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张环宇 霍侃 | 文
盛夏,中国经济继续“减速”。除出口超预期增长,7月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部引擎的同比增速都有所回落。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7月经济增速放缓程度在预期之内,中国经济正逐步从2009年下半年强劲刺激下的高增长走向“软着陆”。
未来几个月,针对去年经济刺激副产品的调控政策,诸如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调控等政策仍将继续,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在“十一五”规划的最后几个月几乎不可能松口。美联储推迟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和英国央行下调未来三年经济增长预期,给全球经济复苏前景蒙上阴影。
若内部主动调整和外部不确定性叠加,带来中国经济增速继续回落,是否会给调控政策带来变数?正在着力推进的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能否顺利推进?
“增速适度回落是结构调整最好的环境,政策不要总是考虑短期经济波动,而要把宝贵的时间放在为未来的长期增长做准备上。”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告诉本刊记者。
结构调整过程中,经济增长的短期阵痛在所难免。过去十年中,中国经济以接近10%的增速持续增长,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进程却甚为缓慢。如何在经济增长速度、管理通胀预期和调整经济结构等政策目标中寻找平衡点,是决策者面临的最大考验。
调控效果初显
7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增幅较6月回落0.3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也明显低于预期,1月至7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24.9%,较前六个月回落0.6个百分点。
细分行业数据看,7月工业生产增速回落,主要是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放缓所致。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8月11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称,这主要因为中国政府二季度以来加大了节能减排的监管力度和淘汰力度,对工业产生下行影响。
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投资和生产的放缓,从银行信贷投放取向上可以得到印证。一位国有银行贷后管理部门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现在结构调整刚开始,银行对落后产能行业的贷款更多持谨慎和观望的态度,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标准的新上项目肯定不做,已经投放贷款的项目,如果不符合标准,即便目前效益还比较好,也要逐步退出,毕竟不可能维持很长时间。
对投资的担忧并不仅仅局限于节能减排,房地产新政的“药力”正慢慢在地产投资领域显现。最先承压的是房地产销售。7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跌15.4% ,5月和6月仅同比下跌3%左右。
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和施工面积在7月同比仍然强劲增长,分别增66.5%和43.6%。房地产开发投资也保持高位,1月至7月同比增长37.2%。
但这更多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未来几个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和总体建设活动将进一步减弱,到2010年四季度新开工面积可能出现同比下降。”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计。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则认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降缓慢,一方面与政策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影响的滞后性有关,也是政策调控方向的体现。“政府现在强调开发商不能囤地捂地,在政策上鼓励房地产商尽快开发,在把不健康的泡沫挤掉的同时,也要理顺房地产供求关系。另外,政府也在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庄健对本刊记者称。
对于投资增速,政府方面仍保持乐观预期。盛来运认为,政府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原则上不再增加,这造成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回落;但中国政府还有一些后续的投资计划,例如2010年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发展计划,都会带动投资增长。
同时,民间投资的动力也在逐步增强。盛来运介绍,今年1月至7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1.9%,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出7个百分点。
“增速回落是正常的,不回落才有问题。”王小广认为,GDP增长8%左右,7%-9%都是正常的、很好的,有利于结构调整。
从7月数据看,着眼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效果依然不够理想。值得关注的是消费增速回落,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增幅则较6月回落0.4个百分点。
庄健说,如果考虑物价上涨,7月消费下降更明显,对此稍微有点担心,有必要引起重视。中国一直希望扩大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还需要下大力气改革,比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推出。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和保障性住房投资的支出。
