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由头
随着日本近日公布上半年和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中国GDP总量是否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度成为议论焦点。
8月16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288万亿美元,同期中国GDP总值为1.337万亿美元。
早在8月2日,中国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接受采访时就透露,中国实际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官员首次指出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
在很多西方媒体看来,中国GDP“世界第二”,是全球经济权力转移的象征符号之一。如何看待西方媒体对中国“GDP老二”的定位?本期圆桌会议,我们特邀两位专家进行一一分析与解读。
核心提示
自从引入GDP指标后,原本注重“居民”(GNP统计强调本国居民,无论属国内生产还是国外生产,都是该国GNP)的统计,开始被强调“国界”(GDP强调以一国领土为界,无论是本国人生产的还是外国人生产的,都要计入该国GDP),也就带来一国财富统计的“严重失真”。
——江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民生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低调。在西方的印象中,中国以医疗、教育、环境、住房等民生问题突出著称。在涉及民生的一系列数据上,中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民生问题与中国GDP总量的世界排名极不相称。
——阮思余(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现状
GDP让人“爱恨交加”代表规模和发展速度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指出:关于所谓中国GDP“世界第二”的看法,可细化为“挺GDP第二”与“贬GDP第二”两类声音,反映了中国民众对GDP指标“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态。
江涌认为,中国多年来一直沿用拿GDP来作为衡量地方政绩乃至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也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指标,能够做到与全球的横向比较,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江涌指出,尽管中国GDP多年跃升,虽然不等于中国已跨入“经济强国”,但起码反映了中国经济规模“块头大”,代表了发展的速度,这也是很多官员“挺GDP”的根源所在。与此同时,GDP统计也日益显出弊端,因为GDP无法反映生产效率、国民素质、国民创造,故“挺GDP派”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的阮思余博士认为,对所谓中国“GDP第二”的认识,存在着“积极派”与“审慎派”两种声音。“审慎派”认为,我们要超越简单的数字GDP,不断反思中国发展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而从“积极派”来看,中国GDP总量第二,表明中国作为新的世界经济“增长引擎”日益获得了国际认同。
幕后
GDP与GNP不同 统计方法存在失真
江涌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达成“华盛顿共识”后,中国开始被拉入了经济全球化中来,原本用国民生产总值(GNP)衡量经济的指标,逐步被GDP所替代;GDP统计方法彰显了“强者标杆”,备受西方推崇。
自从引入GDP指标后,原本注重“居民”(GNP统计强调本国居民,无论属国内生产还是国外生产,都是该国GNP)的统计,开始被强调“国界”的GDP(GDP强调以一国领土为界,无论是本国人生产的还是外国人生产的,都要计入该国GDP)代替,也就带来一国财富统计的“严重失真”。
江涌举例说,中国大量的外资、涌入的热钱都被统计在了GDP中。
另外,我国各地招商引资的“飞地经济”(各类开发区),也只是拥有名义上的财富,实则都是外国人的财富,也都算到了自己名下。
因此,中国GDP总量统计数据未必能真实反映中国经济福利及生活质量。
阮思余博士认为,从国家发展的层面看,中国仍然还要在保持经济增长方面做好文章。
对中国这样一个转型国家来说,保持经济稳定、持续、有质量的增长尤其重要,这是国家解决所有其他问题的基石。
教训
警惕美国持续打压 逼中国担更多责任
江涌从历史经验分析认为,“世界第二”头衔太重,必须时刻警惕遭遇“捧杀”。
从内部因素看,GDP跃居世界第二的国家,开始一般都不具备“成熟心理”,对经济迅速增长后的身份认同、国际责任等方面的认识都还尚未成熟。
从外部因素看,历史已有足够的 教训。从历史上看,世界老大总要联合老三,不遗余力地打压老二,被打压后的老二最后一般都呈现“萎缩”之势。一战前,英国与西班牙、英国与法国之间的争夺,从来都是针对老二的;一战后,美国对英国的打压,直到二战后的布雷顿体系建成、美元取代了英镑后才完成;二战后,资本主义体系外的“世界老二”——前苏联被美国利用军备竞赛拖垮了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打压也是众所周知。
江涌指出,中国遇到的最新挑战就是西方提出的“中国责任论”。西方让中国承担原本属于西方应承担的过多、过重和过分的责任,这是很不公平的。
他举例说,比如非洲的环境问题,这原本是西方老殖民主义留下的“伤疤”,现在却频频怪罪中国;再比如,碳排放问题,西方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担过多的责任,忽略了西方此前的“罪行”,割裂了历史的连续性。
应对
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GDP认知趋于理性
针对中国GDP总量问题,我国外交部、商务部等多部门密集表态,强调中国仍是一个有大量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对于官方的表态,阮思余博士作出以下三点解读:
第一,这是中国外交策略的需要。多年来,中国对发展定位出现过好几个“版本”。从“中国崛起”到“和平崛起”,再到“和平发展”的类似表述,都说明中国的大国外交日趋理性。
此前,中国崛起引发的“中国威胁论”至今尚未消弭,若在GDP总量问题上高调,会更使“中国威胁论”有增无减。
第二,中国对人均GDP有着沉重的认知,人均GDP才是关键。对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人均的概念要比其他国家理解得更深刻。
中国人均GDP(约3800美元),全球排名百名之后。这种严峻的现实表明,即使GDP总量排第二,也不意味着人均GDP第二,无法掩盖中国1/9人口的贫困问题。
第三,民生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低调。在西方的印象中,中国以医疗、教育、环境、住房等民生问题突出著称。
在涉及民生的一系列数据上,中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民生问题与中国GDP总量的世界排名极不相称。(本报记者 毛玉西)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