在行政序列中,发改委已屡屡就此正面表态。但改革方案历时近六年,六易其稿,仍迟迟不能出台。个中原因,在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不得不直面两个难点:第一,理不顺市场关系;第二,理不顺利益关系。
居民获得收入,主要是两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所谓 “一次分配”,这个过程在市场里完成,根据劳动贡献原则进行分配,谁贡献多,谁分配就多;第二个渠道来自“二次分配”,在一次分配时,社会中的弱势者会因竞争力不足而难以获得体面的收入,政府就应该对他们给予一定的救济与帮助。如果收入分配结构出现问题,无非是出在这两个方面。事实上我国目前在这两个环节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一次分配领域,企业和政府拿走的份额过多,劳动者报酬获得的比例过少,数据表明,1996年至今,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连年下降,目前大约是39%,这个数据大幅落后于先发国家,且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过大,如垄断国企员工的收入就几倍于平均水平。在二次分配领域,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用于改善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的支出比例严重偏低。
故而,中国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同时推进。然而,在一次分配领域,劳动者收入过低,既有劳动力供应相对过剩的因素,也有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因素。尽管目前劳动力供给相对短缺的趋势已开始出现,这一部分的因素有望自动化解,但理顺市场机制绝非一日之功,这既包括要形成劳资双方对等谈判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更包括要在根本上完善劳动者的一系列基本权利。在二次分配领域,政府的财政支出向基本民生事业倾斜,会面临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财政蛋糕是既定的,投于民生的比重多了,既得利益集团拿走的比例也就相应减少了。
这些因素归结到一点,还是在于如何平衡利益关系。有消息表称,发改委明确提出,将央企上缴利润比例逐步提高至50%,但在征求意见时,国资委人士差点拍案而起。完善民众的权利,比如要是能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权利,农民就能够在转让土地时获得不菲收入,可是这就会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相冲突。
平衡利益关系,目前情况下也无外乎两个途径。其一是自上而下的利益协调,由高层级的部门来协调利益冲突。在这一意义上,全国人大的这次调研呼吁意义很重大。由全国人大出面对抗利益集团的阻扰,有可能对后者形成有效制约;其二是来自于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呼吁,形成自下而上的舆论压力。这一机制目前看起来也在发挥作用——近日有消息称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开展一次大规模降薪;而国资委日前也在忙不迭地对“国企税负高于民企”这一惊人论断进行回应。
压力和呼吁,都是外因。这两种渠道,其实都比不上政府主动改革更为直接有效。收入分配改革的意义,不只在于消除贫富差距,它对经济的长远发展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政府应该尽快下定这一决心。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