王小广对正在进行的淘汰落后产能效果心存疑虑。“去年上那么多高耗能项目,能压下去吗?”他担心,如果经济增长10%,企业很赚钱,怎么可能愿意关掉呢?“淘汰落后产能的最好办法是经济适度增长,自然地用市场竞争淘汰。”
上述国有银行贷后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表达了类似的担心,“最近的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有些两三年前就已经列出来了,但地方政府并不愿意关掉。另外,去年搞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钢铁、水泥等有需求,也会增加产能淘汰的难度。”
通胀压力犹存
在经济减速过程中,通胀压力依然不容忽视。
7月,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创年内新高,主要是翘尾因素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所致。在7月CPI同比涨幅中,有2.2个百分点翘尾因素,另外1.1个百分点则受到新涨价因素影响。食品价格上涨对新涨价因素的贡献在70%左右。
随着粮食需求旺季的到来,大雨和洪灾给农产品运输和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刺激农产品价格一路走高。农业部数据显示,7月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同比增长反弹至104%。
国际市场上,包括大豆、小麦等品种在内的农产品期货价格,近期都有所攀升。国际粮食供应减少的负面因素逐渐累加,也将对国内的农产品价格产生推动作用。
盛来运认为,尽管目前农产品价格变化有一定不确定性,特别是国际小麦减产对国内市场产生一定刺激,但是影响CPI下行的因素也很多。总体而言,抑制价格上行的力量可能要大于推动价格上升的影响,全年物价有望维持基本稳定。
按国家统计局测算,8月以后,CPI的翘尾影响开始减弱,6月、7月翘尾影响是2.2%,8月的翘尾因素将回落到1.7%,9月继续回落至1.3%。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宏观分析师张智威预计,CPI在未来数月可能仍然面临较大的上升压力,但是到年底会逐步回落到3%左右。主要原因是,中国粮食储备主要靠国内供应,国际粮价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国内经济下半年预计将逐步放缓,CPI非食品部分可能面临下行压力;欧美经济下半年面临挑战,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大幅上升可能性较小,输入性通胀的风险也有所降低。
当然,谨慎的担忧同样存在。洪涝灾害的蔓延、下半年资源价格改革以及工资增长,是可能推高全年通胀水平的几个不确定性因素。
汪涛认为,食品价格在未来两三个月仍可能会进一步上涨,推动CPI同比增长达到3.5%-4%的年内高点。“7月服务品价格增速有所加快,这也反映了前期信贷扩张所带来的内在通胀压力的传导。”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通胀压力还不至于触发货币政策调整。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黔认为,尽管CPI再度突破3%的红线,但鉴于增长势头放缓以及近月来输入型成本压力减小,央行在四季度前不会加息。如果四季度全球经济复苏迹象明显,通胀预期再度抬头,基准利率可能上调27个基点,以抑制通胀预期。
汪涛也认为,随着上游价格压力衰减以及银行信贷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年内无论是贷款增长目标还是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均不会作出调整。央行更多会采取行政手段、并稍微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
突击“抢出口”
与内部驱动力减弱不同,外需引擎超乎预期地强劲。
7月,中国月度出口值及进出口总值再次刷新历史纪录,进出口值2623.1亿美元,同比增长30.8%,其中,出口1455.2亿美元,增长38.1%;进口1167.9亿美元,增长22.7%。7月实现贸易顺差287.38亿美元,为2009年2月以来的最高值,处于历史高位。
经季节调整后,7月出口、进口同比分别增长39.4%和27.3%,出口环比增长1.2%,进口则下降5.6%。出口增速高于预期。
5月起,中国出口出现较大跃升。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预期的推动下,企业提前出口所致。
7月15日起,中国政府取消部分钢材、有色金属等商品的出口退税。和去年同月相比,此项政策提高了7月下半月相关商品出口的成本,但也促使企业在前半月“抢出口”。海关数据显示,7月“抢出口”的效应超过成本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
今年前七个月,中国钢材出口同比增长92.4%,高出上半年9.2个百分点,而上半年的累计增速较前五个月已经高出25.2个百分点。钢材“抢出口”现象明显。
然而,未来出口形势并不容乐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三个月下滑。
汇丰中国公布的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已连续两个月处于50%的“荣枯分界点”之下。
“下半年中国出口增速仍将放缓”,中金公司研究部认为,领先指标和外围经济显示出口形势前高后低,加之去年下半年出口逐渐复苏产生的高基数效应,预计下半年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到10%左右,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较小,外需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仍是可控的。
贸易顺差扩大增强了人民币升值预期。
英国研究咨询机构Capital Economics资深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表示,只要中国还保持较大的顺差规模,汇率就会是一个焦点。尽管中国央行宣布重启汇改已近两个月,但是,对人民币汇率最好的描述还是“钉住美元”。
中金研究部预计,由于进口增速回落更快,三季度贸易顺差将持续高企,可能推高人民币升值预期。预计年底前升值3%,对美元达到6.62。
本刊记者王晶、于海荣对此文亦有贡献
经济前景堪忧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重启动
经济前景堪忧,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重新启动,美元资产吸引力或将受到影响
□ 本刊记者 张环宇 特派华盛顿记者 李增新 | 文
“任何新措施都应该受到欢迎。”在被问及当下美国通缩风险和政府的应对之策时,美国传统基金会研究员福斯特(JD Foster),这位一向以反对政府救助、财政“鹰派”著称的经济学家,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这个回答表达了多数美国学界和政界人士的担忧。年初,美国经济触底强劲反弹后,增速开始逐渐放缓。二季度美国GDP季环比折年率初值为2.4%,明显低于一季度GDP终值3.7%。就业市场的改善也相当有限,即使人口普查等短期刺激因素尚未彻底消除,7月美国非农人口失业率仍处于9.5%的高位。
疲弱的经济走势令美联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政策。8月10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发布声明称,未来不仅将继续维持当前0-0.25%的利率水平,还会将因机构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到期回流的现金重新投资于美国国债。这一声明,意味着今年3月到期的“量化宽松”政策重返舞台。
对通缩说“不”
美联储选择的背后,更多是无奈。“6月会议以来的信息显示,产出和就业复苏步伐在最近几个月放缓。”在8月10日的声明中,美联储如是判断。而在6月22日-23日议息会议上,美联储给出的判断则是“经济复苏继续、劳动力市场缓慢好转”。
虽然仅仅时隔一个半月,但复杂的经济形势,已经令美联储不得不重新审视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在通胀无忧,经济又显现疲态的场景中,提供低廉的资金价格是美联储的政策首选。但在“零利率”的环境下,美联储只能无奈地选择“量化宽松”,通过投放更多货币,为市场注入活力。而这条道路,和日本当年的情况如出一辙。
“美国正在步日本后尘,核心通胀仍然温和增长,失业率却高达9.5%,工资必然下降。即便美国经济不再衰退,但只要增速不超过2.5%,结果就是失业率会维持现在水平,甚至会再攀升。”在美国企业研究所(AEI)研究员拉赫曼(Desmond Lachman)看来,现在的状况距离通缩只有一步之遥。
“原来推出的财政刺激计划,对经济的影响正逐渐递减。”拉赫曼举例说,“比如拿出一个800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然后每个季度花1000亿美元。在最开始的时候,对经济有提振作用,但下一个1000亿美元,其效果就大大减弱了,因为基数变大了。如果要保持同样的提振作用,这种支出必须要保持递增的趋势。”
他还指出,现在美国财政状况很差,公共债务高企,政治上对新的刺激计划反对声音也很大。“现在,也惟有货币政策可以尝试放松。”拉赫曼称。
野村证券首席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瑞斯勒(David Resler)认为,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所反映的产能过剩,很可能会对工资和价格持续造成下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核心通胀将会继续呈周期性下降之势。“轻微通缩的可能性不小。”瑞斯勒称。
2008年底以来,美联储共购买了1.25万亿美元证券,加上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债约2000亿美元,使其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近2倍,至2.3万亿美元。同时,纽约联储数据显示,截至8月4日,美联储持有的机构债和MBS合计2.054万亿美元。
“在选举年间,政治家们并不倾向于加税,这时候,通过美联储来增加货币供应,更具有政治诱惑力。不过,如果美联储持续这样做,通胀预期必然会上升。而对美国当前的情况来说,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所带来的庞大债务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一旦货币供应量继续激增,可能会威胁到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卡托研究所副所长詹姆斯·多恩(James Dorn)称。
另外,多恩还指出,一旦美联储介入国债市场,必将人为地压低国债收益率,并导致更长期的政府借贷和支出,而将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并伤害到个人储蓄者的利益。而且,一旦未来基准利率反弹,也会令美国国债的持有者遭受损失。
“现在的情况仅仅说明,美联储在政策上不愿意收紧,但并不说明美联储就会放松政策。”在福斯特看来,美联储是否会进一步扩大资产负债表,或者选择重新购入MBS,仍然未知。“毕竟美联储内部现在分歧也很大,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福斯特对本刊记者表示。
转向之难
无奈的政策转向背后,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增速滞缓。特别是次贷危机中受影响最深的房地产业,其复苏势头备受压力。
虽然从止赎率、按揭抵押贷款利率上来看,较之危机初期,美国房地产业的情况已经极大改善。但在失业率高企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家庭收入的锐减无疑是制约经济反弹的最大障碍,而住房消费作为家庭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部分,也深受影响。
全美房地产经纪人协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占整个住房市场销量八成以上的二手房销售量6月环比大幅下跌5.1%,而6月美国新房销量虽然环比上涨,但从绝对量上看,也处于历史低位。一方面,是消费者消费能力自愈缓慢,房屋购买量增速放缓;另一方面,则是供给不断增加。今年1月到6月间,美国新增房屋止赎案达到196.1万件。无法继续偿付贷款而被银行拍卖的房屋,也增加了市场上的房屋待售存量。
其实早在7月中旬的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就表示美联储仍有刺激手段可用。在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到3%以下的历史低位后,再次购买国债是期望进一步缩小长期与短期利率的利差,有可能支持住房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市场。虽然在美联储内部仍难以达成共识,但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购买证券,曾有效拉低市场利率0.5个百分点。
但在30年期按揭贷款利率已降至4.5%以下的60年来最低后,继续压低长期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效果正遭到怀疑,也正是伯南克一直不愿草率“开闸”的原因之一。
“如果2.8%的十年期国债的利率水平,对经济的提振作用非常有限的话,那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更低的利率水平,比如2.7%或者2.6%会产生多大效果。”福斯特称,目前困扰美国经济的最大问题,不是基本面或者金融领域。“更多是要让投资者重拾对政府的信心。”
虽然仅仅是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道路退了一步,但美联储的决定显得十分艰难。作为全球最大储备货币的美元,在过去几个月持续下跌。而未来如果重启“量化宽松”闸门,必将意味着美元的贬值和美元资产的缩水。而这,对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外国政府和机构,无疑隐藏着巨大风险。
不过,美国企业研究所(AEI)研究员拉赫曼则表达了另一种看法。“虽然美国的情况可能会很糟糕,但对欧元区来说,未来问题更加严重。”在拉赫曼看来,一方面,欧元区自身的问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另一方面,一旦美国经济衰退,欧元区必将受到影响。因此,比较来看,未来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可能并不会下降太多。
库存充裕对冲粮食减产 粮价飞涨机率不大
尽管恶劣天气造成了粮食全球性减产,但是由于库存充裕,加之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涨价空间并不大
□ 本刊记者 于海荣 | 文
中国持续的洪灾、全球粮食减产及俄罗斯政府的粮食出口禁令,让占中国粮食总产量七成以上的秋粮收成,愈加引起高层的重视。
国务院8月11日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晚稻及秋粮生产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夺取秋粮丰收,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对于保障市场供应,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安排11亿元资金,对南方主产区7300万亩双季晚稻和东北地区6000万亩粳稻实行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虫补助。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在过去两个月时间内涨幅超过70%,是供求使然,抑或投机所致?
全球范围小麦减产
俄罗斯政府8月5日的一纸禁令,让国际市场小麦期货价格飙升至两年来的最高水平。当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宣布,由于严重干旱和高温,自8月15日起,暂时禁止俄罗斯谷物及其他相关农产品出口,必须抑制俄罗斯国内的粮食价格上涨。这一禁令影响到小麦、玉米、大麦、黑麦和面粉,至少实施到今年12月31日。
受此影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9月交割的软红冬小麦期货,8月5日上涨幅度达到交易所设置的每日限度60美分,收于每蒲式耳785.75美分,较前一交易日上涨8.3%,达到2008年8月29日以来的最高水平,与6月的低点相比,上涨接近80%。
不仅俄罗斯,全球小麦主产区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也因干旱,预计产量下降。另一小麦主产区加拿大则因降雨过量使部分地区无法播种,已种小麦受灾,当局也预期减产。
为此,国际组织纷纷下调了2010年全球小麦产量预测。7月29日,国际谷物理事会(IGC)最新一期《谷物市场报告》中预计,2010年全球小麦产量为6.51亿吨,较一个月前下调1300万吨。
此前对小麦产量较为乐观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8月4日也将小麦产量预期调低至同一水平,6月FAO的预测值为6.76亿吨。
对中国而言,对粮食减产的担忧,自年初就一直存在。西南干旱、北方低温和近期的洪灾,都对农产品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夏粮总产2462亿斤,较去年减产8亿斤,但仍为历史上第三高产年。而占粮食总量七成以上、决定全年丰歉的秋粮正经受着洪灾肆虐。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8月4日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以来全国28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9721千公顷。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晓黎告诉本刊记者,中国农业有句俗语,“旱灾一大片,洪灾一条线。”意思是洪灾和多雨的情况对农业总体影响不大,而旱灾影响比较大。崔晓黎认为,今年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洪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都不大。
国信证券农业组将今年的洪灾与1998年水灾对比后认为,目前的灾情对农产品减产的影响程度有限。他们发现,粮食主产省吉林、陕西、河南三省农业受灾面积占农业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27%、5.57%、5.13%,对玉米、小麦的产量影响有限。农业受灾面积最大的是湖北省,所占比例达到了29.15%,预计将对油菜籽产量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中国秋粮主要以玉米和水稻为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8月11日参加中国网访谈时称,尽管早稻受到天气影响,但总体看,早稻占全年水稻生产不到20%,产量占全年稻谷产量60%以上的中稻目前表现正常。
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在同一场合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秋粮的长势非常好。今年玉米生长形势整体上比较乐观,无论是西南还是东北,玉米因洪涝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是局部的,从全局来看影响比较小。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在7月《食用谷物市场供需状况报告》中预测,2010年小麦产量将与上年基本持平,玉米和稻谷产量则略有增加。
粮价上涨空间有多大?
虽然今年出现全球性减产,但是,粮食供给仍然充足。类似2007年、2008年粮食价格飞涨的局面,再度出现的可能很小。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尽管一些主要出口国面临生产问题,但是世界小麦市场依然平稳,远远好于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时的情况。在连续两年获得创纪录的高产之后,国际小麦库存得到补充,足以填补目前减产造成的缺口。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小麦出口国持有的库存,即主要用来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库存依然充足。
根据FAO的统计,今年年末全球小麦的存货消费比为28%,即存货可以满足全球102天的需求。
美国农业部的小麦价格展望报告显示,2010年-2011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量为1.87亿吨,与三年前相比,升幅超过40%。
上一次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油价屡创新高,粮食作为能源替代品的需求旺盛。在FAO看来,对2010年世界小麦产量预测数的下调反映出供应趋紧,而且与上一季相比,小麦价格可能出现上涨。但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其他粮食市场在内的外部因素,目前尚未构成威胁。
市场也颇为接受这一观点。在各方向市场保证全球供应充裕后,在8月5日达到高点后,小麦期货价格持续四个交易日下跌,8月11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9月交割的软红冬小麦报收每蒲式耳694.75美分,累计下跌11.6%。
就中国而言,粮食主要依靠国内供给。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陈萌山介绍说,从2003年至今,中国小麦连年增产,共增产了536亿斤,国内储备充足。目前中国小麦年消费量在2100亿斤左右,今年冬小麦产量达到2176亿斤,如果加上即将收购的春小麦,今年小麦生产总量将超过2300亿斤。
FAO的测算认为,2004年至2009年中国粮食存货消费比持续上升,其中大米存货消费比由45%上升至54.5%,小麦则由48%升至76%,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
不过,对中国来讲,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崔晓黎认为,生产成本是推高粮食价格的基础性因素。据他调查,目前在农村雇佣劳动力的平均价格为每天60元,个别偏远地区略低,也要达到50元,这比两三年前提高了25%-30%。另外,柴油、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也有所提高,共同推高生产成本。
崔晓黎认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决定了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将稳定高于国际市场。
今年以来,中国已从美国进口了120万吨玉米,从越南进口了60万吨左右的大米,而前些年中国每年进口玉米不足10万吨。崔晓黎认为,目前的进口数量与国内消费量相比,占比很小,很可能是企业基于国内外市场差价自发做出的决策,但这种变化会是长期的。
今年以来,绿豆、大蒜、姜等小宗农产品价格出现暴涨,这对粮食价格也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夏粮收购过程中,市场价格持续高于国家制定的最低收购价,同时出现了农民惜售的现象。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王远鸿告诉本刊记者,部分品种减产使市场对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的预期发生了变化。从供求本身看,主要农产品产需基本平衡,真实需求和供给缺口并不大。但由于部分品种和部分地区矛盾比较突出,价格上涨预期比较强烈。
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在当前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主要归因于通货膨胀的预期,而非其本身供需失衡的结果。通胀预期通过影响供给层面的扰动而影响粮食价格的正常走势。不过,由于需求较为稳定和生产的周期性,供给层面造成的粮食价格单边走势往往不可持续。
“下半年看涨农产品价格,理由不是农作物的大幅减产,而是流动性推动。”浙商证券报告则称,无论是年初以来国内小宗农产品价格飙升,还是7月国际大宗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本质原因是流动性过剩。农产品结构性或区域性的短缺,会成为投机资金炒作农产品价格的借口和动力,这种现象在今年上半年表现得已然明显。
经济学家
“二次探底”极有可能
若想促使经济加速增长,政府必须实施新一轮刺激政策。这需要扫清弥漫在决策者周围的迷信之风,停止纯粹的政治阻挠
□ 迪恩·贝克 | 文
今年二季度,美国GDP增长2.4%。许多经济学家对目前的经济状况感到吃惊。看来,多数经济学家原本希望看到更高的增长率。二季度经济增长乏力不令人吃惊。更重要的是,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数字甚至会更加惨淡。
经济学家计算GDP增长时,通常会与最终需求增长区别开,以明确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GDP增长和最终需求增长的区别,即库存积累。如果库存加速累积,则GDP增长率将超过最终需求增长率。如果库存累积速度下降,则GDP增长将缓于最终需求增长。如果库存积累速度不变,则GDP增长将与最终需求增长并驾齐驱。
前五个季度,美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典型的库存消长周期。2009年二季度,库存急剧萎缩。去年三季度,库存收缩速度放缓,意味着其有助于经济增长。四季度,库存再次回升,2010年初开始快速累积。过去数季度中,库存对经济增长助力明显,相比最终需求增长,GDP增长更迅速,也更不稳定。
前四个季度,最终需求增长平稳,速度缓慢。最终需求前四个季度平均增长1.2%,2009年四季度增速最高,达2.1%。上季度,最终需求仅增长1.3%。
最终需求的增长数字应当令人很感兴趣,因为未来几个季度,库存不可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二季度库存积累增长已相当迅猛,因此,未来库存数据上升和下降可能性一样大。这意味着,今年后两个季度,GDP增长可能接近于最终需求增长的水平。
这种情况会让政策制定者和分析家异常担忧。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未来最终需求增长率是否将超过二季度,还有若干重要因素可能导致增长放缓。
抑制最终需求增长的最明显因素,莫过于美国各州和地方政府削减开支,以试图应对巨额预算赤字。预算赤字的罪魁祸首就是经济不景气,因为GDP增长下降导致税收猛跌。由于各州和地方政府都有责任平衡预算,税收降低迫使它们削减开支。
因素之二,刺激经济的力度不断减弱。三季度,刺激经济的开支可能仍将接近峰值。但今年四季度以及2011年一季度,刺激将开始逐步减弱。各州和地方政府紧缩开支,加之刺激措施减弱,将对国民收入账目中的政府部分产生下行压力。
房产市场仍将是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最大因素。今年二季度,由于购房者抵税法案到期在即,房屋销售如疾风骤雨,大家纷纷在法案到期前抢购住房。虽然现有住房的销售价格不计入GDP,相关交易费用却纳入GDP统计。二季度房市销售上扬,为GDP贡献0.5个百分点的增长。三季度,房市销售下滑,将至少冲销原先贡献的GDP增长。
更重要的是,房价正再次回落,并可能继续加速下跌。购房者因此坚信,房市泡沫不会重现,这可能会导致消费更加低迷。许多显要政客试图削减社会保险及医疗保障(针对退休人员的公共医疗计划)的支出,可能也将导致消费更加萎靡不振,因为这些举措使人们增加储蓄,以备退休之需。
目前看来,今年下半年GDP增长率将为1.5%左右。受若干因素影响,增速可能更低。在此背景下,经济增长增加的就业数量极小。几乎可以断定,新增就业尚不足以拉低失业率。
若想促使经济加速增长,政府必须实施新一轮刺激政策。这需要扫清弥漫在决策者周围的迷信之风,停止纯粹的政治阻挠。然而,首先要承认,经济并未踏上健康复苏之路,大家仍需努力。二季度GDP数据可以极大地说服众人:经济尚未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经济二次探底仍很有可能。
作者迪恩· 贝克(Dean Baker)为华盛顿经济和政策研究中心(CEPR)联席主任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